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的主題是:「一萬小時定律」
10000 小時對訓練一個人的技能,甚至對做出一款好的產品,都是必要的;沒有這個保障,一切免談。
亞馬遜在硅谷的負責人說過 10000 小時在產品設計中的作用,在他看來,任何好的產品都需要花足夠的人力和時間來打磨,花的功夫不夠,得到的就是粗制濫造的水貨。
在產品開發中,常常以「人年」或者「人月」來計算工作量,比如:投入 5 個人做 3 年,就被稱為 15 人年的工作量。
在他看來小公司之所以能夠做出好產品,是因為「聚焦+加班」。聚焦使得產品得到的人力較多,加班使得它提前積累到 10000 小時的門檻。大公司有時不聚焦,也不加班,產品磨到 10000 小時花的周期就長,很多機會就失去了。
但若是有人簡單地認為自己在一個領域做夠 10000 小時就能夠出類拔萃,那就打錯特錯了,這只不過是一個必要條件而已,遠不充分(接下來就介紹四大誤區)。
-
誤區一:
簡單的工作重復 10000 小時。(有些人的 10000 小時都是在從事底層次的重復,上封信中我提到的偽工作者就是這種人)再舉個具體的例子:如果在中學學習數學,不斷重復做容易的題,考試成績永遠上不去,當然不會有中學生這么做的,但是,在工作中很多人卻犯這個錯誤。比如現在互聯網比較熱門,一些人學了一點點編程技巧也能掙還不錯的工資,于是就守著這點技能每天在低水平地重復。
-
誤區二:
習慣性失敗。這一類人和前面講得正相反,他們好高騖遠,他們不注重學習,懶得總結教訓;同時臉皮還很薄,也不虛心請教。他們迷信失敗是成功之母的說法,豈不知簡單地重復失敗是永遠走不出失敗的怪圈的。因此這些人常常是時間花了很多,甚至不止 10000 小時,但是不見效果。在 IT 公司里常常能見到這種人,一個人在下面搗鼓東西,就是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
誤區三:
林黛玉式的困境。林黛玉其實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人物(以后有機會和你聊聊林黛玉和薛寶釵),我喜歡她實際上是因為她很有內涵和才氣,想問題想得很深,但這也是致命的弱點,她的才華越高,在自己的世界里越精進,對外界就越排斥(當然外界也排斥她)。我們知道一個概念內涵越來越寬,外延就越來越窄。你如果泛泛地說“桌子”這個概念,它包括非常多的家具,但是如果你說“法國洛可可宮廷式的核桃木貼面桌子”,世界上可能就沒有幾件了。林黛玉就是這樣,她越是精進,到后來賈府里只有賈寶玉能夠懂她。
我們很多人做事是這樣,越是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耕耘,對外界的所知就越來越少,而自己的適應性也就越差。有兩類科學家,一類是掌握了一個方法,研究什么都是一流的,他們越往后路越寬,比如愛因斯坦、費米和鮑林(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化學家);但是也有一類,路越走越窄,比如發明晶體管的夏克利(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他對自己研究的晶體管越來越熟悉,就對其它技術越來越不愿意接受,最后無法和工業界和學術界的同行交流。你會發現生活中有大量這樣的人。
-
誤區四:
狗熊掰棒子。10000 小時的努力需要一個積累的效應,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程度地復用前一次努力的結果,而不是每一次都是從頭開始。希臘科學體系和東方工匠式的知識體系有很大的差別。前者有一個完整的體系,任何發明發現是可以疊加的,你給幾何學貢獻了一個新的定理,幾何學就擴大一圈。而后者不成體系,是零碎的知識點(甚至只是經驗點),每一個新的改進都是孤立的,因此很多后來就失傳了,以后的人又要從頭開始。我們知道今天幾乎任何一個三甲醫院的主治醫師,水平一定比 50 年前所謂的名醫高很多。但是,今天沒有哪個中醫敢講自己比 500 年前的名醫水平高。這就是因為前者有積累效應,而后者沒有。很多人讀書也是狗熊掰棒子式的,做了一堆題,相互的關系沒有搞清楚,學到的都是零散的知識點,換一道題就不會做了,因此時間花得不少,成績卻上不去。在工作中也是如此。
以上參考:
吳軍老師的《硅谷來信》中的第二封「也談 10000 小時」。
- 感悟:
- 誤區一:
學會分辨哪些能力和工作是只有量變沒有質變的積累效應的,把眼光放在未來。 - 誤區二:
凡事要有目標,要有關鍵的時間節點,設定必要的量變積累的時間,提供反饋。 - 誤區三:
積累的方向很關鍵,方向決定了量變和質變的最終收益。 - 誤區四:
做那些具有質變的事情,主動積累具有質變效應的能力??偨Y:分辨方向,積累量變,設定目標,設定時間,促成質變。
- 誤區一:
祝安好!我們下封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