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3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家訓、家書、家規。
家訓:
勤讀書,讀好書~
真正的好書,都是歷經大浪淘沙方能留下的那一點精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且無論是什么表現形式,它們都在宣揚著人類最純粹的善,擯棄人類最卑鄙的惡。
辨別能力很重要,雖然自己吧,向前兩三步,又后退一步,但至少是進步了,如果看到一本沒什么含金量的書還使勁逼自己看完那真的是浪費時間,要好好地選書,用心地讀書,并把書中內容融入身心,才是真正地讀到了書。
要孝悌~
王陽明說:“天地間的孝道,無非是莫讓父母擔心。明白此理,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順父母了。”
是這樣吧,可能很多事情,你的本意是想孝順父母,但是很少會去思考這個行為會導致的后果,或許你已知了這個結果,但是現狀你的第一反應讓你可能會做出看似“孝”,實際卻“不孝”的事情來。
想要真孝順,做到五個字就可以了。這五個字是:讓父母心安。
學謙恭~
人如果有不謙之心,無論做什么,都會徒勞無功。
謙的反面自然是傲,居功自傲的人我們唯恐避之不及,自傲的人坐井觀天還在沾沾自喜,我們疏而遠之即可,真正的高手是不鳴則已 ,一鳴驚人。
謙恭就好比一張白紙,空空如也,你想要寫上什么文字,涂上什么色彩,完全取決于你自己,如果早被一些不良的色彩給遮蓋住了,那怎么擦掉都會留下痕跡,有些事情,做錯了,只能學會接受不想承認的事實,把它當做是一種美好的遺憾,學會不斷清零,滿則溢,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嗯,謙卑自處,學會刷新價值取向,重新開始,持著自己是一張白紙的態度去學習,暫時把現有的知識儲備放一邊,等待下次啟用,才會學到更多,方能厚積薄發。器虛則受,實則不受,物之恒也。
循禮義~
孟子曰: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規,指正圓之器;矩,指正方之器;無矩不成方,無規不成圓;校正方圓,是謂規矩。
首先是我們內心認可外在的禮法,然后才是去遵循它。懂得禮儀,即體現了修養之道。
毋任情~
做人就該節制自己的情緒,無論遇到什么事,以喜怒哀樂應對時,都應適中。
女生相對來說會比較地感性,一直以來,自己還是學不會游刃有余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何必呢,任由自己的情感泛濫,當真正需要約束的時候,卻發現自己駕馭不了,然而卻淪陷成為自己情緒的奴隸……希望通過“心學”,能約束自己的情緒,從而獲得情感所產生的質變。
王陽明患有肺病,在疾病面前,身心俱疲,可想而知,他用心學那強大的意志力戰勝了生理上的疾病。
生病時人的內心會變得非常脆弱,甚至會覺得任何文字都救贖不了自己的內心。平時的激昂斗志都會被一點點地磨滅,生病時能‘知’那種折磨的疼痛,才想著以后必須用“行”動來預防(多運動不熬夜),這樣就說明不知行合一。因為把這兩者分開了,認為是先知然后行,平時自己早該提高自律性,別總是事情發生了才后悔莫及。
如果真明白知行是合一的,只說知,行已自在其中了;只說行,知也自在其中了。
毋說謊~
良知之誠愛惻怛處便是仁,無誠愛惻怛之心,亦無良知可致矣。
有過錯就勇于懺悔吧,跟著良知的指引去真誠惻怛,不用有任何的隱瞞。雖然會被平時的積習所感染,改過的勇氣會欠佳,但是只要自己“正”了誠意就好。
王陽明的偉大和其心學的精髓:人不怕犯錯,犯了錯立即改正,對自己最好的那個“既往不戀”是不要執著于自己的過錯,沒事的。
我們每個人并沒有那么完美,但是因為有“愛”,我們能做的,臣服于良知,只有理解,信任,包容,才會走得更久。
家書:
科舉無妨圣學:《寄諸用明》
明朝的科舉制度也是明朝的一大特色。只有考上科舉,有平臺,才能把自己的學說發揚光大,擴大影響力,才會實現心中更高的理想,但是,王明明不會把科舉當成是人生的終極目標,科舉只是一個階段理想,最終的理想是做圣賢,傳播心學,讓更多的人受益,但在這個過程中,對他自己來說,他在實現了社會價值的過程中,自我價值也得到了實現,造福后人。每一個被心學影響后能成為更好的自己,那就值得了。
王陽明對科舉和圣學的態度是統一的,科舉并不妨礙圣學,且認為圣學中包含著科舉的,兩者都可以提高影響力。但心學更注重身心修養,是可以觸類旁通。
科舉把握得好,那是最好不過,但是一不小心物極必反,利欲熏心,可能會被功名利祿影響到,陷入功利的漩渦中,
當然如果將二者結合起來,不亦樂乎。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有這樣一段:對大多數人來說,生活的變化是緩慢的,也許人生僅僅有那么一兩個輝煌瞬間,甚至一生都可能在平淡無奇中度過。不過,細想過來,每個人的生活同樣也是一個世界。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要為他那個世界的存在而戰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這平凡的世界里,也沒有一天是平靜的。
是啊,王陽明是圣人,他是不平凡的,但是他也為了這個不平凡的瞬間去做了很多看似平凡卻又不平凡的事情,我們普通人也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憑著自己的良知創造屬于自己的不平凡。
人就應該和天道一樣,應該韜光養晦,厚積薄發。如此,后勁十足,才能天長地久。
大器晚成的人是經得起孤獨的等待和煎熬的考驗,那在這個過程中更要不斷地修行內心,學習知識,你有滿腔熱血,可以,但是也得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下去,唐僧師徒取經還需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呢,人要取得真經,逆境你不接受也得接受,坎坷必不可少,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即使舉步維艱,也要咬牙切齒走過去,盡人事聽天命。
每個人說起《西游記》,會想到孫悟空,想到很多人也不會想到他,“許鏡清”,他是1986年版的西游記的全部音樂作曲,上百段音樂的創作,寫了30年的音樂,70歲那年才剛開始人生中的第一場演唱會,為了創作音樂,日夜顛倒,改變自己的作息時間,成功的背后都是一件件不平凡的小事累積而成。
一輩子很長,可以做很多事。
一輩子很短,可能有那么一件事也完成不了。
走正確的道路,把道路走正確:《示弟立志說》
王陽明所謂的立志,就是要你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而這個方向在王陽明看來,就是走正確的道路,然后把道路走好,走到底。
我們如何才能走一條正確的道路?
