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肯說》
- 01 -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消極情緒?
孩子的感覺與行為之間有普直接的聯系。孩子感覺良好,自然會通情達理。但問題的癥結就在于:做父母的通常不承認并接受孩子的感受。
比如很多父母都會說這么幾句話:
你并不是真的那樣覺得
你是因為累了,才這么說
你沒必要這么難過
你不可以這么覺得
當孩子的感受被不斷地否定時,就會感到困惑和憤怒,同時也會不了解自己的感受,不相信自己的感受。而由此帶來的不幸結局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敵意由此而產生。
父母和孩子是完全不同的個體,絕不能用自己的感受去代替孩子的感受。
因此,當孩子鬧脾氣或者產生負面情緒的時候,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承認孩子的情緒,然后幫助孩子面對自己的感受。孩子的感受被接納了,他們才能開始集中精力改變自己的情緒。
如何幫助孩子面對自身感受
01.全神貫注地傾聽
當家長真正用心聆聽孩子的時候,孩子很容易就會向我們傾訴,而如果只是敷衍了事,孩子只會覺得失望,再不愿與你交心。
02.用“哦……”、“嗯……”、“這樣啊……”來回應他們的感受
這樣的詞語伴以關心的態度,會引導孩子去分析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甚至進一步找出解決方法,而如果只是一味地向孩子發問、指責或者發表建議,孩子就無法自主思考。
03.說出他們的感受
比如:“那一定令人感到很沮喪”“那確實讓人很難過”,當孩子聽到可以描述他內心感受的詞語時,會因為有人認可自己的感受而感到安慰。而如果只是否認孩子的情感,孩子就很容易陷在自己的情緒里。
04.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愿望
比如:我真希望我現在就可以給你……當孩子的愿望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只要你表示能理解他想要這樣東西的心情,他就會更容易接受現實,而如果你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跟孩子分析或者講大道理,他們只會更加抗拒。
孩子需要的是我們能與他們產生共情,因此,我們的態度比言辭更重要。
如果不是出于真摯的感情,那么無論我們說什么,孩子感受到的就只是虛偽與控制。只有當我們的言辭充滿真正的同情之心時,我們的話語才能打動孩子的心。
承認孩子的感受,是我們可以給予孩子的最好的禮物。我們幫孩子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而一旦他們清楚地了解了自己內心世界的現實狀況,就會鼓起勇氣去面對問題。
當然,必須要注意的一點是:感受沒有對錯之分,所有的感受都可以被接受,但某些行為必須受到限制。
比如說:“我可以看得出來你非常生你弟弟的氣。但是請你用語言告訴他你想要什么,不能用拳頭。”
或者“我不喜歡我剛才聽到的話。如果你在為什么事生氣的話,請換一種方式告訴我,或許我可以幫助你。”
如果孩子處在極度傷心氣惱的負面情緒,可以適當做一些肢體活動,來緩解這種痛苦,比如捶枕頭、砸舊紙盒、揉搓橡皮泥、像獅子一般吼叫,及投飛鏢等。或者讓孩子把自己的感受畫出來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當我們能真正接受孩子的感受之時,他們也會更好地接受我們為他們制定的行為界限。
- 02 -
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
父母總是想讓孩子按照我們及社會所能接受的方式行事,要求孩子講衛生、守紀律、懂禮貌、循常規,但孩子們對這些往往毫不在意。因此,家長經常需要花大量精力在幫助孩子適應社會規范上面。
而往往我們越是竭盡所能,孩子的反抗就越強烈。問題的癥結就在于雙方需求不同而導致了沖突。
成人常見的幾個錯誤方法
01.責備和問罪
比如:告訴過你多少遍了,你從來都不聽。
02.謾罵
比如:笨手笨腳的,我來幫你弄。
03.威脅
比如:我數三下,你再不把衣服穿好,我就丟下你走了
04.命令
比如:馬上把屋子打掃干凈。
05.說教
比如:你覺得你這樣做對嗎?你要明白……
06.警告
比如:別往那兒爬!你想摔下來嗎?
