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 邊義
各位詩友晚上好,上周我給大家講了格律的基本格式。今晚給大家講一下對仗。
運用對仗,是律詩的一項基本要求。對此需要著重掌握以下幾點。
(01)律詩的結(jié)構(gòu)
一首律詩,通常有八句。這八句的結(jié)構(gòu)是怎樣的呢?《紅樓夢》第四十八回講到林黛玉教香菱寫詩,她說:“不過是起承轉(zhuǎn)合。當中承轉(zhuǎn),是兩副對子”。起承轉(zhuǎn)合,是一首詩的布局結(jié)構(gòu)。兩副對子,就是兩聯(lián)對仗。
(02)對仗的基本含義
所謂對仗,就是每一聯(lián)的出句和對句之間,除了按照平仄格式使之平仄相對之外,對應詞的詞性還必須相同,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在對仗中,形容詞常與動詞作一類而對用),副詞對副詞,虛詞對虛詞。
舉例: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這首詩的中間兩聯(lián),都是對仗。領(lǐng)聯(lián)中:“山”和“云”是名詞對名詞:“從”和“傍”是副詞對副詞:“人面”和“馬頭”,是名詞性詞組對名詞性詞組:“起”和“生”是動詞對動詞。頸聯(lián)中:“芳樹”和“春流”,是名詞性詞組相對:“籠”和“繞”,是動詞相對;“秦棧”和“蜀城”也是名詞性詞組相對,而且“秦”和“蜀”都是古國名,是地域標志,對得很好。
(03)對仗在一首詩中的位置
絕句不要求用對仗。用對仗當然也可以,但不是必須的。五律和七律,都要用對仗。對仗的位置,正例是在中間兩聯(lián)即頜聯(lián)和頸聯(lián)。一般的律詩,都是這樣。初學寫詩的,應堅持這種形式。但也需要知道,還有一些例外。
第一、在一首詩中,兩聯(lián)對仗是基本的,多則不限。有的詩,有三聯(lián)對仗,也有的四聯(lián)全用對仗,這都是允許的。一首詩中,除了中間兩聯(lián)之外,首聯(lián)也用對仗的,頗不少,尤其多見于首句不入韻的詩。
舉例:
【送友】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
【詠懷古跡 】杜甫
支離東北風塵際,飄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guān)。
以上這種包括首聯(lián)在內(nèi)的三聯(lián)對仗詩,非常普遍,比正例少不了多少。首聯(lián)不用對仗而尾聯(lián)用對仗的三聯(lián)對仗詩,則比較少些。
舉例:
【悲秋】 杜甫
涼風動萬里,群盜尚縱橫。
家遠傳書日,秋來為客情。
愁窺高鳥過,老逐眾人行。
始欲投三峽,何由見兩京。
四聯(lián)全用對仗的律詩,唐人有一些,后世模仿的很少,但也有。
舉例:
【登定王陵】 朱熹
寂寞番王后,光華帝子來。
千年余故國,萬事只空臺。
日月東西見,湖山表里開。
從知爽鳩樂,莫作雍門哀。
第二、作為變例,律詩的對仗也有單聯(lián)的。
這種只有一聯(lián)對仗的詩,盛唐時期比較多見。僅有的這一聯(lián)對仗,一般用在頸聯(lián),頷聯(lián)則不用,詩評家稱這種首聯(lián)、頜聯(lián)都不用對仗,直到頸聯(lián)才出現(xiàn)對仗的詩為“蜂腰體”,謂其腰細,“若已斷而復續(xù)也”。
舉例:
【送賈至舍人】 李白
翦落梧桐枝,濉湖坐可窺。
雨洗秋山凈,林光澹碧滋。
水閑明鏡轉(zhuǎn),云繞畫屏移。
千古風流事,名賢共此時。
王維、杜甫、元稹等大家,都有一些這樣的詩,在此不多舉例。
第三、還有一種變例,詩中雖然存在兩聯(lián)對仗,但不是都用在中間,而是用在首聯(lián)和頸聯(lián)。有的詩評家稱這種形式為“偷春格”,因其把本應在頜聯(lián)出現(xiàn)的對仗用在首聯(lián),“如梅花偷春色而先開也”。
