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韻格律學堂】第二百八十課‖格律詩的對仗

主講/ 邊義老師

遼陽邊義


格律詩的對仗

對仗又稱對偶。因為古代儀仗,像現(xiàn)在戲劇舞臺上跑龍?zhí)姿频?,都是左右兩兩相對的,所以叫對仗。對仗是一種形成文字整齊美的修辭手段,也是構成格律形式、呈現(xiàn)格律氣氛的重要因素。

講究對稱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色,大至帝皇宮殿、陵寢,小至平民百姓門戶、擺設,仕女束裝,都講究個左右對稱。文學上也不例外,因為漢語單音詞較多,即使是復音詞,其中的詞素有相當?shù)莫毩⑿?,容易造成對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詩歌中就出現(xiàn)對偶句。例如《詩經(jīng)》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保ā缎⊙拧げ赊薄罚冻o》說:“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鳥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保ā毒鸥琛は婢罚?。散文中也常有對偶,如《易經(jīng)》中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易·乾文言》)晉魏以后對偶影響擴張,將以前駢散交錯的文章,發(fā)展為通篇駢四儷六的駢體文。也就從這個時期開始,詩歌中對偶從不工整到逐漸工整,從隨意使用到逐漸規(guī)范化。初唐以后,格律定型時期,對偶就成為格律詩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偶一般要求兩句同一位置上詞語必須相對,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 格律詩中的對仗較古詩和散文中的對仗工整而嚴格。它要求:

一、出句和對句平仄是相對立的;

二、出句和對句同一位置上的詞語,詞性相同,字不能相同。

例如: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蘇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樹”對“星橋”,“銀花”對“鐵鎖”,都是名詞對名詞;“合”對“開”,動詞對動詞。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商隱《無題》)

“春蠶”對“蠟炬”,名詞仂語對名詞仂語;“到死”對“成灰”,動賓詞對動賓詞;“絲”對“淚”,名詞對名詞;“方盡”對“始干”,動詞仂語對動詞仂語。

絕句、律詩、排律的對仗各有規(guī)則。

絕句一般不要求對仗,是否用對仗,憑作者自便。前人絕句多數(shù)不用對仗,例如: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王維《送別》)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

(李白《客中行》)

絕句有的首聯(lián)對仗,尾聯(lián)不對仗。例如: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杜甫《八陣圖》)

(注:對仗句以楷體字顯示,下同)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桔綠時。

(蘇軾《冬景》)

對仗出句多為仄聲,五絕首句不入韻的多于七絕,所以五絕首聯(lián)對仗的多于七絕。也有首句入韻、首聯(lián)對仗的絕句。例如:

花枝出建章,鳳管發(fā)昭陽。

借問承恩者,娥眉幾許長?

(皇甫冉《婕妤怨》)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烏衣巷》)

七絕首句入韻的多于五絕,這種首聯(lián)對仗形式七絕多于五絕。

絕句也有首聯(lián)不對仗,尾聯(lián)對仗的。例如: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

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漫興》)

絕句也有首尾兩聯(lián)全對仗的。例如: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柳中庸《征人怨》)

前人絕句絕大多數(shù)首尾兩聯(lián)都不對仗,首聯(lián)對仗者偶爾見之,尾聯(lián)對仗者較少,兩聯(lián)全對仗者更少。但是律詩中間兩聯(lián)(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必須對仗,否則就不成其為律詩。它的首尾兩聯(lián)可對仗可不對仗。前人律詩中也有首聯(lián)對仗的,也有尾聯(lián)對仗的,也有四聯(lián)全都對仗的,這悉憑作者自便,并無定規(guī)。但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的對仗是律詩的常規(guī),也稱為正例。例如:

五律 首句不入韻者。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山居秋暝》)

首句入韻者。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七律 首句不入韻者。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首句入韻者。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律詩有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三聯(lián)對仗的。

五律 首句不入韻者。

旅客三秋至,層城四望開。

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

冠蓋非新里,章華即舊臺。

習池風景異,歸路滿塵埃。

(杜審言《登襄陽城》)

首句入韻者。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fā)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孟浩然《歲暮歸南山》)

七律 首句不入韻者

世途倚伏都無定,塵網(wǎng)牽纏卒未休。

福禍回還車轉轂,榮枯反復手藏鉤。

龜靈未免刳腸患,馬失應無折足憂。

不信君看奕棋者,輸贏須待局終頭。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二)

首句入韻者

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

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

人去紫臺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

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李商隱《淚》)

前三聯(lián)對仗者,首句不入韻的,五律多于七律;首句入韻的,七律多于五律。

律詩首聯(lián)不用對仗,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用對仗。這種形式的律詩罕見,因為一般尾聯(lián)是全詩的結束語,用散行比較容易畫龍點睛,用對仗較受束縛,故詩人不喜用尾聯(lián)對仗。杜甫詩中時有這種形式,后人模仿者較少。下面五律、七律各舉一首:

