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10余年的人,突然一天發現自己除了現在能做的事外似乎再沒有其他可做的事,而身邊后起之秀以蓬勃的生命力“野蠻”生長著。不規劃茫然,規劃吧,看到的路徑實在不多,之前的同事似乎也沒有什么驚艷的發展,該怎樣應對自己下一階段的“中年職場危機”?下一步該怎么走?路,在哪里?
讀《在人生拐角處》的第一篇故事,就讓我有強烈的似曾相識感。
記得2015年的時候,有一次我坐滴滴和司機聊天,32歲的房地產公司項目經理,說到自己的職業發展嘆口氣:感覺做項目經理已經做到頭了,沒有什么新鮮感,每天就這樣按部就班的工作,工資不高不低,真沒意思,但為了家庭和娃兒,也不敢輕易動,再說,要動也不知道往哪里動,除了項目經理,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么,30多歲的男人,越往后走越有危機感。
他感嘆的樣子讓我記憶猶新。
他和這篇故事的主人翁很像,因為這樣的經歷,在職場中實在是太常見了。
“除了做項目經理,我還能做什么?!”背上的冷風吹得颼颼的。
趙昂老師說:“這恐怕不是一家企業中一個職場人發展的困惑,也不是一個行業、一個職業的典型情況。進入職場后埋頭苦干,一直做得都挺好的,有一天忽然發現,自己快要被淘汰了!”
項目經理的發展不外乎兩種可能:一種晉升,從一個項目到一個產品線,再慢慢進入管理層;一種跳槽,到其他地方去做項目經理。然而這兩個看起來似乎都不是來訪者認同的好選擇,他的困惑是:難道我只能做項目經理嗎?
如果只是沿著這位來訪者的眼光看過去,似乎很難看到有更好的方式:要知道,對某個職業本身的了解程度,除非咨詢師曾在這個行業里發展過或者有相同的職業經歷,或曾進行過大量的調研,或與很多同一職業的來訪者進行過交流,否則咨詢師很難說會比來訪者更了解這個職業。咨詢師要做的,絕不是去和來訪者比對職業了解的深度,而是從職業寬度和長度的認知上來幫助來訪者將眼光從當下拉出來,站到略高的位置去看待自己的職業發展。
不同的生涯階段有不同的重點,每一個階段會對下一階段產生影響,職業生涯發展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所以做好每個階段的重點,是下一階段獲得良好發展的前提,這是舒伯“生涯發展論”的觀點。在這個故事中,趙昂老師指出:在職業發展的前期,拼的是一些執行、操作和具體任務的達成實現能力,漂亮的不斷完成既定任務,實現目標,慢慢把自己變成兵神,并做好規劃,提前盤點自己的優勢,需要升級的能力,以順應規律的主動變化,來迎接變化。
發展到第二階段,職業不再是拼體力和執行力,而是拼才干、拼人品、拼資源、拼境界,在這一階段,要靠視野看到發展空間,要靠智慧領悟趨勢,要靠胸懷獲得格局。
在這個個案中,來訪者講述著自己過往的職業成就,慢慢發現,除極好的專業能力外,他還具備帶領團隊的能力,并且真誠和勇于擔當。然而放在以往的公司里時,他的真誠和勇于擔當的特質,反而讓他成為了別人口中的“冤大頭”,連自己的團隊成員也頗有怨言。優勢也需要環境,當優勢放錯地方時,就是金子可能都會蒙上塵土。換個環境,比如成為朝陽行業的創業型團隊帶領者,這些優勢會重新綻放出光芒。除此以外,還要不斷的發掘認可自己的優勢,看到自己的閃光之處,給自己信心和力量。
將優勢列出來,同時把自己能接觸到的工作列出來,將它們連線,并描述具體可以實現的可能,新的方向可能就在其中。在我自己的咨詢里,就常常用這樣的方式去定位來訪者的職業方向。比如曾經有一位保險行業的來訪者,經過優勢探索,發現她有非常突出的“體諒”“包容”才能,非常適合做溝通和鏈接,有類似“橋梁”的作用,所以如果能在團隊里或者面對新客戶時,從事幫助他人融入,并提供支持的工作,會非常適合她。由此看來,教育、醫療和服務領域都有不少適合的工作方向,自然就比以前單一的從事保險工作多了很多選擇。
最后,通過求助牛人,參加培訓,刻意練習來升級能力,將優勢、能力和目標結合起來,擁抱可能性,擴展視野,開放地進行探索,應對變化,這才是真正的規劃。
你以為的那條路,并不一定是唯一可走的路,了解自己,理清優勢,可以讓自己走到更加開闊的平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