舉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總之,凡一首律詩中有兩聯(lián)對仗,而且這兩聯(lián)處于中間位置,即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的,這是正例。也可以說,只要保證中間兩聯(lián)是對仗,即為正例。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其他地方(首聯(lián)、尾聯(lián))多用了對仗,仍屬正例。但是,只要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有一處不用對仗,即為變例,這種變例唐以后是很少見的。現(xiàn)代人寫詩最好不用變例形式。
前面講的都是適用于五律和七律的規(guī)矩,至于絕句,是可以完全不用對仗。當然,要用對仗也可以,用一聯(lián)或兩聯(lián)都行。例如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居住時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就是全用對仗。排律,前面講過,除了首聯(lián)、尾聯(lián)可以不用對仗外,中間不論有多少聯(lián),都要用對仗。首聯(lián),尾聯(lián)當然也可以用,特別是首聯(lián)用對仗的十分普遍。
(04)工對的追求
一般講,出句和對句之間,相對應的詞做到平仄相對,詞性相同,即為對仗。但詩人們往往不滿足于此,還追求把對仗寫得更工整些,即所謂“工對”。工對,不僅要求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動詞對動詞,而且又把各種詞(特別是名詞)分出許多小類來。在這些小類里選詞相對,才算工對。過去蒙學老師教學童背誦:“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他們背誦的就是工對范例。當然,并不是說“天”只能對“地”,“雨”只能對“風”,這里只是指出一個大體方向,說明類似這樣的詞相對才算工對。科舉時代,按對仗的需要,對字詞作了分門別類,主要有這樣二十多個方面:
〔天 文〕:天、空、日、月、風、雨、霜、雪,等等。
〔時 令〕:年、歲、晨、夕、晝、夜、春、秋,等等。
〔地 理〕:山、水、江、湖、城、村、洲、邑,等等。
〔宮室建筑〕:宮、殿、樓、臺、房、舍、門、窗,等等。
〔器 物〕:舟、車、刀、劍、旗、鼓、簾、幃,等等。
〔衣 飾〕:衣、裙、巾、冠、釵、環(huán),等等
〔飲 食〕:酒、茶、飯、菜、羹、肴、丹、藥,等等。
〔文 具〕:琴、棋、書、畫、紙、墨、筆、硯,等等。
〔文 學〕:詩、詞、章、句、文、賦、歌、謠,等等。
〔草木花果〕:松、柏、楊、柳、桃、杏、荷、蘭,等等。
〔烏獸蟲魚〕:鶯、雁、虎、馬、蠶、蟬、魚、龜,等等。
〔形 體〕:身、心、頭、手、影、魂、音、容,等等。
〔人事心情〕:功、名、宴、游、才、情、愛、憎,等等。
〔人倫身份〕:父、母、夫、妻、君、臣、佛、仙,等等。
〔代 名 詞〕:我、余、他、誰、子、何;者、人,等等。
〔方 位〕:東、西、南、北、上、下、中、外、前、后,等等。
〔數(shù) 目〕:一、二、千、萬、獨、雙、數(shù)、幾、半,等等。
〔顏 色〕:紅、綠、丹、朱、金、玉、彩、素、玄,等等。
〔干 支〕:甲、乙、子、丑,等等。
〔人 名〕。
〔地 名〕。
〔同義雙音詞〕:山川、江 湖、梳妝、賓客、友朋,等等。
〔反義雙音詞〕:短長、表里、古今、興亡、縱橫,等等。
〔重 疊 字〕:時時、處處、聲聲、漫漫、沉沉,等等。
〔副 詞〕:欲、將、不、皆、亦、未、曾、須,等等。
〔連 介 詞〕:與、和、共、而、還、則、只,等等。
〔助 詞〕:之、乎、也、耶、然、焉、哉,等等。
為了節(jié)省篇幅,在此列舉的字例不多。每一個方面的字,所以劃歸一類,是因為它們意義相關(guān)(都涉及一個大方面的事物)。同一門類的詞,在意義相關(guān)的前提下,具體內(nèi)容有的相類(如植物方面的“桃”與“李”),有的相反(如方位方面的“上”與“下”),有的相趁(如天文方面的“日”與“月”)。在對仗中,也正是要取其相類、相反、相趁之意。
從前人們對詞匯的分析、認識不像現(xiàn)代人清楚準確。有些當時常用的詞,現(xiàn)已基本不用,而現(xiàn)代人常用的詞匯,如汽車、飛機、公司、電腦等等,當時還沒有。所以這個分類表只能作參考。但作為研究、掌握對仗來說,這個分類還是有用處的。它為我們指出了在寫對仗詩句時對字詞進行選擇的大體方法。