07.控訴
比如:我這么辛苦都是因為你。
08.比較
比如:你怎么就不能像XXX那樣?
09.諷刺挖苦
比如:這就是你的作業?把字寫成這樣,也就你們老師能看懂了。
10.預言
比如:你竟然對我撒謊。這樣下去,沒人會相信你。
這些方法只會讓孩子更加抗拒,傷害自尊或者產生逆反心理。
家長們必須先處理好自己的負面情緒,繼而尊重孩子,和孩子建立起互相尊重的平臺。要知道,互相尊重才是合作的開始。
該如何正確地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
01.描述你所看見的,或者描述問題
比如:“有塊濕毛巾在我的床上”。采用描述方法的最大優點是避免指責與推卸責任,而把每個人的注意力放在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上。只是把問題描述出來,而不去談“你干了什么”,會讓孩子明白問題出在哪里,并著手解決。
02.給孩子提供信息
比如:“毛巾應該掛在毛巾架上”。 比起指責,這些信息更加容易被孩子所接受,也更能讓孩子受益
03.用簡單的詞語表達
比如:“毛巾。”以少勝多,提醒孩子該做什么,而且取代了強迫性的命令,既不至于讓孩子反感,又讓孩子能夠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聰明才智。
04.說出你的感受,但是不能攻擊孩子
比如:“我可不想睡濕床。”坦誠地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這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合作。感情受到尊重的孩子通常也會尊重大人的感情。
05.使用字條
比如把 便簽貼在毛巾架上,寫上:“請把我放回架上讓我晾干。多謝!你的毛巾” 字條可以快速、方便地把信息傳達給孩子,而且通常讓孩子回味無窮。
作為家長也要經常做自我反省
我對孩子的要求是否與孩子的年齡與能力相符合??
孩子會覺得我的要求不合理嗎?
我是否可以讓孩子選擇“什么時候”來做這件事,而不是堅持一定要“馬上”做?
我是否可以讓孩子來選擇‘如何”做這件事?? ?
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我是不是總在要他做這個、做那個?
我有沒有找時間和他單獨相處—什么也不做,只是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時光?
- 03 -
代替懲罰的方法
通常情況下,當家長的話不管用的時候,就會做一件事:懲罰孩子。
而這只會給孩子帶來大量負面情緒::仇恨、報復、反抗、內疚、自輕、自憐。
孩子需要體驗到他們的不良行為的后果,但不需要體驗懲罰。在一個互敬互愛的關系中,懲罰是沒有立足之地的。
孩子本應為自己的行為而感到遺憾,進而考慮如何補救,但懲罰卻使復仇的渴望充斥孩子的心。換言之,通過懲罰孩子,我們剝奪了孩子自我反省這一重要的內在心理過程。
我們不能把孩子看做麻煩的制造者,而要把他們當做解決問題的積極參與者。
代替懲罰的七個小技巧
01.想出一個點子來讓孩子幫忙
比如孩子在商場里亂跑,就說:你可以幫我挑三個大一點的檸檬嗎?”
02.明確表達強烈不同意的立場,但不能攻擊孩子的人格
比如:“我很生氣我的新鋸被扔在外面淋雨生銹”
03. 表明你的期望
比如:“我希望你用完我的工具可以馬上還回來”
04.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
“這把鋸子現在需要磨一磨,然后上點油。”
05. 給孩子提供選擇
比如: “商場里不能亂跑,你要么好好走,要么坐到車上來。”
06.采取行動
如:“我看你似乎是決定坐在車上。”
07.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為的自然后果
比如孩子在商場表現惡劣,媽媽第二天就自己去商店,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做錯了。
當孩子屢教不改時,該如何解決
01.談談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比如:我想你一定是……? 你的態度應該是:.“我真的是在努力搞清楚你對這件事的感受。”只有當孩子覺得你真的聽到并理解了他的感受時,他才會去考慮你的感受。
02.談談你的感受和需要
比如:我對這件事的感受是…… 這一步要簡明扼要。因為一個孩子很難有耐心地去聽父母的長篇大論。
03.與孩子一起集思廣益,共同找出雙方都滿意的的解決方法
如果有可能,盡量先讓孩子想出一些辦法。這一步關鍵是要控制好白己,不要對孩子提出的辦法加以褒貶,要對所有的辦法表示歡迎。
04.把所有注意都寫下來——不加褒貶
并不是一定要寫下來,但一定要對每個人的貢獻都給予應有的尊重。
05.決定哪些建議你喜歡,哪些你不喜歡,哪些要開始實施
避免貶低性的語句,要側重于描述你的感受,比如:“我對那個辦法不太放心,因為……”
- 04 -
如何鼓勵孩子自立 ?
