“一萬小時定律”這個概念流行很多年了,也激勵了不少人,意思是說要想在某個領域成為專家,需要一萬個小時的學習和訓練。但這一萬個小時不是隨隨便便熬過去就行了的,正確的姿勢是“刻意練習”。實際上,我們對“一萬小時定律”的理解,很容易陷入四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是在低層次上簡單的重復。得到的只是熟練程度的提高,而沒有質量上的提升,這樣怎么能成為專家呢?這樣的重復勞動至多練就的是賣油翁式的“惟手熟爾”,在一定程度上說雖也不差,但距離專家層次差的就太遠了。就像我們只是重復的演算加減法,不可能自動掌握乘除法一樣。我們每天讀寫一百遍“how are you! fine,thank you,and you?”也永遠達不到“會”英語的水平。比如在機關工作的同志,即使重復地擬制上千份通知,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就掌握重要材料的寫作技巧,公文水平也不會提高。
第二個誤區是習慣性失敗,有些人迷信“失敗是成功之母”,覺得失敗幾次自然就成功了,所以懶得總結教訓,也不愿意虛心請教別人。其實,簡單地重復失敗,永遠走不出失敗的怪圈。只有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不總結就不會提高,失敗越多就越打擊自信心,積累的只是失敗的經驗而已,頂多是在失敗的時候給自己一個借口(反正經常失敗)而已。換個角度想,我們也許要對這句深入人心的格言進行一下反思,“成功是成功是母”,或者說“別人的失敗是自己的成功之母”倒是更符合現實情況。能從自己的失敗中走出來的早就寫到書上了,在我們的周圍并不多見。以理智、睿智著稱的投資人查理·芒格有一份列表,上面詳細記錄了商界曾經發生的愚蠢的錯誤,他說,每次做決策之前,我都會拿出名單對照一下,看自己是不是正在犯同樣愚蠢的錯誤。
第三個誤區是林黛玉式的困境。林黛玉很有才華很有內涵,想問題想得很深,但這也是她致命的弱點。整個賈府里,只有賈寶玉能懂她。同樣的道理,很多人只顧得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對外界了解越來越少,適應性也就越來越差。每當我們覺得這個世界不懂自己的時候,最需要做的不是埋怨,而是要反觀自身,是不是陷入了林黛玉式的困境,是不是想當然的認為外部世界就應該了解自己,這是犯了太傻太天真的毛病,so naive!這種人在電視劇里活得風生水起,但在現實中恐怕只能“黛玉葬花”,憂郁至死了吧!深研一門,廣泛涉獵才是正確的態度。
第四個誤區是狗熊掰棒子。一萬小時定律起作用,是需要積累作用的,你第二次的努力,應該能最大程度用上前一次努力的結果,而不是每一次都從頭開始。整個一萬小時的努力,應該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而不是多段重復的線段。中華五千年文明史,誕生了很多讓我們感到無比自豪的學術成就,但基本上都失傳了,本質原因就是東方工匠式的知識體系,其實不成體系,都是零碎的知識,再加上本位保護主義(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等等),現在我們知道的所謂“祖傳絕學”頂多也就百十年的歷史,再往前的恐怕都失傳了。后來的人又要從頭開始,陷入低端的重復中無法發展進步。與此相對,古希臘科學體系,任何發明都是可以疊加的。文藝復興時期就有專門的學術沙龍,當時最優秀的大腦就聚在一起討論科學問題。正是這種開放的態度,才積累出了工業革命,進而將人類帶入指數增長的時代。
發現問題不是目的,解決問題才是,提供三個辦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個,你要明確自己的愿景、目標和道路。舉個例子,比如你想成為一個優秀的軟件工程師,你需要給自己確立階段性目標,每個階段要掌握什么能力。這樣你就不至于連續好幾年都在死學某一種編程語言,等你練熟了,可能也過時了。除了愿景和目標,道路也很重要,也就是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驟,真正實現愿景。
第二個,就算聽到不中聽的話,也要試著從里面找出合理的地方,這可以幫我們避免習慣性失敗困境。比如有人跟你說了個觀點,你第一反應可能覺得他是胡說八道。一定要想第二遍,別假設自己是對的,想想是不是我有做錯的地方。如果還是覺得自己對,那就想第三遍,是不是我的境界不夠,不能理解他的想法。為什么要想這三遍呢?因為任何一個想精進的人,都要主動和比自己強的人來往。既然是對方比你強,對方的話又不中聽,有可能是你境界不夠。
但是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對方真的是在胡說八道,這種情況下也要想想他為什么這么說,其中的合理性是什么。舉個極端的例子,有個人莫名其妙地沖你一頓罵,你可以罵回去,或者當作沒聽見,但你也可以想想為什么他會突然罵我。如果我們總能從不中聽的話里找到合理性,不僅能進步得更快,而且眼界、氣度也會比普通人高出很多,就能避免林黛玉式的困境。
最后一個辦法是,凡事做記錄,可以避免狗熊掰棒子。做任何職業的人,像工程師、會計、律師,都會遇上一些難題。大部分人都太相信自己的記憶,覺得這次解決了難題下次我會更順手,但實際上很快就忘了,下次再碰到同一個問題,還是束手無策。所以記錄的好處就是,這個過程中你會再思考一遍,這樣進步會更快。
最后補充一點,一萬小時定律因人而異,怎么講?所有的知識在底層邏輯上都是相通的,如果能夠真正的在某個領域成為專家,基本上可以體會到這個底層邏輯。這樣,當你再去學習新的知識的時候,就不需要一萬小時,也許2000小時就夠了。
本文主要觀點源自:得到APP專欄“吳軍·硅谷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