簡言之,出句用了某一門類的詞,對句如果也能找到這一門類的詞與之相對,就可形成工對。例如杜甫的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其中出句用了“兩”字,是數(shù)字,對句也用數(shù)字類的字(“一”)與之相對。出句用了“黃”字、“翠”字,屬于顏色類,對句也用顏色的字(“白”“青”)與之相對。出句用了“鸝”,對句就用了“鷺”,都是鳥類。所以說,這是一聯(lián)很好的工對。
掌握工對,總體須注意這樣幾條:
一是同類對。如前所述,造成工對,最基本的方法就:先取同門類(或鄰近的)字詞,用在出句和對句的各相應的位置上。名家作品中,字字工整的工對是可以舉出一些的。
例如:
“轉(zhuǎn)來深澗滿,分出小池子。”
(儲光羲《詠山泉》)
“繞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樹一千株。”
(白居易《杭州名勝》)
“雪蓋青山龍臥處,日臨丹洞鶴歸時。”
(劉禹錫《罵姑山》)
二是習慣對。有些字詞,在分類表上雖然并不屬于同一門類,但因意義上的關(guān)聯(lián)比較緊密,所以在傳統(tǒng)上,習慣上,歷來認為把這些字語對用屬于工對。如“詩”與“酒”,“歌”與“舞”,“聲”與“色”,“心”與“跡”,“兵”與''馬”,“人”與“地”,“老”與“病”,“無”與“不”,等等。
例如: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杜甫《不見》)
“老添新甲子,病減舊容輝。”
(白居易《除夜》)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九日》)
三是借對。有的字,按其在詩中的意思,與另一句中相應的字是不能對的,但因這個字另有含義,而在另一含義上,是可以對的,這就是借對。如杜甫詩句:“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詩中的“尋常”是從“平常”這個意義上來用的,與對句的的“七十”這個數(shù)字本來是不能相對的。但因為“尋常”在別的意義上也可作數(shù)字解(古時八尺為一尋,兩尋為一常),所以在此處可以用于對仗,形成借對。又如李商隱句:“曾是寂寥金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其中“石榴”之“石”本不能和上句的“金”字相對,但可以借用其“石頭”之“石”的意義來相對。此外,還有從諧音上來借對的。如劉長卿詩句:“事直皇天在,歸遲白發(fā)生。”其中“皇”字諧“黃”字之音,可與“白”作顏色之對。
四是句中自對。出句和對句,本身內(nèi)部都有對仗意味,既自對又互對,就顯得特別工整。即使兩句之間某些字對得較寬,亦堪稱為工對。例如:“草木盡能酬雨露,榮枯安敢問乾坤。”(王維)
在出句中,“草”與“木”對,“雨”與“露”對;在對句中,“榮”與“枯”對,“乾”與“坤”對。兩句之間又互對。又如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是句中自對而又互對。
五是重點對。所謂工對,真正做到字字都對得很嚴格,那是少有的,通常也沒有必要。一聯(lián)詩中,只要多數(shù)字、主要字對得很好,就算工對了。特別是把數(shù)字、顏色、方位、疊字詞對好了,就會顯得很工。例如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歷來認為是極好的工對,因為數(shù)字、顏色都對得特別好,至于“柳”字和“天”字,對得并不很工,那就不重要了,又如蘇軾的“歌管樓臺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也是極好的工對。“歌管”與“樓臺”,“秋千”與“院落”,都有句中自對之美感,兩句互對又很工整,特別是“細細”與“沉沉”兩個疊字詞對得很工,這就夠了。至于說“聲”字和“夜”字對得并不很工,那就不應計較了。
需要指出,對聯(lián)(楹聯(lián)、春聯(lián)等)比詩中的對仗要求更嚴。原則上,對聯(lián)都應是工對。流傳很廣的對聯(lián),像“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等,都是工對。創(chuàng)作對聯(lián),也叫對對子,是一種技巧很高的藝術(shù)。寫出好對聯(lián),需要懂平仄,懂詞性,有思想,有意境。不僅要工對,甚至要求“的對”,即對得恰切、巧妙。這方面有不少佳話。
