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孩子與父母的溝通圣經,《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肯說》,全球最暢銷書作家、美國杰出的家教專家法伯和瑪茲麗施。
我們帶孩子的都知道,孩子的情緒有時真的讓我們難以理解,為什么會因為一點點非常小的事情就哭個不停,怎么哄、制止都沒有用,完全不可理喻。
孩子:媽媽,我的玩具小汽車壞了。
媽媽:這沒什么,你不是還有很多小汽車嗎。/沒事,媽媽以后給你再買一個。
孩子:我不要,我就要原來的那個。
這個時候,恐怕我們大人都很糾結,這熊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脾氣暴躁的估計要家法伺候了。
孩子這時候更需要我們關注他們的感受,并非我們以大人的姿態給他建議和指導。
心愛的玩具壞了,孩子心里其實很難受,需要我們接納他們的感受,表示我們是重視他們的感受。
當他們的情緒得到安撫以后,再適當提一些建議孩子才能從心里去接受。
有時候,只是傾聽他們就會有效果。如果孩子還小,我們也可以嘗試幫他們說出他們的感受。
?媽媽:媽媽知道,這是你最喜歡的玩具汽車,現在它壞了,那你一定很難過吧。肯定希望自己會魔法,把小汽車變成原來的樣子。
很多時候,我們讓孩子做一些事情的時候,他們完全忽視我們,這讓我們很郁悶。
孩子在父母的指責、威脅和命令的時候,通常很難合作。這是因為,指責通常是無用的,還會讓孩子內心充滿怨氣。
這時候,我們在面臨當時的場景,描述我們所看到的,表達出我們的感受,并且提供選擇,給孩子一些尊重。
媽媽:豆豆,你看現在已經快8點了,而我們早飯還沒吃,衣服還沒換,我很著急,你要是再不快點我們就要遲到了。你是選擇先換衣服還是先吃早飯。
更讓我們焦慮的是,孩子做了非常糟糕的事情,到底應不應該受到懲罰?
很多父母相信約束孩子不當行為的辦法就是懲罰。但是有的父母認為,孩子還小,犯錯很正常,不用管他,等他長大了就會好了。
這其實是兩種比較極端的想法,那么父母如何才能激勵孩子做事有擔當、糾正自己的錯誤行為?
首先,傾聽孩子并且回應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切不要因為孩子犯錯就不問原因指責孩子。作為家長的我們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也很重要。
不要評論他所說的,鼓勵他把所有的感受都表達出來。然后幫孩子總結并分析他的觀點。
第二步,說出我們的感受和需要,和孩子一起尋找解決的方案。
最后,挑出哪些想法我們能接受,哪些不能接受,以及我們該如何去執行。
關于贊賞,我們都知道對孩子表達贊賞會增加孩子的自信,有時候,孩子會喜歡我們的表揚,而有的時候,孩子并不喜歡。
而且,盲目贊賞對孩子并沒有什么好處。我們有時候夸孩子,你的畫的真好,你太厲害了!他卻把畫筆丟下,說他一點也不喜歡畫畫。
因為“評價式的贊賞”會讓孩子也關注到自己失誤的地方,既然現在已經很完美了,為什么還要冒險去嘗試呢?自己如果再嘗試,可能會搞糟。
怎樣贊賞才可以起到鼓勵的作用呢?
描述你所看到的
你畫的是一棵大樹,我看到樹上還有一只可愛的小鳥呢!
描述你的感受
我喜歡你畫的這幅畫,它讓我感受到一種清新、自由的感覺。
用一個詞總結你看到的
我看你為了畫這幅畫的時候特別專注,看的出來,你是真的很“認真”了。
孩子的成長過程我們會遭遇很多很多的難題,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誰都是在一邊摸索一邊實踐中完成我們神圣的使命——將我們的小天使培養得更加優秀、快樂。
傾聽孩子,在乎他們的感受,與孩子更好地“聯結”,提高我們的共情能力,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