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出生更聰明嗎——出生順序對孩子智力影響的研究
從以上實驗研究和理論分析可以看出,出生順序對孩子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從智力環(huán)境來看,長子的智力環(huán)境往往優(yōu)于其他孩子,有一定的優(yōu)越性。我們可以想象,一對年輕的夫婦初次為人父母的時候,其內心的激動和喜悅。他們對剛出生的孩子給予了最大的關注和呵護,期望他健康成長,聰慧優(yōu)秀。當?shù)诙€孩子出生的時候,雖然父母也仍然給予他(她)愛和關懷,但與第一個孩子相比,父母的精力被分散,父母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整個家庭上。所以,第二個孩子所處的家庭平均智力環(huán)境水平要明顯低于第一個孩子。他的智力一般來說也會低于長子。但是,如果先后出生的孩子有較長的時間間隔,后出生的孩子所處的家庭平均智力環(huán)境并不會比先出生的孩子差,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對后出生的孩子更有利。
怎樣能夠記住更多——兒童記憶策略發(fā)展實驗
下面是一些記憶任務,請嘗試進行記憶:
例1:戰(zhàn)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歷史上稱為“戰(zhàn)國七雄”。請記憶戰(zhàn)國七雄。
例2:請熟記四大佛教圣地——九華山、五臺山、普陀山、峨眉山。
這些記憶任務是學習與生活中常見的問題,不是特別困難,但是準確長久地記憶這些知識也不是非常輕松的任務。有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呢?其實也有一些幫助記憶的秘訣。例如,第一個任務可用串聯(lián)加諧音法記為:“七叔含煙找圍巾”;第二個任務可記為“九五之尊,普照峨嵋”。這樣的處理可以大大降低記憶的難度,而這樣的方法在心理學上稱為“記憶策略”。
形象直觀的材料,更利于兒童的記憶
憶效果優(yōu)于熟悉的詞,而對生疏的詞的記憶效果顯著低于熟悉的物體和熟悉的詞。幼兒對熟悉物體的記憶依靠的是形象記憶。形象記憶所借助的是實物形象,帶有直觀性、鮮明性,所以效果最好;熟悉的詞在幼兒頭腦中與具體形象相結合,因而效果也比較好。而生疏的詞,在幼兒頭腦中完全沒有形象,所以效果最差。
根據(jù)幼兒記憶發(fā)展的特點,我們在進行幼兒教育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幼兒教育要以直觀性教育為主。
2.教師要有意識地將直觀材料與對應的語詞聯(lián)系起來,促進兩種記憶的協(xié)調發(fā)展。
注意穩(wěn)定性是有規(guī)律的,這個規(guī)律即衰減函數(shù),個體間的注意穩(wěn)定性是有差異的,并受外界因素的影響。但衰減函數(shù)規(guī)律也不是絕對的,有實驗表明,人如果被動地注意不動的、毫無變化的對象,那么,這種被動的注意一般只能保持5分鐘左右。而如果積極地去注意或研究與運用對象,則注意可以穩(wěn)定15分鐘以上。此外,注意穩(wěn)定時間的長短與年齡有關,一般5—7歲的兒童每次注意穩(wěn)定的時間約為15分鐘,7—10歲兒童每次注意穩(wěn)定的時間約為20分鐘,10—12歲的兒童每次注意穩(wěn)定的時間約為25分鐘,12歲以后的人每次注意穩(wěn)定的時間約為30分鐘。
注意持續(xù)多久—兒童注意穩(wěn)定性的實驗
注意穩(wěn)定性存在著年齡差異和性別差異。6歲兒童的成績普遍優(yōu)于5歲兒童;在幼兒階段,女孩的有意注意穩(wěn)定性優(yōu)于男孩。在適當?shù)淖鲎鳂I(yè)速度下,5歲男孩有意注意持續(xù)的時間為5分鐘左右,5歲女孩和6歲男孩相近,可達10分鐘,6歲女孩可達10-15分鐘。
