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起滅一塵里,未覺杭潁誰雌雄”-[宋]蘇軾
在這里,有著中國三大西湖之一的潁州西湖;
在這里,出土了中國十大國寶青銅器之一的龍虎尊;
這里的剪紙、花鼓燈、彩陶等都列入了國家非遺名錄;
噢!對了,這里還有超多的地方美食,其中,就有一種超霸氣的面條!
走在阜城的大街小巷,在感受著濃濃的潁淮文化的同時,必然也會聽到一種聲音:“走!吃格拉條去!”
格拉條,這是一碗怎樣的面條。
一只大鐵鍋,再套個鐵架子,上面裝著千斤頂或者方向盤,中間的位置有一只鐵桶,桶底滿是筷子粗細的篩眼兒,爐火正旺時,面湯洶涌翻滾,師傅把揉揣的硬邦邦的死面塞進鐵桶里,蓋上蓋子,用勁的去旋千斤頂或方向盤,面條就順著桶底的篩眼兒,落入沸騰的面湯里。格拉條在鍋里滾了幾滾之后就要撈出來了,不然會煮的太爛,反復過幾次冷水,那格拉條便筋道無比,一口咬上去,格拉條可以在嘴里老實不客氣地給你的牙齒一個彈力。師傅按照顧客所要求的分量把格拉條裝盆或大碗,配上煮熟的芹菜、豆角、豆芽等時令蔬菜,再澆芝麻醬、辣椒油,撒上香菜或荊芥,最后放半勺面湯再淋點兒醬油,噴香的氣味直往鼻孔里面鉆。這個時候,能再配上一碗面湯或者雞蛋湯,那吃起來,只會更加的爽口和過癮。
記得那是一零年,一位蕪湖的同學來到家鄉游玩,下了車就嚷嚷著要吃格拉條,非得品鑒一下這傳說中的“中式意大利面”,于是隨便在街邊找了一家店,就坐了進去。因為考慮到蕪湖的飲食可能更加的秀氣,又擔心他會吃不慣這種口味的面條,所以只給他叫了一小碗,當我的一大碗消滅干凈的時候才發現,他的小碗里剩的還有至少一半。之后他才和我說,剛開始看到這么粗的面條,完全被震驚了,拌了之后就開始一根一根的吸溜著吃,吃了幾口才發現,連隔壁桌的姑娘都是大口的往嘴里塞,這時候他才反應過來,他吃的方法錯了,格拉條吃的就是一個酣暢淋漓。
對于一個80年代人口已過千萬的城市來說,務工人員幾乎遍布全國各地,如果能在阜城之外發現格拉條店,那絕對是一種驚喜。三兩個朋友坐進店里,拎瓶白酒,再切點鹵菜,這就是踏踏實實的生活。面前這碗格拉條飄著的味道,叫做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