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當下VS活在未來#
我們生活的根基應該是什么?
核心論點:活在未來。
生活中我們常聽人說要“活在當下”,“活在當下”是相對于我們的“肉身”而言,我們的思維要活在“未來”。思考時要專注長遠、預測未來,做事時要專注眼前、做好當下。預測可以為當下做什么提供行動指南,當下的專注踐行才能最大程度上實現自己的預測。
大多數人不舍得放棄所謂的“百分之百的安全感”,一直被自己營造的周圍環境的“安全感”所蒙蔽,沉浸在“過去”的“溫床”上不舍得起來,被所謂的“活在當下”所圍困。不需要預測,對他們來說過去、現在、未來都一樣。只有對自己未來感到不安的人,才會思考自己未來是什么樣子、自己該如何行動。
我們小時候大都暢想過“長大了我要干什么”這個話題。記得我九歲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那時候農村小學還是五年制沒有幼兒園和學前班),有一天上課,我們的語文老師就問同學們這個問題,有的說“我長大了當科學家”,有的說“我長大了當醫生”,有的說“我長大了當個萬元戶——我生長的當時的那個年代“萬元戶”至少類似現在的百萬富翁”一樣的概念,還有的說“我長大了就娶我們班的xxx當老婆結婚生孩兒”——因此也引起了所有同學和老師的滿堂大笑,至今還記憶猶新。這些在兒童時期我們對未來的預測,其實早已在我們的大腦深處埋下了希望的“種子”,伴隨著我們的成長和注意力的“分散”——關注和學習的知識面的不斷擴展,慢慢的就給遺忘掉了,同時也就意味著慢慢的、慢慢的我們就沒有未來了。
伴隨人類文明史的不斷進化,使我們放棄了全視角來審視一切,而科技的不斷創新返過來拓展了我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學會控制自己,而是希望得到一切資訊,以維持安全感,那將注定陷入當下的泥潭中。要做到長期深入地關注、思考問題,就必須要放棄一部分的安全感。不要僅僅是我們的“肉身”“活在當下”,對安全感過分追求,我們的精神——思維要活在希望中——活在未來。
為此,我們要做的就是:跟隨希望的翅膀,給自己的潛意識進行不斷加強提醒,并長期的堅持注意力集中做出選擇、思考、踐行、進而升華完善,終將得到“未來”你希望那樣的正確結果。
創建于 2016-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