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常去封龍山,從后山上徑直上去,會途經一座小廟,小廟雖小,香火卻旺。時有香客、爬山者落腳在此,請愿或歇息。我也不例外,爬山時都會逗留一會兒。
廟旁有口井,井旁有桶有碗,可取之解渴。廟門外有木凳,一字排開,可隨時落座。廟中有位居士,與之閑聊,甚是有趣。
譬如,她會講山神捉妖,會說神仙來小廟的傳說,會談種植的樂趣等等。
居士在山上的山石間物色了一處空地,種上了南瓜、茄子、黃瓜等菜蔬。每個清晨和日暮,蜿蜒的山徑上都會出現她提著水桶蹣跚的背影,偶有路人說幫忙,她都會和藹拒絕,說習慣了,不礙事。
不過,有心人發現,到了收成的季節,居士倒不著急采摘,總讓上山者搶了先,看著懷抱大南瓜的人從廟旁經過,居士一臉喜悅之情。
我詫異問她:“就這么任他們采了去?”
“誰吃不是吃呢!”居士笑著說,“我也吃不了那么多。”
是啊,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予人方便自己方便,予人快樂自己何嘗不會快樂呢。
原來,心中若有愛,哪兒都可以是愛的溫床,培育愛的種子,開出愛的花朵,結出愛的果實。
真正的愛,是不分時間、地點、境遇和對象的。有包容心,持平常心,懷恭敬心,便會心懷喜悅,心內寧靜,生活充滿溫暖,生命芬芳四溢。
真正的愛,無私,簡單,長情。
真正的愛,是需要銘記、傳承和歌詠的。
白方禮,河北省滄州市一位普通的老人,2009年當選“百位感動中國人物”,2011年被授予“感動中國特別獎”,此時,距老人離世已經過去了許多年,而他給后人留下的感人故事,卻一直被傳遞、頌揚著。
老人到底做了何事,讓人牢牢記住并為之感動呢?
2012年,《感動中國》頒獎典禮現場,主持人說道:“請接受我們的特別敬意,白方禮們!讓我們傳遞著鮮花,傳遞著溫暖,帶著白方禮們給我們的這種人間的溫度,走進新的春天。”
“鮮花”“溫暖”“溫度”“春天”,這一組飽含熱量和力量的詞語,道出了老人白方禮讓人感動的一生。
02
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最美不過夕陽紅,安享晚年,頤養天年,兒孫承歡,保健身體,應當是每位老人最希望的生活,安靜、恬淡、舒適,如此就好。
然而,七十四歲的白方禮老人在退休十三年后,他做出了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舉動,義無反顧地重操舊業,將蹬三輪車的收入全部用于幫助貧困孩子實現上學的夢想。這一做便是風雨無阻,堅持近二十年,直到去世前,九十三歲的老人用自己一腳一腳蹬來的三十五萬元,圓了三百個貧困孩子的上學夢。
三十五萬元,可能是某富翁年收入的零頭,可能是某明星的一場活動出場費,可能是某大慈善家捐贈的零頭,也可能是某青年人一二十年的積蓄,但對一位耄耋老人來說,三十五萬元收入的意義卻著實不同。
是起早貪黑,是堅持不懈,是吃苦耐勞,是鉚足精神,是……但更是心中有愛,心存善良,心有奉獻。
歌手韋唯《愛的奉獻》中唱道:“啊……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世界的美好,就是像白方禮這樣的無私無悔奉獻的人們默默無聞地締結而成的。
因為社會的各個角落有眾多的“白方禮”,生活才有溫度,生命才會盛放。譬如我們在冬日能如沐春風,在夏季能秋高氣爽,在秋天能繁花似錦,在春分能綠茵如潮,藏著一顆愛的種子,哪兒都能發芽。
有人說:“一個饅頭,一碗白水,他曾如此簡單生活;三百學子,三十五萬捐款,他就這樣感動中國。”
這就是感動中國人物白方禮。
但老人卻說:“我沒文化,又年歲大了,嘛事干不了了,可蹬三輪車還成。孩子們有了錢就可以安心上課了,一想到這我就越蹬越有勁。”
愛,不分年齡,不分職業,不分時間,不分地點,不分大小。
愛就是有牽掛,有想法,更有行動。于是他還說:“想想那些缺錢的孩子,我坐不住啊!我天天出車,二十四小時待客,一天總還能掙回二三十塊。別小看這二三十塊錢,可以供十來個苦孩子一天的飯錢呢!”