兒童推理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兒童推理過程隨年齡增長而發(fā)展,3歲基本上不能進行推理活動,4歲推理能力開始發(fā)展,5歲兒童大部分可以進行推理活動,6歲以后全部可以進行推理活動。有組織的教學活動對于4歲以上的幼兒推理能力的發(fā)展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對3歲幼兒不起作用。
韋爾曼將2—4歲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展劃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2歲)——欲望心理學的心理理論階段。該階段兒童的心理理論建立在“欲望心理學”基礎上,兒童能夠了解愿望、知覺、情緒、行為和結果之間的簡單因果關系。
(2)第二階段(3歲左右)——欲望—信念心理學為基礎的心理理論階段。該年齡的兒童仍主要用欲望而非信念來解釋行為,但是也開始認識到信念是心理表征,既可能正確也可能錯誤,不同人之間可能不同。如前述“兒童找書”的實驗中,盡管兩個地方都有書,但兒童還是認為埃米會到書架上去找書。
(3)第三階段(4歲開始)——信念—欲望心理學的心理理論階段。到這個階段,兒童開始認識到個人關于世界的信念是對世界的一種解釋,這種解釋有對有錯。兒童在很多方面都表現(xiàn)出了這種能力:相對于某個真實的客體或事件,表征可能是錯誤的(錯誤信念,但該信念的持有者認為它是正確的);相對于某種心理狀態(tài),行為可能是與其不一致的(悲哀者的微笑);相對于某一客體的實質,外表可能是錯誤的(外表—真實的區(qū)分);兩個人的知覺觀點或信念可能是不同的(觀點采擇)。
因此,年幼兒童也在慢慢地發(fā)展著心理理論,到4歲左右已經初步建立起對他人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的理解和預知。
“我知道你知道……”——心理理論的“二級信念”實驗
1.重視體驗教育,誘導兒童體驗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
2.注重兒童與同伴尤其是年長同伴的交往。
3.通過假裝游戲挖掘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展?jié)撃堋?/p>
大力促進兒童同伴互動
1.加強兒童尤其是獨生子女兒童的同伴交流機會。
2.鼓勵兒童進行角色扮演游戲。
3.給予兒童自己解決同伴間沖突的機會。
兒童間的沖突是頻繁發(fā)生的,然而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些沖突是兒童觀點采擇能力發(fā)展的好機會。產生沖突是因為同伴間有不一致的觀點或意見,給予兒童機會讓他們自己去解決沖突,能促使他們反省自己的觀點、考慮他人的觀點,在觀點與觀點之間有所選擇,從而促進觀點采擇能力的發(fā)展。因此,對于兒童間的沖突,成人不應該過多干涉或者指責。
4.培養(yǎng)兒童的合作意識。
同伴群體的形成和發(fā)展
在一定的情境任務下,群體面臨著共同的困難和目標,需要為了同一目標而合作。這個力量像繩子一樣把成員緊緊地“擰”在一起。群體的成員很快對自己的群體產生了一種積極的社會認同感,并確認了相對穩(wěn)定的人際地位,組織了社會活動——于是同伴群體形成了。在另一個實驗情境中,謝里夫設置了競爭情境。顯然,一方面,競爭使群體內成員增強了內部團結和群體內部的同一性,提高了團體凝聚力;而另一方面,競爭也使雙方表現(xiàn)了更大的獨立性,增強了雙方的對抗情緒和敵意。由此可見,競爭雖然產生了一定的積極效果,但也給群體間帶來了很大的負效應。而合作的情境又使原本緊張的氣氛得到緩和,使兩個群體產生合作的局面。