“立志”是第一大綱目,只要立下為圣之志,才能有毅力向前走,俗話說的,“有個奔頭”。然后就是學習。每個人會根據自己的經驗,或許不同的年齡階段,想要的方向不同,會在一段的階段才想要去選擇自己的方向,甚至于,被逼迫地去選擇了其實很正確的方向。
我知道,我的志向還不夠堅定,涉世未深,什么都不懂,一直不斷試錯,也無法確定那是不是真的,有錯就改才是最寶貴,切勿南轅北轍就好。
最近看書的過程中,會不自覺把近段時間發生的事,不免會把自己的情緒代入進去,失望的時候,不愿打開心扉,冥頑不靈,甚至會覺得任何文字都救贖不了自己,有時都想給自己一個冷嘲熱諷的眼神自行體會,有點精神分裂了。
這就是很明顯地沒有做到心外無物了,參雜著太多的七情六欲,知道自己被情感給控制住了。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正因為有情感,而能有節制地發出,才是真正的致良知,真正的學習是在世俗中修行。
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階段的致良知也不同。
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階段的對待方式也是不同。
即使同一個知識,在不同階段的理解能力也不同。
即使同一本書,在不同階段的想法也是不同。
即使同一件事,在不同階段的心情也是不同。
即使同一時間,往事已如煙。
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根據自身情況和能力去盡力致良知。
家規:
王陽明提出教人的根本主義: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它們被稱為人生八德,是中國古代德育的全部內容。
嗯,言傳身教,自己要先做好自己,以后如果有了自己的孩子,我知道教育孩子也是一門學問,需要父母的不斷地學習和教育,教育還需要有耐心,父母養育之恩,無以回報。
《朗讀者》有一期的一個主題是:眼淚
陸川朗讀了《藏羚羊的跪拜》的一個片段:
有一天,一個老獵人想要開槍獵捕一只肥肥壯壯的藏羚羊,藏羚羊跪下來用乞求的眼神望著他,兩淚縱橫;可是這個久經獵場的獵人自然是不會被這藏羚羊的悲憫之情給打動,槍聲一響,藏羚羊便栽倒在地。
次日,老獵人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對藏羚羊開膛破肚…..原來在藏羚羊的子宮里,靜靜地臥著一只小藏羚羊,這時老獵人才明白為什么那只藏羚羊的身體肥肥壯壯,也明白它為什么要彎下笨重的身子來下跪,它是在求獵人留下自己的孩子的一條命!
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動物在內,都是神圣的。
老獵人的開膛破腹半途而止。當天,他沒有出獵,在山坡上挖了個坑,將那只藏羚羊連同它那沒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時埋掉的還有他的杈子槍……從此,這個老獵人在藏北草原上消失了,沒人知道他的下落。
這個結局既悲觀又可觀,最終老獵人的良知也被光明了。
這世間是有愛的,良知在自己心中,如果老獵人的良知能早點被光明,那就能避免許多生靈涂炭了。用純凈之心去創造,去感悟,便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禮物。
王門四規:立志,勤學,改過,責善。
嗯,做到了你就賺到了。沒有為什么。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把度陰山寫王陽明的整個《知行合一》系列給讀完了,從一開始對心學的一無所知,到現在,有了一點基礎了,也是給接下來讀《傳習錄》做了個奠定,可能有些想法會覺得是贅述了,但是沒關系,至少自己進步了,哈哈,好事多磨,再不學就老了,趁現在年輕,還有時間,為時不晚,精力充沛,等成家立業后,又要為生計奔忙,要承擔的責任更多,所以,現在就專心致志地讀書吧,不要被太多事給束縛了。
但是人潮人海,別錯過那一個等待。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面有一段話,當你真心想要做成一件事的時候,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你。
嗯,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