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松毛就是從松樹上撕扯下來的綠色松樹葉。
上世紀七十年代,很少有人能在家里邊打上水泥地坪,當然更沒有瓷磚、木地板等現代裝飾了。除了生產隊的曬場、倉庫外,幾乎就是泥土地面。如果不小心,一碗水灑到地面,頑皮的小孩在上面跺上幾腳,不一會就可以弄出泥漿來。
那個時候,每到過年前十來天,也就是臘月二十左右,家中大人就會安排給小孩子一項事情——到山上撕綠松毛,這也是小伙伴們最喜歡“工作”之一。大家四、五人相約,大一點的背個背篼,小一些的就拿個提籮,邊玩邊到離城三、四里遠的松林中,找一些比較矮的小松樹,扯下一把把綠色松樹葉子,放到背篼或提籮中,再撿一些松果丟來丟去玩耍,很少有人喊累的。
除夕晚上,同貼對聯、放鞭炮、吃大餐一樣,在地面上鋪一層綠色松毛也是過春節的標配。年夜飯十碗八碗的菜肴就擺在綠松毛上,圍著這張“綠色桌子”,大人們還會在松毛上放小木凳,小孩子則直接坐在松毛上,綠色油亮的松毛葉襯托著碗中或白或黃的回鍋肉、炒雞肉、酥肉、炸花生米、炸茨菇片、紅燒魚等等,一種祥和喜慶氣氛自在其中。
對孩子們來說,綠松毛帶來的樂趣不止在那頓年夜飯上。正月初一起,不出去玩的時候,邀約上幾個小伙伴,你到我家,我到你家,就在綠松毛上“捉腰跤(摔跤)”玩。有的時候,就排著隊,一個一個從高桌子上往地面跳,跳到地面時故意在綠松毛上打滾,一邊滾,一邊得意的叫“跌著腳了”、“跌著頭了”、“跌著屁股了”。要是在平時,大人們見到孩子們如此淘氣滾地下,肯定會大聲呵斥,遇到心情不好,還會賞給孩子一頓細棍子或是一巴掌?,F在有綠松毛墊底,不用擔心弄臟衣服,大人們也就很少理睬,任小孩鬧個天翻地覆。
記得有一年春節,大概是初六的樣子,幾個小伙伴在玩捉迷藏游戲,我睡在松毛上,另外幾個小伙伴用松毛把我蓋住,在墻邊堆成一堆松毛堆。因為這幾天為了方便打掃下面的瓜子殼、水果糖包裝紙等垃圾,所以每天要將松毛摟成堆,打掃完后再鋪開。負責找人的小伙伴楊二到處找人,把躲在幾個房間里的人都找到了,就是一直找不到我。看著楊二跑進跑出好幾趟,我忍不住在松毛下笑了起來,最后他才在松毛堆中捉住了我。
快樂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每年正月初十以后,那些綠松毛水分慢慢蒸發,變成了綠色干草,這個時候就需要用一種叫“扭弓”的工具,把綠松毛扭成一個個草卷,曬干,然后做燒火柴草備用。這種農活叫做“扭松毛”。扭松毛時需要兩個人配合,一個人坐在松毛堆邊,不斷向繩子狀的松毛卷添加松毛,到達一定長度時,又負責把松毛繩拉回來對折,變成麻花樣的松毛卷;另一個人則拿著“扭弓”,邊向右旋轉,邊后退,等到到了想要的長度時又向松毛堆靠近,退出“扭弓”。拿“扭弓”的人一般就是我們小孩子了。我最愛扭松毛了,“扭弓”下邊那個小竹筒發出的“吱吱”聲在我聽來非常好聽,就跟唱歌一樣。
幾十年過去,家里地板早已換成瓷磚,吃飯也專門有了講究的桌子,過年不再需要鋪綠松毛,但我童年的歡樂記憶中總有綠松毛的影子,有時候會突然冒出念頭,撕一些綠松毛來客廳地板上鋪一鋪……(202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