涼風動萬里,群盜尚縱橫。

家遠傳書日,秋來為客情。

愁窺高鳥過,老逐眾人行。

始欲投三峽,何由見兩京。

(杜甫《悲秋》)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泗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律詩中也有四聯(lián)全部用對仗的,這種形式出現(xiàn)得較早,如唐初蘇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盛唐時,王維、杜甫作品中有不少四聯(lián)全對仗的律詩,其后也有詩人仿效的,故這種形式雖比較罕見,但較后三聯(lián)對仗的稍多些。下面五律、七律各舉一首:

天上去西征,云中護北平。

生擒白馬將,連破黑雕城。

忽見芻靈苦,徒聞竹使榮。

空留左氏傳,誰繼卜商名。

(王維《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三首》之一)

玉樓銀榜枕嚴城,翠蓋紅旗列紫營。

日映層巖圖畫色,風搖雜樹管弦聲。

水邊重閣含飛動,云里孤峰類削成。

幸睹八龍游閬苑,無勞萬里訪蓬瀛。

(宗楚客《奉和幸安樂公主山莊應制》)

排律的對仗和律詩同,首聯(lián)、尾聯(lián)可用可不用,但中間不論有多少聯(lián),必須全部對仗。例如:

江城含變態(tài),一上一回新。天欲今朝雨,山歸萬古春。

英雄余事業(yè),衰邁久風塵。取醉他鄉(xiāng)客,相逢故國人。

兵戈猶擁蜀,賊斂強輸秦。不是煩形勝,深慚畏損神。

(杜甫《上白帝城二首》之一)

山容水態(tài)使君知,樓上從容萬狀移。

日映文章霞細麗,風驅鱗甲浪參差。

鼓催潮戶凌晨擊,笛賽婆官徹夜吹。

喚客潛揮遠紅袖,賣爐高掛小青旗。

剩鋪床席春眠處,乍卷簾帷月上時。

光景無因將得去,為郎抄在和郎詩。

(元稹《和樂天重題別東樓》)

律詩以頷聯(lián)、頸聯(lián)對仗為正例,上面介紹的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三聯(lián)對仗,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三聯(lián)對仗,以及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全對仗,稱為變例,也有書上叫做別格、變體的。這些變例,唐宋以后,以至現(xiàn)代人寫舊體詩也有仿效的。還有兩種變例,中唐以后就很少有人仿效了。這兩種變例是在近體詩形成過程中,尚未完全定型時出現(xiàn)的,起于齊梁,延至中唐。一種是首聯(lián)對仗而頷聯(lián)不對,頸聯(lián)又對的形式。如梁簡文帝的《夜聽妓》:

合歡蠲忿葉,萱草忘憂條。

如何明月夜,流動拂舞腰。

朱唇隨吹動,玉釧逐弦搖。

留賓惜殘弄,負態(tài)動余嬌。

這首詩首聯(lián)、頸聯(lián)是很工整的對仗,而頷聯(lián)卻不對。在平仄格式上也有后來所謂“失對”、“失粘”之病,帶有不少古體詩的痕跡。又如“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首詩平仄完全合律,而對仗尚存古法。在近體詩定型之后,也有詩人偶然仿古。如李白《掛席江山待月有懷》: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

倏忽城西郭,青天懸玉鉤。

素華雖可攬,清景不同游。

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鵲樓。

這種變例后人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偷春體”,意思是:律詩應該在頷聯(lián)對仗的,卻搶先在首聯(lián)對仗了,“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開也?!保ā对娙擞裥肌肪矶?/p>

還有一種仿古的變例,就是首聯(lián)、頷聯(lián)都不對仗,全詩只有頸聯(lián)一聯(lián)對仗。例如盛唐的王維《送岐州源長史歸》:

握手一相送,心悲安可論?

秋風正蕭索,客散孟嘗門。

故驛通槐里,長亭下槿原。

征西舊旌節(jié),從此向河源。

又如中唐的元稹《歸田》:

陶君三十七,掛綬出都門。

我亦今年去,商山淅岸村。

冬修方丈室,春種桔槔園。

千萬人間事,從茲不復言。

這兩種仿古的對仗,多見于五律,七律很少,但于名作中亦偶然見到。如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秦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又如杜甫《詠懷古跡》其二: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這兩首七律的頷聯(lián)似對非對,與頸聯(lián)相比,其工整程度就差得多了。第一首頷聯(lián)平仄失對,第二首首聯(lián)、頷聯(lián)平仄失粘,在聲律上也都有古體詩的遺風。

