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重新裝修一遍,把原先樓上樓下兩個書房,改成樓下一個書房,許多的舊書半賣半送處理掉了幾百本,其余的書整理歸入新書房。
朋友送來的幾幅字畫,我挑選了幾幅中意的,請師傅幫我裝裱安裝。辦公桌身后的書架中間,掛了一橫幅“德厚流光”,下方是“寵辱不驚”的陶瓷掛盤,上下方圓相映成趣。正前方是一幅“青山腳下有人家”的四尺整幅山水畫,右手是書房與客廳的隔墻,上掛一四尺對開橫幅的行書。布置后書房呈有了濃濃的翰墨書香味。
我的書桌上放一只紫砂壺,泡一壺釅釅的紅茶,坐下來靜靜地享受閱讀時光。
看著書架上滿架的紙質書,kindle里的幾百本電子書,還有微信讀書里每天推薦的好書,覺得現在的讀書人正是趕上了好時代。
小時候我在農村長大,那是缺衣少食的年代,對于農民來說,飯都吃不飽怎么有錢去買書,想看小人書,也是約了五個同學去租書攤一分錢看一本。前排坐三個人,中間拿書的那人是出錢人,左右兩人歪著頭看,后面站著兩人把頭探到前面看。我通常是站在后面的那個人,為了怕出錢人翻書快而落下內容,養成了一目十行快速閱讀的習慣?,F在還能保持每分鐘閱讀900?1000字的速度。
在求知欲旺盛的學生時代,社會正處于書荒階段,那時的夢想是長大后做一個書店的店員,可以每天免費看書。所以參加工作后拿到第一個月的工資就趕到新華書店買書。
記得第一次擁有自己的書房是在1997年,那是我第三次搬家,擁有了樓上樓下六房四廳的房子,裝修時在樓上樓下各安排一個書房,把整排的墻全做成書柜。看到壓在箱底的書本都可以像衛兵那樣挺立在書架上,我像個閱兵的首長,每天在書架前檢閱一遍,那種滿足感,比吃了佛跳墻還舒服。
接下來的幾年是瘋狂購書的時期,歷史、哲學、小說、詩歌、童話、教育、法律、經濟......幾乎是看到滿意的書就買,每次外地出差也會抽時間逛書店買書,有些書買回后往書架上一放就忘了,幾年沒閱讀的書有一半以上。買得多讀得少,完全屬于沖動買書,為了買書而買書,為了虛榮而買書,書成了知識的象征。我把上下兩面墻用書籍排滿,聽朋友一句驚嘆,哇塞,那么多書啊!我仿佛成了知識淵博的人,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幾年前,有位富豪邀請我去他的別墅作客,參觀書房時,他告訴我,他的書房是請名家設計,僅字畫和書籍就花了幾百萬元。打開書房,只見書架上成排的珍藏本排列整齊,像書店的待售品,墻上掛著好幾幅名家字畫。我指著辭源、辭海、莎士比亞全集等書籍問:“這些書看起來像新的”,他自豪地說:“全是新的,一本都沒有翻開過,家里人不敢亂翻?!?/p>
我臉紅了,恍惚間看到自己在書房里炫耀。回到家再次走進書房,已經沒有了檢閱書籍的自豪感,反而覺得書架上那一本本落滿灰塵的新書,正睜著大眼睛,嘲笑我附庸風雅。
梁文道曾經寫過一篇關于書房的文章,他說,“一個人的書就是他的靈魂,一個人的全部藏書就是他靈魂的全部。一個人只有漂亮的書房,而不讀書,就相當于擁有一個華貴的陵墓。”
書是買來讀的,書房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當擺設的。房子重新裝修時,我把讀過一遍不想重讀的書通通送掉,把沒有保存價值的流行書當廢品賣掉,把工作用書送到單位圖書室,把教育孩子的書送給小區里有小孩子的人家。整理之后的書籍一個書房足矣!
我現在的書房是利用率最高的房間,早上起來,先到書房打開電腦,瀏覽一遍新聞,看一下簡書和頭條,把今天要讀的書放上書桌。上午看書,下午辦事,晚上寫作,形成習慣。如果一天的事情比較忙,只要回家就會抽時間到書房看會兒書,力爭每天看書時間在2?3個小時,看過的書寫一篇讀書筆記,增強記憶和知識積累。
我有計劃地讀完書架上的所有書,然后把想重讀,精讀的書放在顯目位置,其余的書讀完就撤下。從去年開始以讀電子書為主,紙質書為輔,一個月精讀一本,速讀四五本,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使自己的生活過得充實而有趣。
我最喜歡枕邊放一本書,每天睡覺之前隨意翻閱,就相當于和這本書的作者對話。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有所進步,皆因吸收了作者輸出的功力。讀詩美化我的心靈,讀史開闊我的心胸,讀哲學讓我睿智,讀小說讓我體會人世百態。
書房反映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從浮華回到樸實,體現了我不同階段的人生態度。有書本相伴,筆墨侍候,夫復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