為人父母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幫助孩子從我們身邊分離出去,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有朝一日能夠完全憑借自己的力量傲立于世。
因此,我們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親自經歷各種問題帶來的掙扎,在自己的錯誤中得到成長。
但問題在于,相對父母,孩子始終處于一種依附地位,在體會到感激的同時,他們也會感到無助、沒有價值、反感、沮喪和憤怒。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孩子的依賴感降到最少,讓孩子成為有責任感的人。
鼓勵孩子自立的六個技巧
01.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比如:“你今天是想穿灰褲子呢,還是想穿紅褲子”? 對于孩子來說,每一個小小的選擇都代表了一個難得的行使生活控制權的機會。
02.尊重孩子的努力
比如:“瓶蓋有時很難打開,用湯匙在蓋子邊上撬一撬也許會有幫助”我們不應該直接把孩子的事情接手過來替他做,但可以向孩子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03.不要問太多問題
太多的問題會使孩子覺得自己的隱私權受到了侵犯,反而會造成抗拒。
04.別急著告訴答案
比如:在孩子問問題的時候,給他一個機會,讓他自己先探索一下,“這個問題很有趣,那你是怎么想的呢?”
05.鼓勵孩子善用外部資源
比如:“也許寵物店的老板會有些好建議。”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道他們并不是完全依賴于我們,家庭以外的世界都可以幫助他解決問題。
06.不要毀掉孩子的希望
比如:“你想去試演那個角色!這是多么難得的經歷
鼓勵孩子獨立自主的更多方法
01.尊重孩子的身體
不要動不動就把孩子的頭發從眼前撥開,把孩子的肩膀扳正,給孩子撣撣灰,塞塞衣服,整整衣領。孩子們會覺得這些是對他們身體隱私的侵犯,而個人的身體是屬于個人的。
02.不要干涉孩子生活中的瑣碎小事
比如:“把袖子扣上,袖口敞著看上去邋里邋遢的。 ”“你把你的零花錢花在哪兒了?”孩子會覺得,這是我的事情,你不要老盯著我。
03.不管孩子多小,都不要當面談論孩子
當孩子聽到別人當面談論他的時候,會覺得自己是一件父母所擁有的物品。
04.讓孩子自己回答問題
這是對孩子自主權的尊重。
05.尊重孩子“遲到”的勇氣
有時孩子非常想做某件事,但在情感或身體上還未做好準備。我們不應該強迫、催促或羞辱孩子,而是要向孩子對他的信心。
06.小心太多的“不”字
孩子往往對一個“不”字難以接受,會把它看成是一種對他的自主權的侵犯,從而調動一切力量來加以反擊:叫喊,耍脾氣,謾罵,不理人。
避免說“不”的方法
01.提供信息
比如當孩子要出門的時候,你可以告訴他,我們五分鐘后就要開飯了。
02.接受孩子的感受
得到大人理解的孩子會減少反抗。
03.描述問題
比如:我很想幫你的忙,但是我現在必須……
04.盡可能用“可以”代替“不”
比如把你現在不能出去玩,說成,你可以吃完飯再去。
05.給自己留出時間來思考
在孩子提出一個請求時,告訴孩子,讓我想一下,既能緩解孩子的情緒,又能讓自己有時間理清思緒。
- 05 -
如何學會贊賞孩子?
