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年6: 過年嘍-美食篇

“二十八 把面發(fā)”

年二十八,開始張羅各種吃的啦。北方以面食為主,而且面食的可塑造性也很強,所以過年的面食也是豐富多彩的。

比起米飯煮熟就能吃,面食的制作方法還是比較復雜的。從小麥磨成面粉,面粉和成面團,面團發(fā)酵后方可制作。

面食


二十八把面發(fā),這里的“發(fā)”就是發(fā)酵的過程。以前的發(fā)酵過程不像現(xiàn)在直接用發(fā)酵粉,而是用一些發(fā)好的面團做引子,和在生面團里,然后放在溫度稍高的地方,需要等待4-8個小時,面團會發(fā)酵膨脹,顏色也會稍微變黃。把發(fā)好的面團揉捏均勻就可以任意造型了。

面食的花樣很多,最常見的就是饅頭和包子。饅頭看似沒什么,其技術含量也是不低的。饅頭的手上功夫主要在于揉搓,邊揉邊旋轉,最后揉到又圓又光滑,而且饅頭里面是一層一層的,吃起來勁道香甜,還要做到一鍋里每個饅頭差不多大。在當時的農(nóng)村里,姑娘如果沒有學會揉饅頭是不能出嫁的,因為它是鑒別一個家庭主婦的最關鍵標準。說實話我就沒怎么學會,幸好沒嫁在當?shù)兀蝗豢隙ū幌訔墶?/p>

揉饅頭


包子的關鍵在于餡,我媽包的包子可好吃了,主要是她調的餡好吃。過年時她就會包很多的包子儲存起來,有豆沙棗泥餡的,有蘿卜肉餡的,有韭菜雞蛋餡的…… 調餡的功夫真的能檢驗是否是個好廚師,當然也跟靈敏的嗅覺有關系,但是我覺得那個比例的把握以及對菜味道的拿捏真的跟天賦有很大關系。包子需要的工具是搟面杖,把面團搟成圓形,然后攤在手上放入餡,另一只手打褶包起,一個包子就包好啦。

包包子


過年了,大街上除了鞭炮聲就是剁肉餡的聲音了,家家戶戶炊煙一直升起,蒸了一鍋又一鍋。剛出鍋時是最好吃的了,熱騰騰軟軟的,那種柴火燒出來的香味真是饞人。小朋友最喜歡問的就是什么時候蒸好,可饞壞一個個小饞貓了。

除了饅頭包子,還有很多花樣面點,比如燒餅,棗糕等等,有些手巧的人家會在過年時做出很多有創(chuàng)意的面食來。

棗糕


在北方,過年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食物,那便是餃子了。包餃子對于我們來說也是儀式感地存在著。通常是一邊放電視一邊包餃子,電視里好像每次差不多都是在放87版《西游記》,一家人圍在桌子上,有的和面,有的搟面皮,有的調餡,有的包。老媽當然是和面調餡的了,那味道真是沒人能比;老爸喜歡搟面皮,他搟的面皮又快又好,我們幾個都包不贏;姐幾個都包的很不錯,就數(shù)我包的最不好,但一定要參與進來,感覺它讓一家人凝聚在一起,有說有笑,那份親情是無法表達的。

包餃子

很多人覺得現(xiàn)在過年沒意思了,我覺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現(xiàn)代化讓手工以慢慢流失了,物品都可以買來,在便捷的同時缺少了那種人與人之間的溫度。希望我們能一家人還是按照老的習俗,不怕麻煩,認認真真,在一起動手中過一個踏實慢節(jié)奏的年。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