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分享關于序言部分的一些想法,或者說是一些感受吧。序言《積極的孩子掌握自己的人生》,開篇的故事,就是那個吸引我來讀真本紙質書的那個故事。
一個大學生要自殺,然后被救下,所在學校老師發現他的本子上有個電話就撥打了,這個電話就是本書作者彭凱平老師的電話。
故事就是在這樣的序曲里開始,彭老師也開始了他與這個孩子的故事,也開始了他要給我們千萬讀者分享的故事,更是積極心理學開始走進我的視野的第一步吧。
之前雖然對蒙特梭利的教育理論非常認同,包括孫瑞雪老師的《完整的成長》極度認可,這本書也確實開啟了我很多。但內心總是覺得少了一些什么作為支柱一樣支撐我的東西,再然后從《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和《故事療愈》兩本書,讓我對敘事心理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但仍然覺得少了點什么。
但聽完了樊登與彭凱平的對話,以及在百度中找到了很多人對于本書的讀書分享,我漸漸發現,我內心的那個支柱似乎開始實質化了,它慢慢的開始變得清晰了起來。我也曾對積極心理學有過誤解,甚至站在對立面的誤解,但隨著閱讀我發現,之前的自己錯得離譜。
不過我依然感謝那時候的自己,那時候的我偏執,看不到很多內容,那時候的錯過是為了當下更好的相遇。所以我很感謝那時候的自己,如果那時候讓我遇到積極心理學,我也不清楚它會不會被我半路放棄。
序言里提到了《銀河補習班》的一個片段,是高中畢業學生撕書下書片雨的場景。當時我對這個場景有過一瞬的厭惡,但隨之忘卻。但本書提出的那一刻我也隨著文字開始了思索,誠然他們做得不對,可背后又是為了什么呢?
彭凱平老師說,國家也好,家庭也好,都花了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培養他們,但卻沒有人告訴他們學習究竟意味著什么?他們中很多人也都不知道學習到底意味著什么?他們把知識和書本當成應付考試的工具,把學習當成限制他們幸福快樂的枷鎖,所以他們才會撕碎,歡呼,然后快樂的逃離,這是一種解脫的表現。
想想確實很可悲,好像有一個惡性循環正在開始內卷著很多人。一群不懂教育本質的家長和老師,培養出一群不懂教育真正意義的學生,這些學生在進入社會,把這些經歷和不解轉為人生的動力和驅動,當他們成為父母之后,在這樣的去教育和影響下一代。
這不應該是教育該有的樣子,這樣的教育也脫離了教育的本質和初心。都說不忘初心,可是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們,你們都真的知道什么才是教育的初心嗎?很明顯,很多人都是回答不出來的,甚至還會有人說,教育就是為了有個高學歷好生活。
我記得在我們的教育系統中,對于教育早些年時候有個說法,我管這個說法叫做教育的六字真言,那就是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可我們當下的教育中,還是有很多人做不到這六個字,哪怕“傳道”都可以做不好,又何來“授業”和“解惑”。
之前的人沒有學校可上,但人們依然了解了很多知識,科技也在不斷提升,是因為學習從不僅限于知識這一領域之內,學習本就是多元化,也是無處不在的。從六藝的禮、樂、射、御、書、數,到現在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從來沒有說過,教育僅在學校和知識之內,只是有些人走偏了路而已。
教育該有的樣子我們內心都有個模樣,及時它模糊霧蒙蒙,但你也知道它的存在。但面對當下的內卷卷起的風暴,我們大多數人無力前行和思索罷了。在不得不中,選擇了順從而已。但很多不曾順從的人,他們依然立于山巔之上,翱翔蒼穹。
換個方向和思路,我們在教育的路上依然灑脫和自由,同樣也可以獲得鮮花和殊榮,為什么我不去試一試呢?也許積極心理學就會給我們這樣一條路,在我們的記憶中有一段話不知是否還在影響著你,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你不走,怎知這不是路呢?《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能夠在當下社會中生活的很好,就是教育的本質,讓每個生活在當下的人擁有幸福。如何才能擁有幸福呢,光有知識似乎還不足夠。
也許積極心理學,就是那一道光,一道可以帶給我們更多幸福快樂的光,一道引領我們代代傳遞幸福快樂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