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戚們一直想要我把我的學習方法傳授出來,教給他們的孩子。但不同階段的孩子的理解力很不同,一個一個教的話是教不來的,而且,當他們是被迫而非主動地聽我講時,吸收效果有天壤之別,那就索性把所有東西放到一篇文章里,想看的時候看吧,還能反復看。所以此文的題目本來是這樣設想的:長文預警,個人總結最全高效學習法,不可繞過的學習之路!
不是吹牛,我是真的能寫一篇這種東西,因為我的高三跟別人的不一樣,我在那一年才開始學習如何學習的。
我觀察和采訪了不同學生不同的上課狀態,不同的復習方法,不同的思維模式,一直在特性中尋找著共性;我拿每一次大考去檢驗不同學法的不同效果,不斷地試錯去獲得血淋淋的教訓,試驗所謂“小竅門”的實用效果,反復比較“冥想”、“番茄工作法”、少食多餐等等休息調節法的作用;閱讀了大量關于學習的書籍,批判吸收成功者的精華。
我抓住這寶貴的一年反復錘煉出了一套體系,但當我真的滿腔熱情打開電腦開始寫時,我卻突然停下來了。
我想起了曾經了解過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智模式:僵固型心智和成長型心智。前者只是為了完成一個個目標,獲得他人認可的成就,缺乏深層的自我驅動力,結果是心情隨成敗起伏巨大,在目標完成后茫然無措,掉入墮落的深潭或在他人設置的目標全部達成后陷入自我價值感缺乏的中年危機;而后者只是在做著他們內心中深愛的東西,為了自己而專注地享受每一次成長,所謂的成功不過是行進途中的副產品。要區別一個人是這兩種心智中的哪一種,只需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
你在什么之后感覺自己很聰明?
(閉上眼睛想想)
一種答案是比別人學得快又好時,另一種則是完成自我跨越性的成長或發現自己犯的錯誤時。
而我的答案,曾一直是前者。
我相信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是前者。誰會是真的愛學習呢?我們愛的不過是成績優異時目標的達成、家長的寬慰、耳根的清靜,我們是被一次一次的考試逼著學習的,不及格就會留級,就會挨罵,就會被同學瞧不起,光是看看大考前有多少人臨時抱佛腳就知道了——真正愛學習的人是不會允許自己有不懂的知識的。
至于為什么不能抱有僵固型心智,吳伯凡曾做過詳盡的闡釋:
第一個石匠(三個石匠的故事)的思維方式很務實,我們可能都覺得那樣很靠譜,但是他不靠譜的地方在哪兒呢?一旦你形成了一種用階段性目標作為行動驅動力的習慣,當這些目標差不多都實現的時候,它有兩個結果:
第一,當這些目標都實現的時候,比如說你博士都畢業了,然后又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然后就是平庸、就是無聊、就是中年危機。你選擇這條道路、這種思維方式的時候,你已經把很多的可能性悄悄屏蔽了,不知不覺給自己做了一個你不知道的手術。
在這一點上有點像吸毒和服用興奮劑。吸毒和服用興奮劑都是用一種外在的東西來給你制造驅動力,但一旦這個東西不存在的時候,自己產生快樂的能力就被廢除了。如果我們總是用階段性的目標,也就是用target作為我們努力和行動的目標,那么就會出現一個結果,叫不可持續。
假如你在階段性目標都實現以后,你得到的最大感受就是“不過如此”,與此同時又沒有別的動力讓你去想干什么,你會陷入到一種揮之不去的迷惘和厭倦狀態,這是很多成功者的中年危機狀態。
第二,上述還是比較幸運的,大部分人沒那么幸運,總是在某一個階段目標、在通某一個關的時候,一下子命都全丟了,死在某一個關口上。
這個社會其實分成了三類人:1.連初期的階段性目標都達不成的,心態就可以用一個詞來描述,習慣性憤怒。我們發現這就很滑稽了,要不就是習慣性憤怒,要不就是習慣性焦慮,要不就是習慣性迷惘,這就是你選擇這條路徑的三個結果。(摘自《伯凡日知錄》)
2.如果幸運一點,你通過了初期的目標,已經達到了中期的目標、開始向后期的目標進發,就進入了所謂的中產階級。這個時候你的狀態其實:一方面,意識到自己的狀態很脆弱,弄不好隨時有可能掉到習慣性憤怒的狀態里;另一方面,你又沒辦法繼續往前走,所以就會陷入到一種所謂中產階級的習慣性焦慮當中。
3.就是不知道干什么,“成功者的中年危機”。
我自己有幸就讀于全廣東最好的高中,這里面的人都很聰明,但要考上來是要滿足一個條件的——高度適應這個體制,也就是說,我們有意無意地達成了之前的一個個目標。而這樣做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副作用,就是我們沒有機會甚至沒有意識去構想自己的未來。當我問身邊的同學為什么要這么拼命時,我得到過的回答基本都是以下的樣子:
“我不知道……”
“為了證明我自己!”
“為了碾壓別人。”
“不然你就上不了好的大學啊?!?/blockquote>為什么要證明自己呢?你已經碾壓別人了呀?去好的大學具體要做什么呢?
這些回答是經不起追問的。
這些回答的背后,是一群沒有內在驅動力的優等生。
說了這么多,我只在說一件事,我從一開始的在意你們的學業轉到擔憂你們的學習了,關乎一生的學習。我不希望你們今后的旅途充斥著外在的刺激,而非源自心底的歡喜。
這使我不得不反思我的所作所為:我在干什么?
我在提供一把刀,一把已經磨好的、劈向“學習”的刀,它能幫你節約大量時間輕松健康地拿到一個好分數,然后呢?如若這僅僅是幫你快速地達成目標,如若你在完成任務后無所事事竟終又沉迷娛樂停止成長,那便絕不是我要的結果,也是對你今后的人生極不負責的行為,這樣做跟外面的補習班沒有什么區別。
那我到底要給你們什么呢?想了很久以后,我決定將后面的文章拆分成三篇來寫。緊接著的第一篇我嘗試從我的經歷、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幫助你們找到學習的內生動力,說白了就是為什么要學習;第二篇則回答一個你們必定會生出的一個問題:“既然外面的世界已經這么精彩有這么多東西學了,那為什么還要去學高考考的那些枯燥無用的知識?”;最后,我將仍是把那把利刃奉上,因為在享受繁復學業的同時,你們需要足夠的時間去多次體驗和叩問內心的自己。
希望這一系列文章讀完后,你能對未來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剩下的模糊,需要你獨特的人生經歷來擦拭清楚。
愿你終將認識自己,成為一個有內在驅動力的終身學習者!
圖片來自得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