上面介紹的那兩種存有古風的律詩,中唐以后就很少見到了。晚唐以后,律詩頷聯(lián)、頸聯(lián)的對仗,同平仄的對、粘一樣,成了律詩的金科玉律。因此絕句后來也稱截句,意思是:絕句是從律詩上截取下來的。如果截下的是律詩的首聯(lián)、尾聯(lián),那末這絕句兩聯(lián)都不對仗;如果截下來的是律詩的首聯(lián)、頷聯(lián),那末這絕句首聯(lián)不對仗,尾聯(lián)對仗;如果截下來的是律詩的頸聯(lián)、尾聯(lián),那么這絕句,首聯(lián)對仗,尾聯(lián)不對仗;如果截下來的是律詩的頷聯(lián)、頸聯(lián),那么這絕句兩聯(lián)全對仗。


憶雪堂薦評《中國詩歌網(wǎng)》作品(1)

南鄉(xiāng)子·鄉(xiāng)間舊憶捉魚

結伴捉魚蝦。纖雨江村淺水涯。抓得錦鱗頻擺尾,酸麻。還有泥鰍鉆腳丫。

漪浪卷波斜。眼見魚兒露背牙。只道少年身手健,偏差。撲得泥巴一臉花。

【評】追憶兒時舊事,語言生動,形象鮮明。通篇白描,有若清水芙蓉,具足天趣。兩結最尤耐品味:“還有泥鰍鉆腳丫”、“撲得泥巴一臉花”,摹寫何其逼真,活脫脫一群頑劣小兒,紙面呼之欲出。此作得分之處,不在立意高深,而在言之有物;詩詞要動人,只須摒棄空洞說教,深入生活本源,便得成功一半。

西江月·夏晚過少時鄰家

知了聲中早稻,梧桐影外新房。一絲風送菜瓜香,苞米叢間遇上。藤蔓橫遮去路,小橋斜掛殘陽。晚霞隨我俯淋浪,想見兒時模樣。

【評】上闋側重風物描摹,注目“鄰家”周邊,奇妙風光可感;下闋側重情懷抒發(fā),驀憶“兒時”舊事,頑皮神態(tài)躍然。通篇畫面清新,意脈流暢,質樸的語言中透露出無限的活力與生機,令人心馳神往。起首一拍,“聲”“影”俱佳。上句濃縮稼軒“清風夜半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意象,化合無痕,清新典雅。下句妙用俗語,景觀選取得當,“植得梧桐樹,自有鳳凰來”,房前屋后見著此物,寓意便多一層;若去梧桐,易以“叢篁”“垂柳”之類,此內涵便不具備;“新”字于不經(jīng)意間帶出“鄰家”住地的今昔變化,亦屬妙裁。歇拍二句,因果倒裝,苞米地里間種菜瓜,未見其物,先聞其香,令人垂涎欲滴??茖W種田之事,不言自明;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景況,亦不難想見一二。過片起首寫藤蔓遮路,明里吐露自身回鄉(xiāng)追尋舊夢,不畏艱辛的興致,暗中喻示鄉(xiāng)村公路已通,小道近荒的現(xiàn)實。稱頌不著形跡,大好。“小橋”句著一“掛”字,狀殘陽如彩練懸空,形象別具,亦屬上佳。追尋稱譽,皆故園情結使然,是以感人?!巴硐肌倍?,意脈承“殘陽”而來,悄然增一絲亮色;其能“隨我俯淋浪”者,想象純乎自然,大得天真爛漫之趣。水中倒影一現(xiàn),惝恍迷離,“兒時模樣”便依稀重現(xiàn)了。稼軒筆下“溪頭臥剝蓮蓬”之無賴小兒,得非汝耶?

題圖《萬壑含煙》

千峰競秀濃新碧,萬壑爭春帶雨煙。一槳劃開孤夢旅,于無人處枕濤眠。

【評】結二句融入自家情緒,清高孤寂之懷有以見之,頗耐咀嚼,甚好。首二句徒事羅列且犯題,不足取。詩詞以精練為要,宜以最少的文字,表達出最多的意思?!扒Х濉薄ⅰ叭f壑”象同,“競秀”、“爭春”義近,有一即可。題目亦宜稍變字詞順序,作“題《萬壑含煙》圖”便好。

中秋小記

年年八月望浮槎,猶及中秋未到家。但住巫山峰十二,聽君指認即天涯。

【評】親情鄉(xiāng)思,隱約可見,可惜意脈不夠順暢,表述亦不到位,難以打動人。題曰“小記”,所記何事,缺少細節(jié)描摹,令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次句套用放翁,變“清明”為“中秋”自是無妨,易“可”為“未”,則未見好處。


2022.10.25 舞蝶制作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xiàn)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505評論 6 533
  • 序言:濱河連續(xù)發(fā)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xiàn)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fā)現(xiàn)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556評論 3 418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463評論 0 376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jīng)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009評論 1 312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778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fā)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18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81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36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shù)厝嗽跇淞掷锇l(fā)現(xiàn)了一具尸體,經(jīng)...
    沈念sama閱讀 48,969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95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fā)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93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37評論 5 35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fā)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huán)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29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59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jiān)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17評論 1 28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687評論 3 392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90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