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解說詞:76集—明太祖朱元璋


第76集:明太祖朱元璋

元朝末年,地主豪強大肆兼并土地,加以官吏貪污,天災瘟疫,上百萬人淪為流民,,到處哀鴻遍野,尸骸枕藉,元朝社會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走投無路的流民,頭包紅布,扛起鋤頭、竹竿、長槍、板斧,殺向腐朽殘暴的元朝政府。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紅巾軍起義。紅旗漫卷,吼聲動地,千萬條紅巾變成憤怒的烈火,在中原大地熊熊燃燒,成燎原之勢。在這些吶喊的人群中誰將脫穎而出,誰將成為舊時代的終結者和一個新王朝的創建者呢。

這就是安徽省鳳陽縣太平鄉,今天,一戶村民家里為孩子過滿月,四鄰鄉親們都要過來喝喜酒。喜宴上的鳳陽花鼓是不可或缺的,沒有人統計過,千百年來這里有多少個孩子降生。但顯然有一個人的出生會被經常提起,特別是在為孩子過滿月的喜宴上。

距今六百多年前的公元1328年九月,在太平鄉一個叫孤莊村的村子里,傳說一個農婦做了一個夢,她夢見一位道人讓自己吃了一粒閃閃發亮的藥丸,此日早晨,農婦嘴里依然源源不斷的飄出縷縷奇香。當天農婦產下一個男嬰,這個嬰兒就是朱元璋。跟中國歷代許多帝王的奇幻出身一樣,朱元璋的降生充滿吉祥的意味,他的到來,似乎要給這片苦難的土地以無限希望。然而,多年以后,這里卻唱出這樣一段傳遍全國的花鼓戲: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

似乎真的印證了花鼓戲中所唱的十年九荒,朱元璋從出生開始就不斷飽嘗人世間的種種苦難,朱元璋一家原本是為官府服役的淘金戶,后來成為給地主種地的佃農,生活貧困,遇到荒年,常以野菜為食,然而這樣的日子也難以為繼。就在朱元璋17歲的那一年,一場巨大的災難突然降臨。

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遭遇百年未遇的旱災,大地裂縫,莊稼幾乎顆粒無收,禍不單行,蝗災和瘟疫接踵而來。朱元璋祖祖輩輩生活的太平鄉,一天死掉幾十個人。家家死人,天天死人。厄運同樣落到朱元璋一家頭上。半個月內,朱元璋的父親、大哥、侄子和母親先后死掉。沒有壽衣,沒有棺材,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只好用草席裹了親人的尸體,親人死無葬身之地,兄弟倆央求地主,被斷然回絕,幸而有好心人可憐兄弟倆,最終給了塊地方,死去的親人這得以安眠。

陳梧桐:經過了八十幾年的統治,元朝的社會已經是不行了,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水利年久失修,災荒不斷地發生,廣大老百姓就是餓死一大片,那么他這個家庭就是當時最底層農民的一個縮影,走投無路了。

朱元璋無路可走,進皇覺寺做了和尚,說是和尚,其實就是混口飯吃,朱元璋每天掃地,上香,打鐘,擊鼓,煮飯,洗衣,然而,但打雜的日子也不長久。皇覺寺本來靠租米過日子,可這一年災情太大收不到租,寺院也鬧起了饑荒,僧人也被迫要出去化緣。這時,朱元璋進入寺院才五十余天。這樣,一個木魚,一個瓦缽,朱元璋離開了皇覺寺。

朱元璋撿年歲收成相對比較好的地方去,他先往南到了合肥,轉向西,來到固始、光州、息州、羅山、信陽,再北轉到汝州、陳州,東返,由鹿邑、亳州到穎州。朱元璋跋山涉水,走村串戶,對著大戶人家敲木魚,吃人家施舍的殘羹剩飯,受盡人生苦難。

毛佩琦:這樣一個草野之民,這樣一種社會經歷,對于朱元璋的性格的形成有非常深刻的影響,因此,他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他知道老百姓要吃飯,要有社會秩序。

