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一艘國產航母下水,第二艘彈射型國產航母被證實正在建造以及周邊出現越來越多F35的身影,關于新一代隱身艦載戰斗機的選擇就顯得比較緊迫了。
從目前來看,第二代艦載戰斗機只會從殲20和殲31兩者當中選擇。兩者上艦都有各自的優點和不足。
殲20于2011年1月11日首飛,目前已進入小批量服役階段。與殲31相比,它的優點比較突出。
一是技術先進。由于殲20一開始就瞄準了美國重型戰斗機F22,起點較高,并且集中了全國資源,以保證技術的先進性。目前來看,可以有效抗衡F22,并對F35戰斗機進行壓制。所以,如果選擇殲20,可以讓我國航母能從容面對各類威脅。
二是開發潛力大。殲20屬于重型戰斗機,根據網絡數據,其最大起飛重量在35噸以上,最大載油量不會低于10噸,最大載彈量不會低于8噸。現有三個內置彈艙。其中,中間主彈艙可容納4枚中型對空導彈,兩邊的小彈艙各能容納近程對空導彈。憑借著較大的載彈量,殲20可以改進成多用途戰斗機,并擁有較大的作戰半徑。這些,對于減少航母后勤壓力,提高作戰效能,將會是至關重要的。
三是進度能夠得到保證。由于得到國家和軍方的大力支持,不管是發動機的國產化還是新型技術的研發,殲20都會得到優先保證。從研發進度上來講,相比殲31,殲20有很大優勢。
但殲20也存在不足。
一是成飛在艦載戰斗機的研制上缺乏經驗。陸基戰斗機和艦載戰斗機,在使用環境、作戰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這方面,無疑成飛仍需要大量的學習。
二是殲20體積太大,影響了上艦數量和調度效率。從公開報道看,國產彈射型航母仍為中型航母。殲20機長20.3米,翼展12.88米,如此大的體積,在中型航母甲板面積有限的情況下,將限制戰機的上艦的數量。同時,對戰斗機的調度和后勤也會造成一定壓力。
三是殲20的造價達1億美元以上,成本太高。海軍在核潛艇,大型驅逐艦等方面都有大量花銷,一直是花錢大戶。能否安排足夠資金購買殲20,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殲31,是我國研制的第二款隱身戰斗機,在上艦方面,它的優勢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殲31的研制方,沈飛具有研發艦載戰斗機的經驗。這些經驗的取得,是通過大量實踐驗證出來的,可以幫助殲31平穩由陸基戰斗機轉變為艦載戰斗機。二是殲31大小合適,且是雙發戰斗機,適合上艦。從網上照片來看,殲31是一款中型雙發戰斗機,與陣風、米格29相似。在航母甲板面積一定的情況下,相對殲20,能夠有效提高上艦數量,便于甲板調度。
殲31上艦存在的困難,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研發進度落后。目前,殲31僅有兩架驗證機,且是中航自籌資金的項目,缺少國家和軍隊的支持,研制進度明顯落后。二是載彈量不足。做為中型戰斗機,殲31在體積有限的情況下,通過使用雙發發動機,雖然可以滿足艦載機安全性的需要,也能提高戰斗機的推重比。但也致使其只保留了一個主彈倉,削弱了持續戰斗能力,也制約了其多用途化發展。三是發動機落伍。目前,殲31使用俄制RD——93發動機。發動機性能明顯落后。在珠海航展時,據沈飛工作人員介紹,殲31后續將使用國產發動機,據悉推力將達9.5噸。但何時能研發成功,仍是未知數。而與之相比,殲20所用的目標發動機——渦扇15,由于是空軍的頭號工程,目前已經研發成功,一旦試驗、磨合成熟,馬上就會配備殲20使用。四是在技術上。殲31在配備國產發動機,且是在全技術狀態下,應該會有效抗衡F35,但難以對抗F22。但鑒于我國面臨的實際情況,殲31實在難以讓人放心。
當然,影響艦載機選擇的還有其他一些因素:
一是國家和軍隊的態度。從競爭的角度考慮,國家和軍隊不會讓成飛一家獨大,會對沈飛進行某種支持,以保存其研發和制造能力。二是從用利于外貿出口方面考慮。殲20做為重型隱身戰斗機,將會和F22一樣,不會對外出口。殲31將成為國際軍貿中,唯一能和F35相抗衡的隱身戰斗機。但梟龍戰斗機的經歷表明,如果連本國軍隊也不采購的武器,也很難贏得別的國家青睞。而做看F35在國際軍貿一家獨大,無論怎么說,也是不合適的。三是航母平臺的影響。目前,我國在建和在役的航母都為中型航母,必須要考慮艦載戰斗機的體積。但如果未來是核動力大型航母的話,體積就不會是影響上艦的重要因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