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靜,在讀梁文道的《讀者》,一篇名為“窺探靈魂——At Home with Books”的小文讓我心有戚戚。文中梁文道先生寫到,“書是一個人的靈魂,藏書是一間房子的靈魂所在。”他還講了一個小故事對此話進行論證。
哈佛大學(xué)教中古英語文學(xué)課的教授古板無趣,他的學(xué)生認為他的為人和課程名字一樣,沉悶呆板。后來,他的一個學(xué)生趁著假期在舊書店打工,主要負責(zé)到各地收購舊書。某日,這個學(xué)生應(yīng)召到郊區(qū)一棟老式花園房收購舊書,進門后他才發(fā)現(xiàn)那是已故老教授的故居。
學(xué)生在老教授的家里看到了一整柜的偵探小說,無比驚訝,他完全不曾想到古板如老教授竟會有如此有趣的愛好。之后,學(xué)生在通往花園的后門旁發(fā)現(xiàn)了兩柜園藝書。門外,花園里草地上的露珠在陽光下晶瑩透亮。原來,老教授最大的嗜好是種花育草。巧合的是,園藝也是這個學(xué)生最喜歡做的事。于是,學(xué)生當(dāng)即決定買下老教授的所有藏書。所以,直到畢業(yè),學(xué)生還在舊書店打工,只為償還買書的債務(wù)。
有人問過學(xué)生,為什么要買下老教授的所有藏書,他回答,“自我看到教授的書,才知道在課堂以外他是怎樣的人,那些書是他的完整靈魂。如果我把它們運回書店,這些書就會被拆散分置到不同的書架上,那就等于他徹底消亡了。”
我喜歡這個小故事,喜歡舊書店,喜歡收購舊書的行當(dāng)。因為它們總會讓我想起《查令十字街84號》,想起20多年間,美國女作家海蓮和英國舊書店店員弗蘭克通過信件和舊書建立起的不曾謀面的深厚友誼。或許,正因為這一本書,我才開始有了舊書情結(jié)。才會在2018年8月結(jié)束游學(xué)的時候,不遠萬里把在英國舊書店買的一摞二手書帶回了家,擺在了我的書架上。
思緒在這里停止,我側(cè)頭看向靠墻而立的白色書架,目光緩緩掃過一排又一排的書脊,心里突生悲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朋友把書房拍下來做成了明信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書房的日常)
數(shù)月以來,我一直在回避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我離開這座城市,我的書該怎么辦?”
我的藏書雖不算多,但它們承載了我的過去和我對未來的祈盼。比如,我的書架上還擺放著本科時用過的德語課本、碩士期間的法語課本、支教時讀過的周國平、馮唐、簡·奧斯汀等。十多年的光景里,它們同我一起幾經(jīng)輾轉(zhuǎn),最終在這座城市落腳。此外,還有我一直想找時間認真研讀的BBC出版的藝術(shù)三部曲——《文明》、《新藝術(shù)的震撼》、《藝術(shù)的力量》。2019年年底,和這套書一同收入書架的還有止庵的《畫見》、祝羽捷的《人到了美術(shù)館會好看起來》。這兩冊書已用零散時間讀完,書畢,我更加堅定了要系統(tǒng)閱讀藝術(shù)史的決心。同時,也對自己許下承諾,一定要學(xué)習(xí)油畫。不為造詣,只為理解藝術(shù)和感受畫筆在畫紙上留下深淺不一的痕跡。
當(dāng)然,還有那些我打算找時間重讀的書,例如陶立夏、梁文道、村上春樹和寧遠的隨筆、簡·奧斯汀和毛姆的小說、王爾德的童話、J.K.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等等。還有一些書,幾年內(nèi)應(yīng)該不會再重讀,并不是因為不喜歡,只是“分量太重”,自覺短期內(nèi)無法承載,比如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胡塞尼的《追風(fēng)箏的人》。不過,也會有我當(dāng)下無法共鳴的書,例如李誕的《冷場》,讀完之后感覺哪都堵了;馮唐的《成事》,我喜歡馮唐之前的隨筆,喜歡看他滿臉不屑、痞里痞氣的“胡謅”,但再婚之后的他突然“嚴肅”了,然后我發(fā)現(xiàn)我讀不懂他的文字了;還有《北野武的小酒館》,里面有我無法靠近的深沉。但即使是這些書,我也不舍丟棄,或許數(shù)年后待我人生閱歷見長,我會在他們的文字里找到懂得和相惜。
想到這些,我越發(fā)悵然若失。
我記得,在電影《美食祈禱愛》里有這樣一幕,Liz在離開紐約前夕,把自己的家當(dāng)存放在了一個類似倉庫的某個集裝箱里。當(dāng)管理員鎖好箱門,把鑰匙遞到Liz手里的時候,我突然如釋重負。或許,對于過往我并沒有自己認為的那么灑脫。在心底里,我一直覺得,過往如是妥帖安置,方能安心繼續(xù)前行。
可是,據(jù)我了解,這座城市并沒有這樣的地方讓人存放過往。或許,因為是南方城市,空氣潮濕,久存并不適宜,潮氣和霉斑會讓一切迅速腐敗。或許,僅僅是因為這座城市只適合安頓不適合漂泊。
于是,我對書房的安置深感無措。
所以,當(dāng)?shù)弥≈杜罱矚g上高木直子的繪本時,我無比欣喜,立馬打包了二十來本給她郵寄了過去。深信這些伴我度過一個人的第三年、第五年、第九年、第n年的繪本會被妥帖照顧。
可是,其它的書呢?我是否也能給它們一個安穩(wěn)的歸處?
夜色已濃,我合上《讀者》,決定不再為未來的事情瞎操心。一直以來我都是只關(guān)注眼下的人,因為相信未來至少有一半源于當(dāng)下努力之后的水到渠成,剩下的天時地利人和就交給運氣好了。想到這,心里忽覺輕松,然后想起了白居易《重題》里的詩句,“心泰身寧是歸處,故鄉(xiāng)何獨在長安!”
書籍本無鄉(xiāng),心安即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