經過三年的顛沛流離,朱元璋不僅飽嘗而來人生的辛苦,也開闊了眼界,這位二十歲的青年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此時的社會處于一種無序的狀態,幾年后,紅巾起義爆發,熊熊烈火迅速燒遍了大江南北,包括朱元璋的家鄉。朱元璋回到皇覺寺,他呆在寺里,天天聽著外面的風聲,卻不知自己何去何從。一天,有人從濠州給他捎來一封信,勸他參加紅巾軍。幾天后有人偷偷告訴他,那封信已被人察覺,而且已報告官府,勸他趕緊離開皇覺寺,投奔濠州紅巾軍。朱元璋心里猶豫不定,便向菩薩討了一個卦,結果是勸他造反,朱元璋這才下定了決心。

元順帝至正十二年(1352)農歷閏三月的一天,在濠州城門外,郭子興部下捉住一個相貌丑陋的和尚,他們懷疑此人是元軍奸細,正要殺他,郭子興聞報趕來,經仔細盤問,方知此人慕名前來投奔。立即下令松綁,并收為步兵,由于作戰勇敢并足智多謀,朱元璋很快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一個月后提拔為十夫長親兵,收入帥府使用。同年,郭子興將養女嫁給朱元璋,25歲的朱元璋從此進入了郭子興隊伍的權力核心。

商傳:他召集他們開會的時候,從來不按規矩,說誰是主將坐哪,擺一個長條凳,大家都坐一塊兒,坐那兒商量,那些人都把好地兒給占了,他就坐邊上,但是慢慢慢慢他就坐中間去了。因為他主意多呀,大家不知道該辦什么,他知道該辦什么,越講大家越擁護他。

在元朝軍隊的圍困下,濠州城里糧草缺乏,兵力衰竭,而且這里的紅巾軍隊伍人員結構復雜,紀律渙散。朱元璋便向郭子興提出自己回家鄉發展,小時候一塊放牛的伙伴徐達、湯和等幾十人,紛紛前來投靠,不過幾天,朱元璋招到七百多人。郭子興大喜,封朱元璋為鎮撫,一年后又升為總兵官。

朱元璋指揮的農民軍隊伍,聽指揮,守紀律,不搶劫和騷擾百姓,戰斗力日漸強大。

商傳:那個時候也有很多拉桿子起來的那些武裝力量,那就是搶老百姓的糧食,殺老百姓,吃人啊,吃小孩,小孩叫和骨爛,女人,女人也好吃啊,叫不羨羊,不羨慕羊肉,男人叫添把柴,男人不好吃嘛,煮不爛它就叫添把柴,這種軍隊能夠得到老百姓擁護嗎。朱元璋他約束部隊,秋毫無犯啊,打下一個城來,朱元璋的軍隊是睡城墻的,歷史上你見過嗎,所以朱元璋他后來就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

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親自帶兵分三路攻下集慶路,改名應天,就是今天的南京,從此以應天府為根據地,朱元璋建立了江南行中書省等政權組織,并吸納了宋濂、劉基等知識分子。到這個程度,要是換了其他割據首領,一定會迫不急待地要登基當皇帝,但朱元璋聽取了徽州老儒朱升的指點: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

商傳:當他有了一定的勢力的時候,他的心胸和眼界就已經開始變化了,我們知道朱元璋提出的口號就是要拯救生民于水火,就是把老百姓從水深火熱之中拯救出來,你看他儼然已經是天下百姓的代言人了,他儼然已經是要為天下百姓謀福利了。