什么才是好朋友——兒童理解友誼概念的發(fā)展
“哪一個更應受到懲罰”——皮亞杰的兒童道德認知發(fā)展實驗
皮亞杰的實驗研究非常特別,他采用間接故事法,設計了包含道德價值內容的對偶故事來研究兒童的道德判斷,即利用講述故事向被試提出有關道德方面的難題,然后向兒童提問,利用這種難題測定兒童是依據(jù)對物品的損壞結果,還是依據(jù)主人公的行為動機進行道德判斷的。
實驗介紹
一、實驗目的
利用間接故事法,通過設計包含道德價值內容的對偶故事來研究兒童的道德判斷,從而分析兒童的道德認知。
二、實驗過程
皮亞杰與他的合作者英海爾德進行實驗的思路如下:他們先向兒童敘述經過精心設計的包含道德價值內容的對偶故事,這些故事基本上都是關于兒童過失行為的,然后讓兒童對特定行為進行評價,并要求他們說出評價的理由,從評價及理由中分析兒童的道德認知。對偶故事中有一個是這樣的:A.一個名叫約翰的小男孩,聽到媽媽叫他吃飯,馬上放下手中的玩具沖下樓,去推餐廳的門。但是他不知道門的背后有一張椅子,椅子上放著15只茶杯。結果,約翰一推門,撞倒了椅子,15只杯子也全部被打碎了。B.有個男孩叫亨利。一天,媽媽外出,他想拿碗櫥里的果醬吃,當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的時候,因為果醬放得太高,他的手夠不著,結果碰翻了放在邊上的一只杯子,杯子掉在地上摔碎了。在向兒童敘述了上面這個對偶故事之后,皮亞杰接著與一個6歲兒童進行談話:“這兩個故事你聽懂了嗎?”“懂了?!薄暗谝粋€孩子干了什么呢?”“他打碎了15只杯子。”“第二個孩子呢?”“他不小心打碎了1只杯子?!薄暗诙€孩子怎么會打碎杯子的呢?”“因為他笨手笨腳,拿果醬的時候杯子掉了下來。”“這兩個孩子哪個更調皮?”“第一個,因為他打碎了15只杯子?!薄叭绻闶撬麄兊母赣H,你對哪個懲罰得會更厲害些?”“打碎了15只杯子的那個。”“為什么他會打碎15只杯子呢?”“門關得太緊,被撞倒的。”“那么第二個孩子呢?”“他想拿果醬,手伸得太遠,杯子碰下來了?!薄八麨槭裁匆霉u呢?”“因為他只有一個人,他媽媽不在那兒?!睂嶒灥淖詈螅喗馨淹瑯拥恼勗捙c10歲以上的兒童重復進行。
三、實驗結論
在上述實驗里,從這個6歲兒童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傾向于約翰要更壞些,更應受到懲罰,因為他打破了15只杯子,而亨利只打破了1只杯子。皮亞杰與不同年齡的兒童對話,講對偶故事,結果發(fā)現(xiàn),6歲以下的兒童無法進行比較,而六七歲的兒童是根據(jù)杯子被打破的數(shù)量多少做出道德判斷的,也就是根據(jù)主人公的行為在客觀上造成的后果、行為的客觀責任做出判斷。與此相反,10歲以上的兒童則說亨利更壞些。因為約翰推門時不知道門后有杯子是無意中打碎杯子的,亨利卻是因為媽媽不在想偷吃東西打碎杯子的。可以看出,這時的兒童已注意行為的動機和意圖,即能從行為的主觀責任進行道德判斷。
從各個年齡兒童的回答來看,兒童對過失的判斷呈現(xiàn)這樣一個趨勢:年幼兒童往往以客觀責任作為判斷(如打碎杯子的多少)的依據(jù)。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判斷逐漸減少,而把主觀責任作為判斷依據(jù)的出現(xiàn)時間稍遲,并隨著年齡增長而遞增。這兩種道德責任判斷在八九歲的兒童身上會同時存在。隨后,主觀責任的判斷逐漸取代客觀責任而居于支配地位。皮亞杰把這兩種道德判斷部分重疊的時期稱為道德法則的內化階段。兒童道德判斷的發(fā)展是從外部服從權威的判斷向自己控制的、由內在的法則所做的判斷過渡。皮亞杰根據(jù)上述幾個方面,概括了兒童道德認知發(fā)展的四個階段:前道德判斷階段(0—2歲)、他律道德階段(2—7歲)、自律道德階段(7—12歲)、12歲以上更高水平的道德階段。
