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徐淑英的那本《求真之道、求美之路》讓我初步的了解了如何著手研究的話,那么這本書一定是讓我在之前略知皮毛的基礎上,對于研究有了更深層次的想法和理解。這本書主要講解的是管理學中的偉大思想,但在我看來各個學科雖然在硬性的知識技術上迥然不同,但在整體的研究上卻存在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或許是因為的確存在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指導著我們如何去做研究,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某一個學科上的研究。
這本書讀起來比徐淑英的書多了一點晦澀難懂,大概是里面涉及了很多的我從未聽過的理論,但是它有一個很明顯的優點,即該書的每一章都是由不同的作者來進行寫作的,這些作者都是在“新理論”方面的大師級人物。當然我所說的優點不僅僅在于這些作者有多牛,而是這本書的很好的把側重點放在了大師們是如何去開發這些理論的,而不局限于去介紹這些理論是什么。這些作者解釋了自己的學術背景和成長經歷、描述了所開發的理論以及理論開發的過程從何而起,解釋了如何尋找研究問題的答案的過程,討論各種不同的方案是如何開發出來的,如何把各個部分整合成一個理論以及這些理論怎么進一步得到提煉的等等方面的問題,可謂是每個問題都是我們在做研究時會遇到的問題也是最棘手的問題。通過閱讀大師們在應對這些問題時種種經歷,也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我們思考方式和應對問題方式的一種幫助。
在讀第二章的時候,艾伯特提到“對現有的理論解釋不滿意,驅動人們去尋找能更好的說明和解釋學習現象的概念體系”“理論學家往往有選擇的把重點放在解釋人類的認知和行動上。結果,控制思維轉換成熟練應用的機制被學者們忽視了。”這些說明了我們可以從現有理論不成熟不完善以及不足之處入手進行研究,去進一步完善這些理論或者彌補他們的不足。如果某些理論方面存在著誤解,也要積極的去消除這些誤解。作者提到了自己的一個很有趣的經歷,就是為了研究觀察式學習的機制,他嘗試用身體和語言上的攻擊性榜樣作用來做波波玩偶實驗,不論去哪兒他都帶著波波玩偶,不禁讓我感慨成功的人總有他成功的原因。作者提到很多的理論家常常把自己置于以自我中心的困境中,這些理論家總是用自己的理論來解釋他人的行為,而自己卻置身事外。這是我們在做研究時必須要去避免的事情。在這章中作者講述了他成長在一個教育資源缺乏的小村落,但反而促進了他的學習,使他形成了自我調節的能力,并且讓他更好的理解了個人對于自己生活的發展方向的施為。雖然人類對于環境存在無能為力,但在一定程度上,人可以對自己如何看待和反作用于環境進行控制。施為的這個感念很值得我去深思,機遇只青睞于那些有準備的人,自我的發展可以幫助我們創造自己的生活環境,通過施為來更好的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調節。作者提到人具有兩種能力:一種是基本能力,一種是潛在的能力。懷疑自己,認為努力徒勞無益而因此無所作為的人,是難以進步的,我舉得這句話說的非常好,在每個階段我們可以通過否定自己去提高,而不是通過質疑自己而不去努力。在做研究的時候,因為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們要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理論建設非常漫長,不是一蹴而就的,理論的構建更是不能孤立創新。尤其是在論文發表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麻煩,會面對很多的質疑,當你做研究的時候就要做好被批判的準備。
第二章是有關于鏡像理論的,作者在一開始就提到了自己與他人的合作,這也讓我想到了之前讀徐淑英的書的時候,她也不止一次的提到了與她人的合作,所以我想合作是一種優勢互補,更是一種強強聯合,合作與交換更容易產生新的知識。他們的研究是從產生疑慮開始,疑慮的不斷加深也使得他們的研究不斷的進行下去,這也提醒我們最研究的時候要去大膽質疑。作者在做一項研究的時候盡管設計的程序非常好,可是在現實中人們并不會那樣去做出決策,這也使得他們的這項研究并沒有進行發表,所以我們所要研究的理論一定要做到真正的反映事實。根據作者的經驗教訓,如果在做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無論模型和研究都不符合反思和觀察的時候,我們要做的是積極嘗試去站在已接受的決策制定原則和知識之外的角度考慮問題。要去學會制定目標和計劃,正如作者所說的:目標是理想世界的代名詞,每個目標都要有為之實現的相應計劃,這些計劃是在目標被采用時或之后不久制定的。計劃是實現目標的藍圖,策略服務于計劃,計劃執行的邏輯意義包括對于計劃要產生結果的預測。各種目標的各項計劃,必須在時間上相互銜接并且能夠協調,保證它們不會相互干涉。這對于我們平時如何去制定目標和計劃有一定的啟發。
是羅伯特福爾杰寫的走向公平之路。里面引用了庫爾特盧因的一句話:少閱讀,多思考。這句話讓我印象非常的深刻,處于當前這個快速消費的時代,我們往往在閱讀的時候只注重量的閱讀而忽視了對質的提煉。不思考的閱讀只是打發時間的一種方式,而沒有真正達到我們想要在閱讀中獲得知識的渴望。尤其是在閱讀的時候要帶著一種批判性思維去讀,而不是被動的去接受書中給你呈現出來的任何信息,也就是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作者說他在閱讀研究論文或審閱來稿時養成了先找到看懂圖表中的數據所必須的信息,也就是說他通常從方法部分開始。這給我們如何去閱讀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法,在閱讀作者的分析前,可以自己先試著去思考一些問題,同樣的,當我們第一次碰到某個研究項目或者接觸某個人的觀點時,要試著在知曉別人的假設之前做出自己的分析,這也對我們理論構建有很大的幫助。作者指出很多學生不僅直接去讀文章,而且還想要從中找出一個或多個理論模型,這樣會容易讓我們失去創意,而且過多的依賴現存的理論進行演繹推導,會使得理論脫離現實,讓我們距離現實越來越遠,所以我們不能忙碌的讀書,而應該確保自己的頭腦中有真實的“原型”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