占據“龍蟠虎踞、帝王都會”的六朝古都南京,對朱元璋而還有很高的戰略價值,它使朱元璋在與西邊的陳友諒和東面的張士誠等人的角逐中有自己的根據地。朱元璋整套反元統一計劃基本方針是:先西后東,先南后北。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湖展開了雙方的決戰,陳友諒傾其所有兵力,號稱60萬水路大軍,意圖徹底將朱元璋的力量消滅,朱元璋以20萬兵力迎戰,鄱陽湖水戰前后歷時37天。陳友諒依靠眾多的兵力,高大的戰船和充足的活力占據著優勢,而朱元璋精心布置,沉著指揮,率領將士頑強的戰斗。戰役進行的異常慘烈,最終陳友諒戰死,朱元璋一舉擊潰陳友諒,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的經典戰例。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大張士誠被俘,自縊而死。十月,大將軍徐達、常遇春率25萬大軍揮師北伐。

宣傳比刀槍更有力量,要讓北方人民理解北伐的意義,解除北方官僚地主對北伐軍的恐懼心理,瓦解元軍的士氣。在宋濂起草的北伐檄文中,朱元璋打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二月,朱元璋北伐大軍已平定山東,南征的軍隊先后平定浙東、福建,水陸兩路勢如破竹,統一中國指日可待。

1368年正月初四,在南征北戰捷報頻傳的大好形勢下,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國號大明,建元洪武。

從太平鄉孤莊村的凄風苦雨,到皇覺寺的孤燈煢影,再到淮西路上的托缽僧,從滁州城的刀光劍影,到鄱陽湖上的滔天巨浪和沖天火光,朱元璋,這個曾經的放牛娃、農民、和尚、叫花子,一路走來,走到應天府,登上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

商傳:那個時候參加農民軍的數以百萬計,都是些窮孩子,怎么就出來了一個朱元璋,他有過人之處,他心胸很寬闊,他既有這個人個魅力的凝聚力,他又有這種權威感,大家愿意跟著他做事。

登基之后,洪武元年(1368)八月初二,北伐大軍順利攻入元大都,元順帝連夜遁逃塞外,燕云地區光復,舉國歡騰。

毛佩琦: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實際上是對中國歷代皇朝的統治經驗和政治制度的一個繼承,也是統治理念的繼承和發揚,所以他提出普天之下皆朕赤子,不管是什么民族,我都要使用,都是我的臣民,我們都不要區別。

然而,戰爭過后,百廢待興,由于之前歷經了連年的災荒和戰爭,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所面臨的境況,是人口銳減,經濟崩潰,人民生活極端困苦,大量土地成為荒地。洪武三年,一個在朱元璋心中醞釀已久的大移民活動正式開始了。

這里是位于山西省洪洞縣的大槐樹公園,每年都會有幾十萬民眾,從全國各地來到這里,祭拜他們的祖先。傳說,洪武三年的一天,來自山西各地的數萬移民,從這里出發,被官軍押解著,離開了他們世代生活的家鄉,前往全國各地。明初的移民,前后歷時四十余年,僅在洪武一朝,就先后有兩千余個姓氏,至少160余萬人從山西、江西、江蘇南部等地向河南,河北、山東、遼寧、安徽、湖南、湖北等18個省市五百多個州縣遷徙。朱元璋的移民不僅是把人口從稠密的地方遷徙到人口稀少的地方,還把很多富裕的地主遷徙到貧窮的地方,長江流域和華北平原的廣大地區,大量閑置土地和荒地得以開墾,大量無地耕種的農民和流民得以安居。

這里是南京的玄武湖,在這里曾經存放著標志著明初社會秩序重構的重要檔案—黃冊。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命令核查全國戶口,編制戶籍冊,每里一冊,詳列各戶人口、田土、房屋,稱為黃冊。與黃冊密不可分的是魚鱗圖冊,也是按里為單位,記錄每塊田地的名稱、類別、面積、田主姓名等,田土冊圖形相接,狀如魚鱗,故稱“魚鱗圖冊”。

潘力:這個是明代的一個丈量工具,叫繩車,繩車就是用麻繩纏繞在木輪上面,上面用紅絲線作為刻度,這個是作為丈量大片土地使用的繩車。小范圍就用弓,弓是由弓手來操作,五尺為一步,它一個跨度為一步,這些叫弓。

