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似水流年,經過歷史滄桑,古詩詞幸與你相見,雖自小便搖頭晃腦背誦詩詞,但又有幾人能悟得詩味?杭州師范大學王崧舟老師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講述系列節目《愛上語文》第四集《字詞背后的味道》。
王老師今天重點分析了蘇軾的《題西林壁》和陸游的《游山西村》,如果只是從題材的角度看,兩首詩應該算是記游詩,但跟隨王老師透過字詞細細品味,就會發現它們卻并非寫景的記游詩,而是有濃濃的詩味。
一、見人所共見,發人所未發。
我們先來看看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一般人寫廬山,可能會寫些什么內容呢?
第一,可能會寫廬山的水。比如,李白游廬山,就專門寫了水的。那就是傳揚千年、家喻戶曉的《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第一句,寫瀑布的背景;第二句,寫瀑布的靜態;第三句,寫瀑布的動態;第四句,寫瀑布的聯想。面對大自然神秘的偉力,我們只有驚嘆,只有敬畏。
第二,可能會寫廬山的峰。廬山有不少著名的山峰,李白還寫過一首《登廬山五老峰》: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云松。
仰望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登上五老峰,九江秀色可攬結。難怪李白要在五老峰的云松間隱居了。
第三,可能會寫廬山的繚繞彌漫的云霧。廬山的水,廬山的峰,廬山的云,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風景,但是蘇軾的《題西林壁》卻沒有落入這樣的俗套。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貌似寫山景,但讀完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就恍然大悟,這哪里是在寫山、寫景啊?這是在寫心、寫悟!分明寫的是自己的心靈覺悟。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表面寫景,不過是為詩人的寫詩創造一種緣由、提供一種緣起。說白了,頭兩句寫的就不是景,寫的是悟的一種可視可聽的意象、詩境,這在中國傳統美學中,叫“以境顯理”。就是不直接說理,而通過呈現一個非常形象、非常典型的詩境將理直觀地表現出來。
后兩句直接點出自己的覺悟,為什么無法認識廬山的真面目呢?因為我陷在整座山之中。這叫自問自答,自問自悟。整首詩,從頭到尾、自始至終,寫的都是自己的悟。蘇軾這樣寫廬山,就翻出了新意。
一般人寫詩“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而蘇軾寫廬山卻“見人所共見,發人所未發,這就是蘇軾的高明之處。
蘇軾讓我們看見了一座不一樣的廬山,那不是自然的廬山,而是心靈的廬山。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蘇軾的廬山。
二、境遇、情感、體悟的因緣相遇
人生境遇不同,產生的情感不同,領悟便也不同。王維半官隱,便會生發“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寧靜淡泊;推行新法的王安石吟出“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愛國詩人于謙寫出“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千古名句。假如蘇軾在寫《題西林壁》的十年前或十年后游廬山,因條件和際遇,便也不會寫出現在這樣的詩句。
蘇軾寫作《題西林壁》,有以下方面的緣由。①廬山,對境起心。②特殊的經歷。當時蘇軾剛剛經歷烏臺詩案,一貶再貶,途經九江,在廬山停留10多天,就用10多首詩抒發了自己特殊的經歷和體驗。在他的人生大起大落之際,面對廬山的景致,寫出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對人生反思、困惑與迷惘。③特殊的政治。當時王安石推行新法,蘇軾作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官員,他看出了新法的弊端,看出了心煩的不利于老百姓,不利于社會,不利于生產力發展。但他的身份又不允許他直說,所以只能借廬山表達“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看法。④西林寺具體的存在。廬山上有東林寺和西林寺兩座千年古剎,蘇軾又是融儒道佛于一身,禪學境界很高,所以也就這首詩來融入禪意。
以上四點均為外因,最關鍵的為內因:蘇軾其人。蘇軾的思想境界,生命哲學及對人生的體悟讓他超脫社會環境,超越生命成長經歷,獲得人生的自由與解脫。
蘇軾思想心靈超拔,呈現自由心靈,采用以境顯理方式,因緣具備,寫出了《題西林壁》這首充滿理趣的詩。
三、通俗真摯的鄉情,高雅工整的律詩。
陸游是出生名門、躊躇滿志的世家子弟,是壯志難酬、飽受坎坷的中年官員,是矢志不渝、渴望一統的熱血男兒。因為經歷太多,所以他的詩并不是刻板單調的憂憤與激昂,而也有優越與自信,傷感與遺憾,失意與惆悵。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便將陸游的經歷流淌筆端,躍然紙上。
《示兒》一時寫出了陸游天下九州未同,死不瞑目的遺感,渴望國家統一的愛國真情。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一詩寫出詩人心中裝的不是自己,不是小家,而是被蹂躪在精兵鐵蹄下的人民。
陸游的詩歌雖然以愛國居多,但這也并非他詩歌的全部主題,陸游的精神生活豐富的多,細膩的多。透過字詞的表面,王老師引導我們分析陸游的《游山西村》,山西村便在陸游的故鄉紹興三山鄉,這首詩的奧秘,就在于寫一個游子回鄉時,濃濃的甚至有點狂歡的鄉愁。路由此次回鄉不是榮歸故里,而是罷官回家,心中憤慨、落寞、無助,所以他借這首詩來撫慰自己的心情。因為是回到鄉村,所以也不能太雅,而是以俗寫俗以樸寫樸,像寫戲劇一樣寫詩。“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便是站在農人的角度邀請陸游,“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便是陸游寫自己來一趟不易,看到山西村的興奮與激動,采用現場對話,一下子就拉近了與鄉親心理距離與情感距離。“簫鼓追隨穿春社近,衣冠儉樸古風存”是對村民們社戲的贊美,尾聯“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更寫出了以后有空隨時來訪的親切與融洽。
透過字詞的表面,我們可以讀出《游山西村》這首詩并非像陸游給我們的常見愛國悲憤悲慨的基調,而寫出了質樸親切的的真摯鄉情;蘇軾的《題西林壁》并非寫出西林壁的美景,而是寫出了生命的哲理與深深的禪意。
讀詩,不只讀字詞的表面,更應透過字詞,聯系詩人經歷,聯系時代背景,聯系現場對話,聯系真實場景,讀懂詩歌的理趣與情趣,讀出語文的味道,文化的味道。
尋古典文學夢
撐一支讀透字詞的長篙
向詩詞青草的更青處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