一個人的自我評價對這個人的思考過程、情緒、希望、價值觀及目標都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它是決定一個人的行為的最為關鍵的因素。因此,我們需要幫助孩子把自己視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為了促進孩子的自信心與自尊心,除了尊重他們的情感,給他們機會自己做出選擇或自己去解決問題,家長還需要及時稱贊孩子做對的事情。
但是,夸獎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有時,最誠心誠意的夸獎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反應。
夸獎會帶來的負面反應
1.夸獎會使人懷疑夸獎你的人。
2.夸獎會帶來立即的否認。
3.夸獎具有威脅性。
4.夸獎會迫使你想到你的弱點。
5.夸獎會令人感到不安并干擾事情的進行。
6.夸獎會讓人感到受到操縱。
而有益的夸獎往往包括兩部分:
1.大人以贊賞的口吻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或所感受到的。
2.聽到大人的描述之后,孩子便能自己夸獎自己。
贊賞孩子的三個技巧
01.描述你所看見的
“地板很干凈,床也很平整,書孝整齊地擺在書架上了。”
02. 描述你的感受
“走進這個屋子讓人感到很舒服。”
03. 把孩子值得贊賞的行為總結為一個詞
“你把鉛筆、蠟筆、鋼筆都分門另類地裝在文具盒里了。這就叫管理才能。”
夸獎孩子時應該注意
01.夸獎要與孩子的年齡及能力相符合
當你高興地對一個年幼的孩子說“我看到了你每天都自己刷牙”,他會為他的行為而自豪。但同樣的話若是說給一個十來歲的孩子,他感到的會是一種羞辱。
02.不要牽扯到過去的弱點或錯誤
比如“你終于把那段曲子彈得像樣了。”可以換一種說法,將重點放在孩子現在的優點上:“我很喜歡你在那段音樂的開頭保持了強有力的韻律。”
03.過度熱情會成為阻礙
有時候,父母的過度熱情反而會阻礙孩子為自己而奮斗的愿望。孩子會覺得“他們比我更渴望這項成功。”,從而產生壓力。
04.夸獎語氣的不同也會造成不同的影響
如果你用珍視的口吻來描述孩子的某一行為,孩子會一次次地重復同一行為。
- 06 -
如何讓孩子從固定角色中解放出來?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會給自己的孩子貼上標簽,比如“我家老大很糟糕,那個小的很討人喜歡。”“他是個天生的小暴君。”“她吃東西挑極了。”……
父母對孩子的看法不僅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感覺,還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如果你老說某個孩子學東西慢,日久天長他自己也認為自己學東西慢。如果你老是覺得某個孩子淘氣,我敢保證他早晚會淘氣給你看。
所以,我們應不惜一切代價來避免給孩子貼上這種標簽。
讓孩子從角色中釋放的六個技巧
01.尋找機會讓孩子看到一個全新的自己
比如“我很高興你可以告訴我你的想法。”
02.創造機會,讓孩子另眼看待自己
比如:“莎麗,用螺絲刀去把那具抽屜把手修一修,好嗎?”
03.讓孩子無意中聽到你對他的正面評價
比如“雖然打針很疼,但他伸著胳膊一動不動。”
04.以身作則 ,為孩子樹立榜樣
比如:“輸了真沒勁,但我要輸得起,祝賀你。”
05.與孩子共同回憶他的突出表現
比如:“我記得那次……”
06.如果孩子還是按照原來的方式行事,闡述你的感覺和期望
“你這樣說話讓我不高興,我希望你可以換一種更溫和的說話方式,可以嗎?”?
把孩子從固定角色中解放出來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它不僅要求家長熟練地運用多種溝通技巧,而且還要求家長對孩子的態度有一個全面的轉變,把方方面面都綜合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孩子的獨立自主性,如何夸獎孩子,取代懲罰的方法等。
但最重要的,你永遠都不要低估了自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