這些丈量土地的工具,可以精確到寸,從而保證了魚鱗圖冊所記錄的土地數據,精確而又詳細。

陳梧桐:他這個目的從他官方來說,他是為了征稅,對于農民來說呢,實際上等于承認了農民的土地所有權。

從根本上確定了農民和土地的從屬關系,就穩定了國家根基,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親履田畝,徒步走了很長一段路,大發感慨:“農為國本,百需皆其所出,彼辛勤若是,為之司牧亦嘗憫之乎?且均為人耳,身處富貴而不知貧賤之艱難,古人常以為誡。”

農業是國家的根本,國家的一切需要都來自農業,農民們那么辛苦,而管理這些農民的官員,有誰憐憫過他們呢,古人常告誡我們,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生活優越,而忘記了還有人正生活在貧窮艱難的境地中。在朱元璋的重視下,洪武年間全國的農業生產得到極大的恢復和發展,到洪武二十六年,明朝開墾土地總量已達到850余萬頃,稅糧收入達到3000多萬石,中國封建時代,自宋朝歷經元朝以來,一直下滑的經濟趨勢終于被徹底扭轉,并開始迅速回升。

商傳:朱元璋講的兩句話最經典,說如今的老百姓,天下剛剛安定,他們如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如初植子木不可搖其根。你看他懂得農民的需要,他知道這個國家怎么才能夠恢復和發展起來。

歷代的開國皇帝中恐怕沒有哪一位比朱元璋更熟悉土地和農民,就在朱元璋全力實行與民休息之時,朱元璋日漸感到還有另一種更加重要的關系需要他做出決斷,那就是皇帝和國家政治體制的關系。

開國之處,朱元璋的的政治構架仍保留著濃厚的元朝遺習,中央設中書省、御史臺、大都督府分掌行政、監察和軍事;中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是政治運作的中樞,中書省丞相更是舉足輕重的人物。然而,中書省丞相的權力愈大,與朱元璋的矛盾就愈深。洪武十三年(1380),丞相胡惟庸因謀反與貪污,被朱元璋抄家滅族,以胡惟庸之死為標志,明代的政治體制發生重大轉折,朱元璋宣布廢除中書省,從此,中國歷史上延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廢除。

商傳:他想要解決這個國家體制問題,首先是從官本位上來下手,我是皇帝,我要解決什么問題,廢丞相,利用胡惟庸案來廢丞相,廢了丞相告訴子孫,絕對不許再立丞相了。

毛佩琦:我們恰恰認為朱元璋廢除丞相,給中國政治制度的發展開辟了新的空間。

朱元璋為中國傳統政治體制的改變邁出了第一步,朱元璋希望大臣和官吏都能夠成為輔佐皇帝治理國家的能臣。同時,對于可能危機江山社稷的任何隱患,朱元璋都毫不留情的堅決清除,就在胡惟庸案爆發兩年后的洪武十五年,空印案爆發,朱元璋更是毫不手軟。

按明朝規定,戶部每年要審核各級布政使呈報的當年地方財政的錢糧收支賬目,這個賬目要與戶部實際撥付的和收納的錢糧數目吻合,而繳納的錢糧過程中,不可能沒有損耗。于是具體負責送交賬冊的官員們就帶上事先蓋好印信的空白賬冊,一旦有誤,隨時修改。這忠報賬方式是已經運行多年的一個公開秘密,這個秘密最終被朱元璋發現,朱元璋卻斷言其中必定有腐敗,于是下令將全國各級政府的主印官員全部殺頭,副手打一百杖充軍。有人統計,空印案中涉及的官員人數至少1300余人,朱元璋毫不留情地將所有涉案官員全部處理。

