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煩啊,這個菜怎么那么難吃,還那么貴”
“我男朋友一點都不關心我,大姨媽來了就知道叫我喝熱水”
“哎,大學這個課根本就沒有上的必要好嗎”
.....
每天都好像有各種抱怨充斥在耳邊,讓人心里煩悶不已。
愛抱怨的兩種情況:
本人比較消極、負面。看待問題習慣用悲觀的視角,承受生活壓力的心理能力較弱,抱怨是他們的習慣性動作。如果是自己的話,要意識到習慣性抱怨是無益的行為,影響自己的心情不說,還影響別人的狀態,要么有改變現狀的決心和行動,要么就閉口不談,如果是身邊人的話,最好還是遠離。
內心自卑或者缺乏愛,想通過抱怨尋求一種存在感,渴求別人的肯定和附和。我以前是這樣的情況,有時候找不到跟人說話的主題,經常沒事跟同學來句“好迷茫啊,不知道該怎么辦”對方才不想聽呢,雖然我本意只是想讓對方鼓勵下我,沒有人有義務聽你的牢騷抱怨,過好自己的生活最重要。
抱怨不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而是人際交往的槍林彈雨,把你們的關系擊得滿是槍眼。
遠離那些總是跟你抱怨,傳遞負能量的人,這樣的人太可怕。
我也有情緒很不好的時候,但很少表現出來,一般都是自己默默消化,或是通過跑步、或是通過寫作,再不行,一個人發呆沉默。我知道一個人傳遞負能量對周圍的人來說是多么反感和厭惡,很多時候,抱怨有什么用呢?說出來別人不一定會感同身受表示理解,剛開始會出于客套安慰你,到了后面只會對不停抱怨的人表示厭惡。
為什么我把自己的昵稱都改成“太陽”,日?想多了!就是希望自己像太陽一樣傳遞正能量、陽光、熱情。
我有個習慣,凡是加我微信的人,第一個動作就是刷他的朋友圈。朋友圈是一個人的自我介紹,你刷最近一個月的動態,就能感受到對方是個什么樣的人,基本的興趣愛好、基本的價值觀念。
是喜歡分享笑話段子還是個人動態?
是喜歡發自拍還是平常的活動記錄?
是喜歡寫文字還是喜歡買買買?
是熱愛生活還是消極抱怨?
......
我都能在朋友圈有個基本的判斷。
有個閨蜜談了個男朋友,叫我幫她看看。“可以啊,把他微信給我 ”我說,然后加上后第一件事就是看她男朋友的朋友圈。
“臥槽,老子大學畢業還做這個工作!”
“誰在老家,出來一起喝酒”
各種臟話和抱怨充斥在朋友圈,看得我真是頭疼不已。閨蜜說“他對我很好的,很心疼人的 ” 滿臉笑意對我說道。
“你還是再看下吧,朋友圈全是消極負面的東西,以后真一塊相處夠你喝一壺的”果不其然,她對我說,正式確認關系后,之前的文質彬彬、正人君子形象就沒有了,經常破口大罵,抱怨工作、抱怨同事、抱怨生活。
悲傷的人是妖風,總有一天刮得你腦袋疼。他人前可以表現出文明禮貌,人后呢?朋友圈發的東西都是他的習慣,要么不發,發了就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的潛意識。
我很少在朋友圈發消極的信息,掉錢了默默悲傷一下,迷茫痛苦自己解決,抱怨得越多負能量就越多,自己心情不好,那就通過運動等方式排除,絕不傳遞給周圍的朋友。我真的是太害怕負能量了,我爸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只要我在家,三天有兩天要跟我吵架,不鬧得上房揭瓦,摔得鍋碗瓢盆稀里嘩啦是不會甘心。
“你是我養的,說你一句都不行了?長大了翅膀硬了是不是!”
“我是你養的?你管過我?要不是爺爺奶奶估計我早就餓死吧!你掙的錢哪里去了啊,還管我!”
吵得我元氣大傷,而這種后遺癥在我接下來生活的好長一段時間都會不爽。
我覺得我也是傻,何必給自己找不快。該干嘛干嘛去,生活總是要過,開心還是痛苦、陽光還是悲傷,都要過。生活本就不易了,還要天天唉聲嘆氣那要怎么活下去。
實在是要抱怨的話,那就找你真正的好朋友,因為她們會包容你,也會真正的對你好。我的幾個好姐妹一提到我就是“這個死鬼,總是不給我們打電話,有什么事情也不會說”雖然我知道她們就像港口包容在外漂泊的船只一樣包容我,但我找她們的次數還是少之又少。
一方面是因為從小到大都是一個人長大,習慣一個人思考問題,處理事情,不管開心還是難過都習慣了自己藏著掖著;另外一方面是并非不想她們,只是,不想說太多。正是因為愛她們,所以更不想把她們當作我發牢騷的陣地。
怎么解決愛抱怨的臭毛病?
要抱怨的時候就在心里數十下,看看能不能忍著。要知道很多時候抱怨也是無濟于事,不如藏在心里好了。
實在忍不住了就去跑步、寫作吧,找一個自己的興趣愛好抒發心中的不滿。
成熟的一個表現大概就是對自己無力改變的事情已經不再抱怨,而是低頭默默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