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成長,就要經歷一些痛苦。
初入職場的人,
也要經歷一個斷奶期。
文章概要?通關職業斷奶期
故事的主角名叫Elly,一個90后女孩。在畢業兩年里,‘認真地’換過三份工作。”期待通過咨詢找到適合的工作,希望找到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希望找到可以發揮自己能力的工作。”
Elly的情況很典型:初入職場,急于獨立,急于證明自己,期待有屬于自己的自由,于是各種嘗試。但他們一定會面對這樣的可能性:一個缺乏職場歷練,長期被“圈養”而又希望獨立有所作為的人,一定會受到各種挫折的打擊。
打擊一般源自三方面:
一、缺乏職業思維。職場和學校是用完全不同的方式來獲得認可的。有些人在學校極少涉獵社會實踐,更不知道如何將自己的所學在工作中用出來了。不知怎么做,也不知該怎么學,業績上不來。
二、人際關系危機。在學校時,父母、老師、同學、同齡人,關系相對簡單。而職場中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不同觀點的人一起工作,同事之關系的復雜甚至超過了做事情本身,新人很可能感到不適應。
三、理想化職場。初入職場,一邊焦慮和緊張,一邊憧憬和向往獨立。可是后來發現花錢容易,掙錢難。于是,就會在依賴父母和自力更生之間猶豫徘徊。當稚嫩的肩膀扛上生活的壓力,火辣辣的肩頭就會問自己:是不是我的選擇是錯的呢?不會是搞錯了吧?有沒有更適合我的工作呢?
初入職場,失敗之后,或退縮,或奮起,或再接再厲。還有一種典型的表現—逃避。通過換工作逃避,通過換城市逃避,通過找自己的優勢逃避。
Elly就是來找“優勢”的。
選擇代替不了適應,說教代替不了體驗。
Elly的優勢非常突出:很有勇氣,敢于突破,敢于嘗試;陌生環境的人際關系適應性很強,每份工作中,她都能很快融入團隊,而且可以和同事搞好關系。但是還需要一個著力點。著力點是Elly過去的知識經驗:外語、教育培訓。“我總感覺這些職業都不適合我啊!”Elly有些著急。“適合的工作有哪些標準呢?”趙昂老師問道,這是一個合適的切入點。Elly猶豫了,這個問題還真沒好好想過。人們總是會被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束縛,對自己渴望和期待的東西卻缺少關注。接下來幫Elly梳理她對理想工作的訴求。分析下來,有三個是Elly特別看重的:生活方式、人際關系和安全感。
趙昂老師建議Elly去做職業調查。調查過程中,Elly訪談了做出優秀業績的銷售,也和工作過十年的幼教老師聊過,還調查了之前了解不多的成人教育。幾次下來, Elly已經學會如何找適合自己的工作了。
新人入職場,帶著內心的不堅定,在尋找一個幻象里的最佳答案。就像初斷奶的孩子,內心焦慮,步履蹣跚搖擺。咨詢師要做的,不是堅定這個答案,而是幫來詢者一起找到可以堅定的力量。斷奶期,斷奶不是目的,更好地成長才是目的。
所感所悟
在生涯發展中,探索與嘗試其實都是非常有價值的,不僅對未來發展有價值,而且本身就是生涯發展中重要的部分。探索和嘗試,不僅對內,還包括對外。剛畢業的大學生,或者尋求轉型的職場人士,除了要對自我的優勢和價值觀進行梳理,關注自我的需求,還需要做做外部功課,需要對外部世界做一下客觀的了解和評估,比如去做做職業訪談。
職業訪談,對于大學生。其實是在補課,補之前在學校的時候對職場、對職業缺乏了解的一課。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對真正的職業并不了解,找工作往往是憑感覺,或者只看薪酬,其實這時候不妨去做做職業訪談,給自己一段時間了解真實的職業,就像古典老師說的,不能只看職業的藝術照,還要看看真實的生活照。
每個人都想找個好工作,可很多人并不能清晰的說出什么是好工作。一份工作,有三個重要元素:行業、企業、職能。首先要看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未來的前景,以及自己是否對該行業感興趣,并是否愿意在其中投入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選中了一個適合自己的行業,再去看企業,這個企業的狀況如何;職業發展平臺與通道如何;企業文化是怎樣的,與你的價值觀是否相符?有的企業像一群狼,有的是一幫謙謙君子,氛圍不同,看看你是否能融合進去。三是職能,結合自己的性格特點和能力優勢,探索一下自己更喜歡什么樣的崗位,銷售?還是管理?生產?還是設計?不同的職能對個人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而職業訪談是可以幫你快速獲取這些信息的非常有效的辦法。
探索自我和外部世界的信息,是為了做出更適合自己的選擇,但既使做足了功課去選擇,踏入新的領域,依舊不可避免會遇挫。新車要經過磨合才能進入最佳運行狀態,職場發展也是如此。所謂成長,其實就是挫折過后的領悟,既然是必經之路,不妨坦然面對。
轉彎看見
不管哪個生涯階段,新入一個領域都會有一段需要低調的適應期。低調是一種態度,是面對未知的謙卑和養精蓄銳的智慧。在這段適應期里,沒有什么比提升能力更值得做的了。不必糾結于選擇,不僅是沒得選,更是沒能力選。與其盲目糾結,不如先發展起來,認真的積累不會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