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習得和矯正
美國心理學家杰拉爾德和帕特森發(fā)現(xiàn),在高壓式的家庭里(家庭成員之間很少表達感情,常常爭吵不休),孩子的攻擊性行為表現(xiàn)得極其明顯。
父母對孩子的懲罰必須是有理智的,不能隨心所欲。
要幫助孩子找到合理宣泄的途徑。
歸因方式影響攻擊性行為
1.對于攻擊性兒童不應消極甚至粗暴地對待。
2.從矯正攻擊性兒童不合理的認知來消除攻擊性行為。
3.對于處于同伴劣勢地位的攻擊性兒童要從改變他們的同伴地位入手來矯正攻擊性行為。
角色扮演促進助人行為
角色扮演法既能激發(fā)兒童的移情,又能培養(yǎng)其助人技能,成為兒童教育中有效的方法。而誘導法的效果并不顯著,它使兒童有點“對立”,表明強迫兒童“變好”的壓力明顯地對兒童的自由產生一些威脅,因此兒童以抗拒來反應。
嚴厲的教育會制造謊言
3歲甚至更小的兒童只有自發(fā)說謊的行為,即對說謊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4歲以后的兒童則不僅能夠有策略地說謊而且能夠成功地掩飾自己的說謊行為??梢?,兒童說謊行為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年齡特征。同時,兒童關于說謊的認識有一個發(fā)展過程,而不是一開始就能像成人那樣同時注意到說話的意圖和說話的結果是否錯誤。
當孩子出現(xiàn)說謊情況時,家長和老師在進行教育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實事求是。
2.重視環(huán)境的影響。
3.注意對孩子說謊行為要批評與寬容相結合。
4.注意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
羞愧感有助于培養(yǎng)道德
3歲兒童已經出現(xiàn)了萌芽狀態(tài)的羞愧感,但這種羞愧感還沒有從懼怕中擺脫出來,往往與難為情、膽怯交織在一起。它并不是因為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過失而產生的,而是由于成人的直接刺激——帶有責備或生氣的口吻時才產生,這個年齡階段兒童的羞愧感全部顯露在外部;兒童只有形成了個人自尊感,理解了自己的各種品質,了解了哪些是優(yōu)良品質,才能認識到自己的過失和錯誤,才能從道德角度對自己進行評價,才懂得哪些行為引起了成人不好的評價,并為之羞愧;學前期兒童不需要成人的刺激,已經能自己認識到行為不對而感到羞愧,并且懼怕感已經與羞愧感分開;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羞愧感的范圍在不斷擴大,而且越來越社會化,但羞愧感外部表現(xiàn)的范圍在縮小,對羞愧感的體驗在加深。兒童還會記住產生這種情緒的條件,以后遇到類似的情境便會努力克制可能使他再做錯事的行為和動機,并將成人對他們的要求逐漸變?yōu)樽约旱囊蟆?/p>
關于如何通過上述途徑實施羞愧感的引導和培育,我們有如下三項建議:首先,必須在道德、倫理方面抓好明辨是非的“啟蒙”教育,讓兒童逐步學會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同時引導兒童以有羞恥之心去求“無羞恥”之境,保持永遠向上的態(tài)勢;其次,必須幫助兒童確立自尊心,因為自尊心是兒童羞愧感確立的一種心理背景,自尊者方能知恥,一個自尊自愛的人,當他做了一件不道德的事,便會受到良心譴責,便會產生羞愧感;再者,在引導和培育學生羞愧感的過程中,教師應在情境氛圍的創(chuàng)設上發(fā)揮主導作用,人在一定的情境中可以誘發(fā)情緒體驗,羞愧感當然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