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品格》是一本寫給父母的積極心理學書籍,我認為可以將這本書作為有效幫助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的行動指南。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說過“如果你們能實現三個心愿,其中一個肯定關乎你的孩子的幸福。”是啊,身為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幸福快樂,如果能夠賦予孩子積極的品格,使他們具備更廣闊的視野、更堅韌的品格,以及更親密的家庭關系,能以熱情和毅力應對各種壓力,活出他們應有的生命的價值,那就是具備了幸福的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培養出這樣擁有積極品格的孩子呢?彭凱平教授和閆偉博士在《孩子的品格》中給出了答案。這本書用九個章節給我們講述了如何能夠教育出一個健康、有幸福感的孩子。相信這本書,能夠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教會我們如何去愛孩子,如何去教育孩子。
一、究竟什么是積極教育呢?
積極心理學提倡的積極教育不是簡單的快樂教育。積極的含義比“快樂”要豐富得多。積極教育的內含也遠遠大于快樂教育的范疇。
1998年,在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的就職演說上,新當選為主席的馬丁·塞利格曼正式提出“積極心理學”作為一門專門的心理學學科的理念。今天,積極心理學已經成為當代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幫助并激勵了無數人擁抱燦爛的生命。馬丁·塞利格曼也因此被尊稱為“積極心理學之父”。
積極心理學是一門科學,是通過研究人類積極地生命要素來揭示人類積極向上的本質、規律和意義。將積極心理學的科學成就應用于教育,就是積極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讓每個人成長和發展。積極教育是通向尋找幸福、自由、真理的坦途。積極心理學所研究的問題主要包括三類。第一,積極的主觀體驗,包括愉快、感恩、成就、愛、幸福等。第二,積極的個人特質,包括天賦、個人力量、興趣、價值、自我實現等。第三,積極的環境機構,包括家庭、學校、社區、整個社會等。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今天提出的積極教育并不是西方的舶來品,它是順應天性的教育,是人類靈魂引導靈魂,用生命響應生命的偉大創舉,是面向未來的教育。其核心是為了讓每一個孩子都閃耀出人格的光輝,讓孩子在一種積極、健康、樂觀的環境中長大,擁有獲得幸福的能力。
二、引導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
對于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培養調節情緒和管理情緒的能力非常重要,它是孩子在未來遇到挫折時自我激勵、識別他人的情緒以及處理人際關系等能力的基礎。
那什么是情緒呢?現代心理學研究發現,情緒并不只是一種個人感覺和感受,而是一種具有社會性的心理行為,是社會溝通的信號。由內在和外在刺激引發的生理反應、主觀感受、認知評價和行為反應四種成分交互而成。情緒與認知、評價是密不可分的。
作為父母,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幫助孩子提高情緒調節能力呢?可以依據“五步法”法則中的第一步,注意自己的心跳 ,它是衡量情緒的一個重要尺度。當心跳快到每分鐘100次以上時,運用深呼吸法,激發我們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抑制心跳和抑制腎上腺素的分泌。心率就會慢慢下降,焦躁、憤怒的情緒也會慢慢平息。當情緒冷靜之后,再去處理和安撫孩子的情緒,就會更加冷靜和理性。
三、給孩子一顆強大的心臟
美國心理學會提出,抗逆力是一種能從困難中恢復過來的能力。這種“抗逆力”也稱為“逆商”。抗逆力是一項特別重要的人格內容,與我們的智力水平、情緒水平一樣重要,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們會不可避免地遭遇困難、挫折,而能夠承受并戰勝挫折,保持完整的人格和心理水平,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
抗逆力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心理免疫力,相當于人類面對困境與挫折的一種心理免疫系統。愛與溫暖是發展抗逆力的推動力,當孩子遭遇失敗,陷入負面情緒時,父母多肯定和鼓勵孩子積極學習的過程,不僅能讓孩子獲得被重視感,還會使他們因此變得更自信、更積極。
那如何幫助孩子具備這種心理免疫力呢?抗逆力的形成需要三個要素,1.無論是焦慮、緊張、害怕,還是恐懼,當這些負面情緒不可避免地襲來時,要告訴孩子不要逃避,也不要試圖克制它們,接納即可。鼓勵孩子接納這件事帶給他的所有負面情緒。2.無論這些負面情緒有多強烈,當你不再關注他們時,他們都會減弱甚至消失,這時候要引導孩子把注意力放在當下正在做的事情上,這樣就能幫助孩子從負面情緒中慢慢擺脫出來。然后和孩子一起列出或想清楚哪些是他能控制的,制定可行計劃。3.引導孩子將精力和注意力集中投入他能控制的部分,并且努力做好這些事。通過這種方式強化孩子的積極心態,激發戰勝挫折的勇氣,并立即行動起來。
總而言之,抗逆力其實就是我們看待世界的一種方式,我們無法控制問題,但可以控制對問題的反應。只要積極應對,我們對人生就有了更多的控制權。
四、自我認知和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