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接著分享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們的肥胖文化?
行為因素
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大,精神緊張,很多人通過進食來緩解精神壓力。還有部分兒童由于常受排斥和嘲笑,因而自卑感強,性格逐漸內向,郁郁寡歡,這些心理方面的問題常常通過進食來得以安慰,從而造成心理、行為之間的惡性循環。
體力活動減少
肥胖與體力活動減少也有非常顯著的相關關系。隨著現代交通工具的日漸完善,職業性體力勞動和家務勞動量減輕,人們處于靜態生活的時間增加。從中國營養和健康調差報告可以看出,由于技術更新、休閑方式等的改變,體力活動在逐漸下降,特別是城市,不管男女,重體力勞動的比列下降,輕體力勞動的比列增加。有人曾研究過160名男女肥胖兒童,其中76%的男孩和68%的女孩屬于極度不運動型。也有人研究肥胖兒童同正常兒童膳食攝入熱量大致相同,但肥胖兒童運動明顯不足。有資料顯示,90年代人的活動量僅是60年代人的三分之一,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比列由機械化初期的9:1發展到全自動化時代的1:9.運動減少,能量進多出少,造成熱量過剩,使得肥胖的發生率不斷攀升。
社會因素
有調查結果顯示,兒童肥胖率的遞增速度恰好與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相吻合。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明顯提高。主要體現在動物性食品、脂肪等高熱量食物攝入明顯增加;由于交通發達、方便快捷,人們的活動量明顯減少;由于電視與電腦端普及,人們坐著的時間明顯比活動時間增加多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引起能量攝入大于支出,導致肥胖的發生。
飲食因素
1、攝食過多又稱過食。由于攝取的食物過多,即攝入的能量過剩,在體內,多余的能量則以脂肪的形式儲存于脂肪組織,導致體內脂肪的增加。
2、不良的進食習慣
進食能量密度較高食物:食物的能量密度是近年來推出的、用于評價食物供能多少的一個新概念,指平均每克食物攝入后可供能的熱卡數。食物的能量密度與食物中各種產能營養素的關系十分密切,脂肪是最重要的的產能營養素之一,因此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往往具有較高的能量密度。
飲食行為在肥胖病因中的作用近年來已備受關注。肥胖樣進食(the obese style of eating)幾乎見于絕大多數肥胖患者,其主要特征是:進食時所選擇的食物塊大,咀嚼少、整個進食速度較快,以及在單位時間內吃的塊數明顯較多等。在這種方式下不僅進食快而且進食量也大大超過了肥胖者。
影響肥胖者進食的其他行為因素還有:吃甜食頻率過多、非饑餓狀況下看見食物或看見別人進食也易誘發進食動機、以進食緩解心情壓抑或情緒緊張、邊看電視邊進食、以及睡前進食等,這些進食行為的異常均可大大加速肥胖的發生發展。
3、進食頻繁
國內外調查研究發現,在一天之中進餐2~6次的人,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進餐次數較少的人發生肥胖的機會和程度高于進餐次數稍多的人。另一個容易致人肥胖的不良習慣是晚上進食,有人稱之為“夜食綜合癥”。在夜間,人的生理節律是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攝入的食物比較容易以脂肪的形式而儲存起來。
END.
如果你覺得本文不錯,那墻裂推薦你關注我(鼓勵鼓勵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