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初是從美國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書中得知一萬小時定律:“在任何領域要想獲得世界級的專業能力,大概需要10000小時的專心致志練習。”
最近發現,原先我只是貌似知道而已,并沒有真正地理解一萬小時定律。慶幸的是,通過大牛們對一萬小時定律的解讀,我現在終于可以較好地理解它,想必你也想較好地理解它。
一、來看看大牛們的解讀
1. 吳軍·硅谷來信
吳軍博士在《硅谷來信》中,直接談到一萬小時定律是成功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吳軍博士總結了很多人對一萬小時定律理解的4個誤區,它們分別是:
誤區一:簡單的工作重復10000小時。有些人的10000小時都是在從事低層次的重復。
誤區二:習慣性失敗。這類人好高騖遠,不注重學習,懶得總結經驗教訓;同時臉皮還很薄,也不虛心請教。他們迷信失敗是成功之母的說法,豈不知簡單地重復失敗是永遠走不出失敗的怪圈的。
誤區三:林黛玉式的困境。在自己的世界里越精進,對外界就越排斥(當然外界也排斥她)。我們知道一個概念內涵越來越寬,外延就越來越窄。你如果泛泛地說“桌子”這個概念,它包括非常多的家具,但是如果你說“法國洛可可宮廷式的核桃木貼面桌子”,世界上可能就沒有幾件了。林黛玉就是這樣,她越是精進,到后來賈府里只有賈寶玉能夠懂她。
誤區四:狗熊掰棒子。10000小時的努力需要一個積累的效應,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程度地復用前一次努力的結果,而不是每一次都是從頭開始。
吳軍博士結合自己的經驗,給出一個叫做“三板斧破四困境”的簡潔執行方案。
第一板斧,愿景 - 目標 - 道路。比如有些人的愿景是想成為頂級優秀的軟件工程師,那他們的階段性目標將可能會是理解計算機科學的本質、掌握計算機科學每年的變化、隨心所欲地使用計算機科學的工具(編程不過是工具而已)、熟知產品設計的常識、知道如何入手解決未知問題、知道如何分解大問題交給下面的員工去做,道路就是實現這些階段性目標需要執行一些列可操作的步驟(例如要提高程序質量水平,可以從寫單元測試這種可操作的事情做起)。
第二板斧,即便遇到不中聽的話,也要試著找出其中的合理之處。遇到不中聽的話,首先換位思考,然后再回過頭來三思(想第一遍,他是否在胡說八道;不管怎樣,還需要想第二遍,是否自己錯了,他對了;如果還覺得自己對,則需要想第三遍,是否我的境界不夠,不能理解他),最后思考他為什么這么說,找出其中的合理性。
第三板斧更簡單,就是凡事做記錄,這樣可以避免狗熊掰棒子。歐美人比較喜歡記錄,他們發明一個東西,當時是如何做實驗的,今天依然能夠找到記錄。這樣經驗也容易積累和傳承。相反,在中國,失傳是個非常常見的詞,以至于常常在低水平上重復發明。
2. 前哨·王煜全
海銀資本創始合伙人王煜全在他的專欄《前哨·王煜全》提出“一萬小時理論真的有用嗎?”的問題,并告訴我們一萬小時理論的原創研究者是安德斯·埃里克森。
王煜全使用從安德斯·埃里克森的新書《peak》中整理出的干貨筆記回答了“堅持一萬小時真的能成功嗎?”的問題。主要分為以下四點:
- 一萬小時并不是簡單的模仿和重復,而是離開你的舒適區,持續學習一萬小時的新東西才能成為領域的專家。
- 如果想要克服,就去選擇和興趣相關的事兒,只有前面的興趣足夠濃厚,后面的枯燥才能足夠消解。
- 一萬小時理論并不是萬靈丹,而是希望大家真實的了解一個理論的來龍去脈,以及它的優點缺點,你才是真的懂了它。
- 它的研究領域具有嚴格限定,一萬小時理論并不能保證你可以成為一個科學家,因為“發現”這件事本身具有偶然性。
專注力是有限的,大多數人都熬不住。過分的專注力可不見得是好事。王煜全特別舉出菲爾普斯的例子,菲爾普斯就是太過于專注游泳,以至于被毒品等這些東西吸引,這類東西之所以對他的吸引力很大,是因為過分專注導致了生活的嚴重單調,注意力被嚴重占用而造成的。
二、個人感悟
通過大牛們從不同角度、不同維度對一萬小時定律的解讀,讓我不禁想起哲學家、獨立學者、《物演通論》作者王東岳先生在混沌大學《東西方文化溯源與東西方哲學》課上送給我們的忠告:“不要在工作經驗的積累中尋求長進,而是在有限經驗的思想整理中,獲取知識的力量。這才是是思想的力量。”
本次通過對一萬小時定律知識的整理和組合,逐漸懂得了該如何進行深刻性地思考,讓自己變得不像以前那么淺薄,真正地去發揮出思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