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意思
一窩螞蟻,有什么好看的?
隔壁的五歲的小童,低著頭,卻看得津津有味。問他,他回答:有意思呢!他們像人一樣,跑步、打架、一起抬東西,還困覺。這回答,有些樸素的哲學味道。
有意思,是個美麗的詞語。拿它,可以形容生活、世界、人生、花草、云朵,一草一木,一顰一笑。可惜,我們被麻木所迷惘,被忙碌所束縛,被功利所誘惑,漸漸忘記了,原來,這個世界是有意思的——有趣,好玩。
陽光有意思,那是每天在你頭頂跳躍的音符;雨點有意思,雨打芭蕉,風也蕭蕭,雨也蕭蕭。淋成落湯雞也有意思,權當是彌補少年時的一場莽撞和大膽。摔了一跤也有意思,你看,這世界還是優待我,讓我的臉接了地氣。干脆扔掉雨傘,坐在雨中,看行者穿雨簾,渡紅塵,不亦樂乎。
拿有意思的目光去瞧這個世界,這個世界,還是蠻有意思。有意思里,蘊含著單純、簡單,有些幼稚、憨憨的,但快樂。看這個世界有意思,漸漸地,你會成為有意思的人。
能有意思,多好。人生漫長,有些意思,才過得有趣。“瞧,這個人有些意思。”這是對人最好的褒揚。
(2)等了18年的歌唱
臨門是樹。綠意蔥蔥。
隔窗看書,“吱吱吱,吱吱”的叫聲,不絕于耳。是蟬,小時拿網兜捕捉過它,然后,殘忍地把它裝在透明的玻璃瓶里。最后,聲竭而死。不懂蟬為什么嘶鳴,不休不止,不知疲倦。“吱吱吱,吱吱吱”,讓人在夏日里,心中起無數的疙瘩。恨不得投擲一塊石頭,讓它飛去。
在一本書中,看到了這樣一段資料:蟬的壽命長達十幾年,前面的十幾年的時光,蟄伏在泥土中。這漫長的歲月中,它躲在黑暗潮濕的泥土中,以泥為食,以露為餐,經歷了在生命周期的三個階段。最后,才破土而出。
我們能見到的,是它“風光”的最后時節,它們在樹枝上棲息,在樹葉間歌唱,在夏日的驕陽中,鼓噪著勃勃生命。
我們討厭它的鼓噪、自以為是。如果,你知道了它長達數年的蟄伏,只是為了能來這世間“風光”一次,也便可以原諒蟬的歌唱,甚至,也會覺得蟬鳴的珍貴了。
(3)孤獨,是自己和自己相處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從古至今,男人、女人,孤獨都與人如影隨形。逃不脫,避不開。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每個靈魂都有深層的渴望。熱鬧、安慰、陪伴,可以填補一時的空虛、空白,而真正的豐盈、生動,卻只能靠自己得獲。
孤獨,是人生的必修課。不必戰勝它。和它相處,其實,是學會自己和自己相處。
(4)如此,甚好
八十多歲的梁簌溟看孫子跳霹靂舞。
孫子扭著屁股,舞罷。問:“跳得好么?”梁簌溟回答:“如此,甚好!”孫子是征求老爺子意見的,問他能不能學跳霹靂舞。老爺子身為清末遺老,骨子里有些頑固不化,少言嚴肅,對這種西化的玩意,向來不懷善意。本以為他不會喜歡,沒想,老爺子卻開明爽朗,還說“甚好”!
成熟是什么?
不是年齡,不是沉穩,而是當你老得走不動了,還如此睿智、通達。對于不同的人生、遭遇,還能豁達以待——你有你的精彩,我有我的原則。
成熟,就是你的眼睛里、心理,能理解和容忍這個世界的不同。
(5)不在共振圈
一篇文章發表在一本雜志上。
興沖沖地,將文章與人分享。因為,文章中提及了了一位朋友。微信截圖文章,片發了過去,好半日,都沒有反應。以為忙,再等,還是沒有回應。最后,杳無音訊。有些莫名的落寞,就像一位殷勤的人,給客人捧上一杯熱茶,結果,貼面而來的,是冷冰冰。
你的磁場,有時不一定會與別人共振。你關注的,或許是別人冷漠的。你在意的,也或許是別人忽略的。每個人,處在的生活環境不同,所關注、欣賞的也肯定與你不一樣——你贊嘆綠樹蔥蔥的美,別人指不定想著把樹做成家具;你為一杯茗茶而細品慢嘗,別人卻牛飲解渴,想著的卻是茶杯落定后的一筆生意。這,或許就是話說不到一處的原因,也是你與他沒有共振的原因。
夏蟲不可語冰。蟄伏一夏的蟲,沒有經歷過冬天,你告訴它冬天是有冰的。給他講雪的冰清玉潔,給他講冰的晶瑩剔透,無疑是徒勞無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關注點。所謂臭味相投,終成圈子。那個關注你的,和你的共振的,最終,走進了你的生活、內心,成為了你的朋友、親人。
(6)最簡單,最動人
外面一片雪白,山也白了,路也白了,草也白了,樹也白了。
而家里卻通紅通紅,火爐和媽媽的臉,紅紅的,蘋果和糕點,也是紅紅的。
竹久夢二的兒童詩,《火爐前》。
最簡單最樸素的語言。白、紅。最簡單的色彩。呈現出的意境,確溫暖、美麗。
文學和人際關系一樣,到最好,往往簡單,舒服。亦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