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是個知識爆炸的時代, 但似乎也是知識焦慮的時代, 看著身邊的人越發上進優秀, 自己也想追趕效仿, 結果悶頭學了很多碎片化知識, 卻依然沒有效果, 也有很多人陷入了自我懷疑和知識焦慮, 擔心自己被這個時代拋棄, 正如張泉靈所言, 當一個時代打算拋棄我們的時候, 連“再見; 都不會跟我們說。
那么, 要如何才能克服知識焦慮?面對這個難題,我們需要進行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就是通過收集, 整理知識, 有效的產出結果, 解決問題, 如果知識沒有幫助我們達成目標, 解決問題, 那么知識就沒有發生效力。
知識管理的第一步, 是弄清楚到底什么知識值得學, 對此有三條判斷知識價值的標準。
第一, 區分知識和信息
第二, 區分知識與表演
第三, 從自己的實際出發。
首先, 如何區分知識和信息
從新聞的角度看, 信息是為了消除不確定性, 是真實且有時效性的, 比如今天哪家公司要上市, 哪家高管要跳槽。
但知識是經過頭腦處理過的個性化, 結構化的信息, 并沒有時效性, 就好比我們學過的牛頓定律, 勾股定律, 它們很早之前就存在, 并將一直存在下去。
在進行知識管理的時候, 我們要處理的對象正是這些知識, 而不是我們大量囤積的信息。要知道, 對一個領域的成功人士而言, 他們可能更關注的是信息, 那是因為他們已經有了很多年的專業知識儲備, 所以信息對他們而言更重要, 但相比之下, 對初出茅廬或準備職場晉升的人而言, 他們沒有相關的知識或經驗墊底, 信息對其而言幾乎無用, 知識反而更加重要。
第二, 區分知識和表演
有一個詞叫做“惰性知識” 指的是那些缺乏生命力, 沒什么實際用途, 碎片化的知識, 就像我們??吹降碾u湯文, 就屬于惰性知識的一種, 聽起來很高大上, 但實際上并沒有什么用。
避開“惰性知識” 我們要學的是"核心知識“, 這一類知識, 在我們大腦已經初成體系, 有條有理, 而且足夠實用 , 能夠切實的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第三, 從自己的實際出發
在現實生活中, 我們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 對知識的價值判斷也并一定成熟,那么應該怎么辦呢, 對此有一個小技巧, 那就是學會站在專業人士的肩膀上, 利用他們的專業判斷來幫助我們選擇知識。比如知識付費。
除非你能確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 甄別出知識的信度以及效度, 不然寧愿多交一點學費, 讓某個領域內更專業的人士為我們篩選, 這樣既能提高我們的自我輸入門檻,也能確保學到的知識更有價值。
當然我們還要結合自己的實際需求, 問自己四個問題, 第一, 這些知識能不能提升我們的某項技能? 第二, 它是否有助于實現目標? 第三, 它是否能與我們原有的知識體系擦出火花? 第四, 它是否滿足了我們對世界的好奇心?
問完自己這個四個問題, 這些知識對我們產生多少價值, 值不值得我們花費時間和精力, 我們就了然于心了。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 知識篩選和知識系統的構建就顯的尤為重要, 對此, 大多數人很容易產生知識焦慮, 而知識管理正是解決這種焦慮的有效方法, 通過區別知識與信息以及區別知識與表演, 從自己的實際出發, 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認知體系, 方能在知識決定人生的時代, 對萬事應對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