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曾經作為藥用也好、作為某種食物也好,這些都是茶葉發展的一段歷史了,現在對于我們來說,茶就是作為一種飲品而存在,它就是用來喝的。即使隨著茶葉的深加工技術不斷提高,漸漸出現了茶飲料、速溶茶、茶膏、茶粉等一些產品,但茶最終入口的形態依舊是液體,也就是說它們終究是用來“喝”的。然而,茶含片,徹底顛覆了這一切,它最終是被“吃”掉的,雖然茶界一直有“吃茶”的說法,但那畢竟只是說說而已,茶該怎么喝還怎么喝,茶含片卻是真真切切的“吃”了。
剛看到茶含片的時候,我是比較欣喜的,一方面覺得新奇,另外也實在喜歡這含片,畢竟各種方便。然而,轉念立馬意識到一個問題:如果我渴了,吃著含片能夠解渴嗎?于是,我很認真地坐下來想了一下茶含片的問題。
表面上來看,茶含片是一種改變茶葉形態的行為,只是這一改變較為徹底。最初,茶葉以“葉片”的形態存在,即使經過揉捻、干燥甚至普洱茶的壓餅工藝后,茶葉各自的條索形態是得以保留的。后來,出于各種原因以及深加工技術的加入,茶葉葉片形態完整度遭到破壞,于是開始呈現出袋泡茶、速溶茶這一類的粉末狀形態;隨著加工的深入,茶膏、茶色素以及茶含片再度豐富茶市場,此時的茶葉形態基本已經看不到“茶葉”的影子了。
然而,這些形態不斷改變的實質是內含物質的改變。隨著越深入的加工,其實茶品內含物質呈現出越清晰的狀態,早期葉片形態的茶相對較為完整地保留了茶葉內涵物質,只是其內涵物質通過水來進行浸出,浸出受限;后期進一步加工,在物質上有所選擇性地進行提煉,所以茶膏、茶色素這類物質的各種含量是較為明確的,沖泡過程中也是幾乎浸出至水中;最后茶含片,無需水,直接通過咀嚼被人體吸收。客觀說來,加工類型茶產品的各種內涵物質被人體吸收,但是在加工過程中內涵物質的流失問題仍需進一步研究,至于究竟哪個能夠為我們提供更多的能量并不好定論。
當然,茶葉深加工一方面解決的是茶葉內含物質提供的問題,另一方面更為直接的作用在于為人們提供方便。很多人不喝茶的理由其實很簡單:麻煩,不方便沖泡,尤其像普洱茶、黑茶這些以餅茶、磚茶形態存在的茶更是如此。所以解決茶葉沖泡問題便成為了茶葉走向大眾的一個關鍵性問題,然后就出現了速溶茶、袋泡茶等等一系列沖泡相對簡單的產品,最起碼再攜帶上方便簡單了不少,往包包里一放就可以。然而,這些產品還是面臨一個問題:沒水就不行,甚至大部分情況下還非得是開水才行,而茶含片最終解決了這一問題:不需要泡,直接嚼就可以了。
茶,越來越便捷,越來越容易融入我們的生活,可是回到剛剛提到的問題:如果渴了,嚼茶含片能解渴嗎?想必是不能。也就是說,茶含片雖然想口香糖一樣可以被隨身攜帶至各種場合,但此時它已經無法實現茶的品飲功能了。那么我們還有沒有必要把茶含片與傳統茶置于一起比較討論?畢竟已經算不得同一物種了。倒不妨讓它跟其它含片一決高下,說不定茶葉的清香能夠在眾多果味中凸顯出來受到人們的喜愛。
在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下,茶含片似乎是一種勢在必行的產物,但如果有一天,當我們甚至不知道茶到底長什么樣甚至不知道茶原本是用來“喝”而不是“吃”的話,我們獲得的是一份方便,但失去的可能是流傳千年的茶文化、是與家人朋友相聚飲茶的樂趣,也可能是泡茶時的一份寧靜與反思。權衡之下,我們失去的遠遠不是一個便捷就可彌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