(05)寬對的必要
寬對,顧名他思義,就是比較寬松的對仗,只要平仄相對、同詞性的詞相對就可以了,不講究詞的具體門類。寫詩只講工對不行,大多數(shù)情況離不開寬對。
第一、嚴格的工對很難,一般也沒有必要那樣苛求。在不以言害意的前提下,盡量求工,是必要的。但如求工過切,即會妨害詩意的順暢表達,甚至由于用詞總是局限于狹窄的范圍而造成同義反復。好的工對,往往屬于“妙手偶得”,不是刻意雕鑿出來的。所以多數(shù)詩作,用的都是不太嚴格的工對、鄰對(把相鄰的門類合用,如把天文、時令、地理方面的詞,合在一起用),還有寬對。即使總體上算工對的對仗,往往也有少量或個別的字用了寬對。在七言詩句中,前四個字對得較嚴格,后三字,特別是最后一個字不講究的情形,比較常見。特別是最后一字,連詞性都不對的例子,也不少。
例如:
“不待金門詔,空持寶劍游。”
(李白《寄淮南友人》)
“遙知楊柳是門處,似隔芙蓉無路通。”
(劉威《游東湖》)
第二、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的對仗,本屬可用可不用,如果用對仗,就更允許寬松些。有不少就是半對半不對。似對非對,這都是可以的。
例如: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0(杜甫《偶題》)
“君游丹陛已三遷,我泛滄浪欲二年。”
(白居易《夜宿江浦》)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
(王安石《金陵懷古》)
第三、錯綜對,是寬對中的一種現(xiàn)象。出句和對句中,同類相對的詞,在位置上不對應,錯了位。例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鬢聳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贈美人》)
第四、流水對。一般對仗,出句和對句的內(nèi)容是并列的,把兩句顛倒過來,意思仍然說得通。流水對,則是把一件事、一個意思如同流水般地連續(xù)說下來,出句和對句之間有著時空上或因果上的連貫性,互相不能顛倒。
例如:
“一從歸白舍,不復到青門。”
(王維《輞川閑居》)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王維《送梓州李使君》)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杜甫,同上)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游山西村》)
以上幾例,都是對得特別好的流水對。
實際上,流水對與一般并列對仗相比,在字詞的選擇上,余地更小些,難度更大些,其中有些字更難免用寬對。
(06)“合掌”之忌
一首詩中相鄰的兩聯(lián)對仗,句子的結(jié)構(gòu)要避免完全一樣。第一聯(lián)對仗和第二聯(lián)對仗,如果結(jié)構(gòu)一樣,這種毛病稱為“合掌”。
例如:
高昌玉蕊會,崇敬牡丹期。
短李芬芳酒,迂辛寂寞詩。
前一聯(lián)中的“高昌”、“崇敬”是地名,后一聯(lián)的“短李”、“迂辛”是人名,總之都是名詞,而且都是專用名詞。兩聯(lián)都是以專用名詞開頭,句子后三字的結(jié)構(gòu)也一樣。這就是“合掌”,是對仗之大忌。上面例舉的兩聯(lián)中,有四個專用名詞,容易犯合掌的毛病,但高明的詩人有辦法規(guī)避它。
這兩聯(lián),白居易實際上是這樣寫的:
高昌玉蕊會,崇敬牡丹期。
笑勸迂辛酒,閑吟短李詩。
這樣一調(diào)整,就避開合掌之病了。
還有人認為,一聯(lián)對仗的出句與對句,意思完全雷同或基本雷同,也叫“合掌”。如出句用“河”,對句用“川”;出句用“紅”,對句用“赤”,出句用“兵”,對句用“卒”,等等,形成同義反復,亦為“合掌”之弊,應予避忌。
