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四步技巧
人本教練模式,將教練過程歸納成四步教練技巧:厘清目標,反映真相,心態遷善,行動計劃。這4個步驟形成一個有效的閉環。
第一節理清目標。在中國有個知名的成語,南轅北轍,出自《戰國策》,比喻行動的方向與目標相反,結果離目標越來越遠。告訴我們目標不清楚,方向不明確,做事只會事半功倍,甚至南轅北轍。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有句名言做正確的事遠比正確的做事更重要也是提示了目標的目標和方向的重要性。目標是教練存在的基礎。理清目標也是教練的起點。理清目標有兩層意思,第一,教練本身要清晰,教練的目標,是以幫助被教練者理清目標和達成,時刻以對方的目標為核心。教練是幫助別人看到自己真正的追求,最終讓對方自己做決定。
第二,沒有人比自己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領導有技術型領導和教練型領導。技術型領導喜歡給方法,作為他的員工,要做的就是執行。教練型領導者,不給員工做決定,而是相信他們的能力,由他們自己做決定,目標的確立是以領導者與成員參與討論的方式訂立出來的,每個人都是自愿而負責的心態。
理清目標很關鍵的一點是,只有目標是我的時,人們才會珍惜和為之努力,才會全力以赴。理清目標,也就是把注意力放在最有價值的東西上面。
第二節反映真相。唐太宗曾經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教練就是對方的一面鏡子,把對方的行為和心態真實的反映出來。教練過程的第二步便是反映真相。第一是反映出我認為的,與別人認為的之間的差距。其實人都是自以為是的。人們對自己的看法和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經常有很大的差距。第二是反映出“使用的理論”和擁護的理論之間的不同。使用的理論是人們行動所遵循的理論,而擁護的理論通常是以信仰和價值觀的形式,陳述出來。使用的理論只能從觀察人們的行動,也就是人們的實際行為中推導出來。教練要將對方說的和做的之間的差距反映出來,幫助對方明白他的行為并不是朝著他想要的方向在發展。第三是反映出表象與事實的差距。很多時候人們看不清自己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存在盲點,沒有內省自己的習慣;一個是恐懼,不敢相信原來自己的真實狀態,不是自己所認為的,不愿意承認真實的自己,也有自己不喜歡的一面。鏡子只會告訴人們的形象是什么樣,而不會告訴人們究竟該保持什么樣的形象,應該穿什么衣服。鏡子只是客觀的反映出真相,而不會有自己的判斷。教練的所有焦點都應該放在對方,自己是中立和客觀的,與被教練者之間建立起平等,互相信賴和真誠的溝通關系,這樣才能反映出真相。教練的作用就是讓被教練者自知。
第三節是心態遷善。出自“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遷善不是改正,遷善是心態上的遷善,牽涉信念和心態。信念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成果。教練從改變信念入手,幫助對方從另外的角度看問題。要注意兩個方面,一個是拓展信念,放下固有的信念,擴大信念的范圍,減少盲點,從而產生新的可能性。另一個是以目標為主,選擇有利于實現目標的心態,以此心態來行動,保持心態和目標的一致性,使行動更為主動和有效。
第四節是行動計劃。一份有效的計劃包括目標,行動,成果三個最基本的因素。教練協助被教練者制定行動計劃,要將焦點放在對方的身上。以下五點是教練特別要留意的。第一被教練者是選擇自己的生命,而不是為他人而活。被教練者是向他自己承諾。第二是愿意開發可能性。教練者要幫助對方進行調試,從啟發新的可能性的角度出發,積極面對壓力和挑戰,找到最佳的解決辦法。第三是由自然開始。要結合自身目前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性的目標。只要經歷了長期堅持,成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漸進過程。第四是迫切性。從被教練者的行動計劃當中留意是否體現出他對成果追求的迫切性。第五是負責任。被教練者必須誠實,他的行動計劃從目標,行動到結果都是真正可信的。被教練者的行動是去創造,而不是去犧牲。從理清目標反映真相,心態遷善到行動計劃,完成了一個教練過程,然后再進入理清目標,也是開始檢視成果,洞察行動的方向和目標之間的偏差,開始新一輪的教練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