商傳:朱元璋面對的是一個爛攤子,所以他曾經提出刑亂國用重典。

朱元璋對腐敗的嚴厲嚴查是歷代帝王中罕見的,洪武年間所發生的官吏案件總數幾萬,其中大多數與官吏貪污有關。有野史記載,朱元璋規定,貪污銀子60兩以上者,要梟首示眾,或剝皮實草,在府州縣及衛的衙門的左面,建皮場廟,名義上祭祀土地神,實則為剝皮的場所,官府公座旁各懸一個剝皮實草之袋,使官吏們看了個個觸目驚心,引以為戒。剝皮實草的懲貪手段其真實性尚不確定,但是朱元璋懲貪時用法嚴酷卻是不爭的事實。

朱元璋還創造了以往封建統治者想都不敢想的政策,老百姓只要發現官吏貪污,可以把他綁起來送京治罪,路上檢查站必須放行,如果有人敢于阻擋,不但要處死,還要誅連九族。不禁貪暴,則民無以遂其生。朱元璋對貪官污吏的仇恨是刻骨銘心的,他曾經對大臣們說,如果不禁止貪腐和暴政,百姓是無法生存下去的。如果為官者能夠廉潔守法,就像人走在光明的大路上,平安從容。如果偏要貪贓枉法,那就像走入荊棘之中,必將寸步難行,即便走出來,也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卜憲群:元代官吏的腐敗給了他一個深刻的教訓,他覺得他要懲治貪官污吏,他要替老百姓做主,他有這樣的一個思想。

洪武十八年(1385),朱元璋發現戶部侍郎郭桓與各布政司官員相勾結,通同舞弊,盜賣官糧,貪污糧食達到2400萬石,相當于全國稅糧收入的一半還多。朱元璋震怒,為了追繳賬糧,朱元璋下令反復追究,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至地方官被判處死刑者三萬余人,其余因牽連而受刑或破家官吏豪強更是不計其數,幾乎是一次把朝廷上下官員一掃而空。

商傳:他們貪污的手法,非常惡劣,非常簡單,把收上的稅收私分,私分完了以后,等著明年的稅收來補這個窟窿,明年稅收加派,因為我已經分了,你應該交一石,我收你一石一,我把那個虧空給補上。

毛佩琦:官員有慣性,習慣于當了官就要發財,當了官就可以欺壓百姓,這種狀況必須改變。

正因為如此洪武一朝,朱元璋所殺貪官污吏數不勝數,全國十三個布政使和府州縣的官員極少能三年任滿,不過,為了肅清吏治,朱元璋殺采取的不僅僅只是殺戮一種手段。

這里是南京明城墻遺址,遠遠看去與其它地方的城墻沒有什么不同,然而走近之后會發現,幾乎每一塊南京明城墻的墻磚上就會印有文字,六百多年來,雖飽經戰火和滄桑,依然清晰可見,這就是著名的明城墻磚銘文,這些銘文源自朱元璋為南京明城墻工程制定的質量監察制度。

楊國慶:通過府、州、縣三級地方官,正式的官員和相關的文書也就是吏,官和吏的名字全部要刻在上面,每一塊磚都要有這樣的一個制度。老百姓這一塊,他又是通過什么手段呢,通過總甲、甲手、小甲,這個基層組織的一個結構組織形式來保證。

如今,南京明城墻保留有20多公里,幾億塊城墻磚幾乎通過每一塊磚上的銘文,都可以找到它最準確的出處,正是這樣的制度保證了明城墻工程歷經幾個世紀屹立不倒。朱元璋反腐,除了依靠嚴格的監察考核制度,還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敕令,明初的法律,除了《大明律》,還有朱元璋親手編定的《御制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臣戒錄》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案例匯編,這也是為后人詬病的朱元璋的法外之法。

在這幾部大誥中,有關官員貪贓枉法的案例占總案例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其中還規定了刑罰的具體措施,這些新的刑罰措施都十分殘酷,令人不寒而栗。朱元璋的反腐產生了明顯效果,在那個時代,產生了很多嚴守法紀的循吏,他們小心翼翼,又忠心耿耿的輔佐著朱元璋治理國家,明朝初年成為一個吏治清明的時代。