補充一下,律詩對仗除了忌“合掌”外,另一忌,就是句式雷同,以七言例:頷聯(lián)是2221結(jié)構(gòu),頸聯(lián)就應變通一下,可用1312,或其它結(jié)構(gòu)。另外,頷聯(lián)已經(jīng)有了同一類的詞匯,頸聯(lián)就盡可能避免,別弄的門里,窗邊,田頭,屋后在同一首詩里出現(xiàn)
下面僅以拙作二十首與大家共勉
春夜雜詠之一
沉迷韻律意何如,人近中年發(fā)漸疏。
西月淡窺今夜我,東風偷過故時居。
攝來風景成新卷,拾取心情入舊書。
影落臺前忙執(zhí)筆,推敲不定枉唏噓。
春夜雜詠之二
花露重時綠柳新,草煙低處近鄉(xiāng)鄰。
描春未見廊中燕,數(shù)九難迎坎外人。
恨留桑榆思舊夢,情關(guān)紙筆憶雙親。
曉風吹處影飄曳,山月盈盈淚染巾。
春夜雜詠之三
布谷高歌又一年,茵茵碧草勝從前。
分飛細雨敲窗久,搖曳孤燈照影綿。
脫去征袍心未死,重舒寸管意堪憐。
欣然日落桑榆晚,寫出人生最美天。
春夜雜詠之四
寒梅數(shù)點透馨香,早有東風吹過墻。
綠綺輕彈召謝燕,金樽盡飲醉明堂。
天寒未冷心頭血,發(fā)白猶思滅賊槍。
半百人生彈指過,冰河鐵馬意飛揚。
春夜雜詠之五
杏粉桃紅細柳綿,兩峰排闥近鄉(xiāng)關(guān)。
猶來季月風侵骨,只恐今宵雨潤山。
廿載離家情路怯,蒼顏歸客錦衣還。
柴門倚杖椿萱影,一叩三頭淚未間。
春夜雜詠之六
冰河初解水流東,夾岸桃枝相應紅。
低矮茅檐今不見,巍峨大廈各無同。
凝眸展望天光晚,緩步行來月色朦。
廿載離鄉(xiāng)情切切,一花一木訴情衷。
春夜雜詠之七
陰陰淡月籠紗帷,人近中年發(fā)漸稀。
雨雪消融濘草舍,楊桃開綻掩柴扉。
浮云多日遮雙眼,穹宇何時現(xiàn)翠微。
掃盡塵霾心緒爽,金樽此刻久相違。
春日雜詠之八
寫罷新詞送舊年,無邊春色勝從前。
溪藤載滿相思句,彩緞鋪成錦繡天。
欲飲村醩心繾綣,方揮寸管意纏綿。
人生起落尋常事,暫把芳菲入素箋。
春日雜詠之九
春歸三月草清幽,送暖陽光過小樓。
已是鵝黃妝柳干,又來紅粉綴枝頭。
情悲燕轉(zhuǎn)私心亂,筆作詞綿老臉羞。
但覺天寒仍入骨,何曾酒醒醉風流。
春日雜詠之十
空老容顏嘆壁徒,春風過室亂翻書。
似聞翰墨聲聲暖,恐是傷情句句虛。
讀史常因包拯醉,揮毫也為比干蘧。
浮華總把貪婪誘,我自清貧愛做菹。
春日雜詠之十一
(步安娜老師韻)
未到冰城賞霧凇,屏前久佇慕雕龍。
春來萬嶺風花趣,吾赴千山詩意濃。
綠柳柔情彈窾曲,白云有意繞黃鐘。
炊煙裊裊催人轉(zhuǎn),回首頻頻念遠峰。
春日雜詠之十二
嫩柳垂絲釣月鉤,清風入夜過高樓。
昏燈點墨抒心事,冷室寒衾凍白頭。
權(quán)借唐詩杯下醉,欲憑才氣宦中游。
世人笑我癡情客,一紙書成和淚流。
春日雜詠之十三
同窗苦渡十三春,意氣分離懶辯申。
缺月照床孤獨淚,冷風入骨可憐身。
哪知居處無青鳥,從此天涯成路人。
殘筆難書惆悵事,昏燈搖曳黛眉顰。
春日雜詠之十四
(步安娜老師玉)
三月遼陽喜鵲鳴,碧波微蕩畫船橫。
欲憑拙筆書春色,權(quán)借柔絲奏笛聲。
紅日照人思緒暖,東風入畫碧空晴。
他年若遂凌云志,莫忘曾經(jīng)與我行。
春日雜詠之十五
滾滾車輪駛向東,心飛冀北慕顏紅。
鵝黃柳嫩垂枝怯,粉白桃羞綻蕊匆。
誓欲丹心書畫上,休將霜發(fā)入詩中。
暢游天下尋知己,一片癡情賦予風。
春日雜詠之十六
(三月六日攜友赴北京見董師及陳姐偶感)
傾蓋之交話萬千,京城有幸到身邊。
三杯清酒心腸暖,滿桌珍饈菜味鮮。
權(quán)借拙詩書壯志,欲憑禿筆話當前。
時光飛逝別離苦,皎月無心照我還。
春日雜詠之十七
(步冰雁韻)
綠綺剛調(diào)對影彈,幽幽河岸月光殘。
相思曲落蟲聲渺,寂寞詩成夜色寒。
縱是別情應告慰,何須緘口總相瞞。
村醩飲罷昏昏睡,唯有風兒掠淺灘。
春日雜詠之十八
遼陽細雨滌霾塵,早有鵝黃綴點春。
巷陌時聞黃犬吠,田塍總見老牛巡。
往來閑話說農(nóng)事,彼此相幫有睦鄰。
客至家中盤腿坐,笨雞笨鴨野山珍。
春日雜詠之十九
沐雨經(jīng)霜四十春,清風兩袖孑然身。
閑吟佳句心胸廣,懶理云冠本性真。
幸有詩書常度日,無須財帛太分神。
踏青郊外黃花地,醉臥其間碧草茵。
春日雜詠之二十
千里奔波到冀邊,白洋淀外柳如綿。
和風伴我抒心志,碧水迎賓蕩客船。
時有蒹葭含露笑,偶來解語綴枝妍。
殷勤商賈推熏貨,可否榆錢換酒錢。
2016-06-25? ? 舞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