愛其實從來沒有那么多大道理,它只在每個人心口上,慢慢澆灌心靈之水,便會慢慢發芽、抽穗。
前些日子看了一篇文章,很受感動。文中說,2010年,臺灣一位賣菜的阿嬤陳樹菊,她的名字與世界名人奧巴馬、喬布斯、李彥宏、卡梅隆等,一起登上了《時代周刊》雜志,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
阿嬤做了什么竟然能與世界巨頭同列名人榜單?
阿嬤賣菜五十三年,以微薄的收入一點點積攢了一千萬新臺幣(折合人民幣二百二十八萬元),用于救助貧困兒童和家庭,認養貧孤病童,建立小學圖書館等。阿嬤做善事、獻愛心半個世紀,一直默默無聞,不求回報。
阿嬤的“一夜成名”,皆因導演李安推薦,讓她登上了世界著名雜志《時代周刊》所致。
然而面對記者追問時,不知緣故的阿嬤卻反問道:“我和李安又不熟,他為什么要替我報名?”
她只是一位普通的賣菜阿嬤,她只與眾多的買菜者交道,她的一生命運多蹇、苦難叢生。
03
十三歲前的阿嬤,雖然生活十分清貧,靠著父母擺攤賣菜的微薄收入維生,但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睦睦,六個孩子還是快樂、幸福的。
然而,十三歲那年,阿嬤的母親再懷一胎,因無法籌到剖腹產的費用,延誤了手術時間,母親和未出生的弟弟一起離開了人間。阿嬤的童年,也從那一刻結束了。
作為長女的阿嬤,就此輟學,挑起了家中的大梁,賣菜、燒飯、洗衣、照顧弟妹,阿嬤一一攬下,她的生活,像極了快速旋轉的陀螺,只有不停下才能生存,有價值。
阿嬤十九歲那年,最小的弟弟得了怪病,需要一大筆錢醫治,但猶如當年母親難產借錢般,沒有人愿意伸出溫暖之手,待有一位熱心的小學老師發動全校募捐籌到一筆錢后,面對送到大醫院的小弟,醫生卻無力回天。
自己一手帶大的小弟就這般可憐地走了,阿嬤心如刀絞,她發誓一定要賺到很多很多錢,有足夠的能力保護好這個家,保護好她愛的家人們。
從此,阿嬤發奮努力,勤學苦練中領悟了生意的竅門和奧妙,生意逐步有了起色,當還清了家中債務后,歷經苦難和磨礪的阿嬤開始了長達五十余年的善心善舉,從學校到孤兒院,從貧困生到貧困家庭,從孤兒到殘疾兒童,從認養資助到捐贈實物,阿嬤一直沒有停下來。
盡管這個世界曾對她不公,盡管有些人曾對她十分冷漠,盡管生活曾對她怒目圓睜,但阿嬤眼里,天是藍的,地是闊的,人心是純澈、干凈的。
有人說,一個人看到什么,她的世界就是什么,這是倒影,是反射,是心鏡中的另一個自己,不停地擦拭、打磨著。
當有人將童書送到貧困兒童手中,有人攙扶蹣跚的老人過人行道,有人給孕婦、兒童、老人讓座,有人撿拾起路上的石子、瓜皮,有人給病人捐贈醫療費用,有人支教邊遠山區……看到這些,便會讓人不由自主想起白方禮老人,想起無數多的善良的阿嬤們。
以愛為名,他們默默地揚善義為善舉,如影隨形在我們身邊,只需打開心扉,隨處可見,隨時可見,隨緣可見。
大家好,我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曉英,支持原創原創,轉載請聯系我的助理慕新陽。喜歡我的文字,就送個“喜歡”給我吧!
發現更多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