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論家Alfred North Whitehead在1929年首次提出了惰性知識(inert knowledge)的概念,它是指人們能夠解釋但無法應用的知識。而事實上,我們大部分所學的知識都是惰性知識!
惰性知識學了也就學了,關鍵是它還會產生副作用。《忘記是為了更好地記住》一書中提到,記憶的存儲能力并不隨時間而減弱,會減弱的是記憶的提取速度 (有關記憶技巧)。就像電腦內存占用多了會卡一樣,我們知道的東西越多,我們調用知識的速度就會越慢。惰性知識堆了這么多,腦子卡頓起來可能和進水真沒多大區別。那么問題來了,什么知識更值得我們去學習呢?《大學生學習思維與元認知》這么課程告訴我答案。
1.選一個自己認為更重要的知識點
(要求選一個我們課程中的知識點,并詳細展示)
我認為這節課中“什么知識更值得學”這個知識點更重要。
我們在進行知識選擇時要選擇有體系、長期有用、有繁殖能力、反脆弱的知識。要從單點結構發展到多點結構、關聯結構甚至抽象拓展。
(2)我是怎樣用它的?
(要求展示上述知識點是如何指導自己其他科目的學習的,要求有時間、地點、具體的知識、自己之前的做法、優化后的做法等)
時間:3月28日 地點:圖書館
以前背單詞只是單純得記字母,把字母組合起來就是一個單詞,沒有過多的有體系的了解單詞在語句中的含義,比如neglect這個單詞,我之前背的話就是把單詞背下來然后知道它有忽視忽略的意思,現在我把它帶入具體句子:We often neglect to make proper use of our bodies.(我們經常疏忽了合理使用我們的身體。)從這個句子中可以發現neglect是動詞忽視的意思,而在Most are caused by ignorance, carelessness, neglect, or lack of skill.(大多數是由無知、粗心、疏忽或缺乏技能造成的。)這個句子中它是名詞忽視的意思。所以背單詞不能只是單純得背這個單詞本身和意思,而需要有體系得把單詞帶入具體的詞句中才能是我們更能理解和運用它。
(3)我還想怎樣用上它?
(要求設想新的應用情景,其他要求見第二問)
我還想在概率論學習中應用上它,但是具體應用方法和結果暫時還沒有實施,等運用完成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