毛佩琦:明朝后期有人記載說,洪武紀年之末,我看我們的天下就像孔夫子周朝一樣地好,當時做到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商傳:他希望奠定一個萬年之基,朱家的統治,那么萬年之基的基礎,就是不能夠出這些貪污、腐敗的事情,元朝不就是因為這樣滅亡的嗎。

朱元璋的重典治吏,讓貪官污吏無法藏身,也使很多元勛舊將和文人學士無法幸免于難。胡惟庸案從洪武十三年(1380)爆發,至洪武二十三年(1390)最后清算,前后相連十年,株連蔓引,總計被殺者三萬多人。許多開國功臣如李善長、宋濂、汪廣洋等均被誅殺。公元1393年,大將軍藍玉以謀反罪被處死,誅連一萬五千余人,通過胡、藍之獄,朱元璋總共誅殺約四萬人,其中大功臣被誅殺將近40人。

朱元璋有一句名言,

采訪:朱元璋的重典治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澄清吏治的作用,但明初的貪污腐敗并不因為朱元璋的高壓打擊而有所收斂,在令人生畏的刑具和刑種面前,貪官污吏前仆后繼,成群結隊來到朱元璋的斷頭臺前。這是為什么?在專制制度之下的反腐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人治大于法治的封建社會是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腐敗的。這一點,朱元璋自然不明白。

如果說朱元璋懲治貪腐只是擴大化,那么,他施行的文化專制統治和對知識分子的殘酷迫害,則換來了千古罵名。

國子監向來是讀書的地方。明史專家吳晗在其《朱元璋傳》中描述了國子監里令人恐懼的生活狀態:痛決、充軍、罰充吏役、枷鐐終身、餓死、自縊死、梟首示眾、凌遲,一大串刑罰名詞,明初的國子監與其說是學校,不如更適合地說是集中營,是刑場。不只是學生,也包括教官在內,在受死亡威脅的訓練之下,造成的是絕對的服從,無思想的奴性的官僚。

由于《孟子》一書中有“民貴君輕”的思想言論,特別是有咒罵暴君的言論,朱元璋十分生氣,竟罷孟子祀,下令大肆刪節《孟子》后才允許列入國子監教材。同時,朱元璋要求使用他親自撰寫的培養讀書人忠君思想的領袖著作《大誥》作為國子監教材。

朱元璋有一句名言:“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誅其身而沒其家。”大規模的殺戮導致才能之士,不敢再接近朱元璋。即便是不入仕,也同樣難逃厄運,為官者更是人人自危。

商傳:不是說的光靠一個皇帝的鐵腕,或者靠用官員的操守好,就能夠解決得了的,畢竟他的整個官僚體制沒有變化。

卜憲群:一定要從制度建設層面反腐,這是整個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反腐敗給我們今天所留下的一個,非常深刻的經驗和教訓。

這里是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里面收集了不同時期的科舉匾額五百多方,然而,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卻不是某塊木質匾額,而是這塊石碑,石碑上刻著六句話,被稱為圣諭六訓,它出自朱元璋之手,體現的是朱元璋所向往的理想社會。

毛佩琦:這個圣諭六訓說的是什么呢,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這六訓,他請人在鄉飲酒禮上要宣讀,還要把他張貼到通衢之上,也就是張貼到大路口。同時呢,他還要安排一些人邊走邊敲著梆子在這附近宣講。一個村、幾個村、殘疾人、盲人、沒有勞動能力的人,一邊走一邊敲梆子,讓大家都聽得到這種教化的聲音,所以朱元璋的社會理想呢,他是希望建立一個有秩序的、有道德的、和諧的、富足的社會。

圣諭六訓不僅在鄉間傳播,也被士大夫反復注釋和宣講,朱元璋要從國家層面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教化制度。圣諭六訓從朱元璋時期一直延續到清初,被康熙皇帝發展為圣諭十六條。通過科舉以及興辦包括國子監在內的有體系的教育制度,朱元璋選拔和培養而來一批有用的官吏。然而,他依然沒有真正解決問題,在朱元璋去世后,到永樂朝后期,貪腐之風又開始滋生蔓延,他理想中的社會直到明朝結束也沒有出現。

陳梧桐:你要完全說是按照儒家所要求的為官之道去做,肯定有一部分是好的,但是很大一部分是做不到的,書中自有黃金屋,他那個追求就是這個東西。

毛佩琦:朱元璋他所建立的僅僅是一個家族的王朝,是一部分的天下,他不能夠改變家天下的本質。

朱元璋傾其一生都在為他心中那個美好的世界而努力,然而殘忍的殺戮卻讓后人更記憶深刻朱元璋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在朱元璋的家鄉鳳陽,這種起源于朱元璋時期的民間美術叫做鳳畫。吳文軍老人是當今鳳畫的代表性人物,在他六十多年的鳳畫創作中,畫的最多的就是朱元璋,他一直試圖用手中的畫筆尋找到最真實的朱元璋。

吳文軍:朱元璋成了位帝王之后,念念不忘人民給他的恩惠,他小的時候沒有飯吃,當地村莊有一個姓汪的,汪氏老母經常送飯給他吃,所以在這個皇陵碑文里面他就寫到了汪氏老母的這段事情。

在吳文軍老人心中,朱元璋是個知恩圖報的人,也是最具帝王氣的中國皇帝。

吳文軍:我用心在這個劍眉上,就像寶劍一樣那個劍眉,眼角,嘴角,這些紋路上刻印出帝王的仁厚,大愛大恨的那種氣度。

在鳳陽,關于朱元璋的故事還有很多,家鄉人眼中的朱元璋更有人情味,甚至充滿柔情。馬皇后出身低微,長相一般,與朱元璋患難與共,朱元璋登基稱帝后從未嫌棄她,朱元璋在殿前發脾氣要殺人,馬皇后在后宮婉言勸說,朱元璋往往會聽從。翰林學士宋濂就是馬皇后救下的,每到災荒之年,馬皇后就帶領后宮改吃粗糧野菜,朱元璋知道她的用意,就告訴她已經下令賑災。馬皇后臨死前還勸朱元璋求賢才,聽直言,慎始敬終。洪武十五年(1383)八月,馬皇后病逝,朱元璋十分悲痛,從此不再立皇后。

農民出身的朱元璋經歷過苦日子,他深知物力的艱難,他曾令太子朱標微服去農村視察,感受百姓辛苦。在太子朱標和朱元璋的眾子孫眼里,朱元璋應該是個好父親,好長輩。的確,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希望他的后世子孫們能安安穩穩將自己親手打下的江山一代代永遠傳下去。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朱元璋離開人世,享年七十一歲,從即為之初的“中夜寢不安枕,憂懸于心”,“四夷有小警,則終夕不寢”,這位充滿傳奇又備受爭議的開國皇帝一生中充滿焦慮與不安。

明朝滅亡后,清朝的康熙帝到南京謁祭孝陵,題寫了“治隆唐宋”四字。清修《明史》,也對朱元璋的評價是:“帝天授智勇,統一方夏,緯武經文,為漢、唐、宋諸君所未及。”

而專制、獨裁、殘暴也是后世評價朱元璋的慣用詞語,對于西方學者,他們更看重朱元璋個人奮斗的傳奇經歷和敢于打破常規的勇氣與魄力,朱元璋會是一個永久的話題,對于他的歷史評價、爭論還會持續下去。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通過簡信或評論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606評論 6 533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582評論 3 418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540評論 0 376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028評論 1 314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801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23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94評論 3 442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42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76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800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96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43評論 5 36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33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62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26評論 1 28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702評論 3 392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91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