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敢于丟棄和刪除,才能解放自己
7月我們“云閱百川書享會”的讀書分享線下活動,我問在座的書友,自己加入了很多群,同時又屏蔽掉很多群的朋友,請舉手。刷刷地,基本全部人舉手了。我問都已經屏蔽了,為什么不退出?有人回答我,有兩種說法居多,一是礙于面子,二是萬一有重要信息,不想錯過。“面子”和“焦慮”讓我們無法果斷按下“退出”鍵。上兩周,我在書享會微信群編輯了群公告,@全部成員,真誠建議大家,如果此群成了你屏蔽掉的群,并且你感覺給你帶來不是價值,而是負擔,誠意邀請你退出。我主張把有限的時間給你認為有價值的人和事情,因為時間有限。
我自己的體驗,去年6月份的時候,我感覺不管有形的物品還是無形的信息,都堵得讓我發慌,內心里特別想改變,換一種輕松的方式生活。
在培訓行業工作,一個班開課就一個微信群,還有工作交流群,因為項目,又建一個群,大大小小的微信群,我沒有精準的統計過,估計我的上百個。幾分鐘沒看微信,信息上百條。我家賴生有時候生氣的問我,你可以放下手機嗎?我表面是理直氣壯的說,你很清楚我的工作大部分都在手機上完成。其實這個回答,我都知道是自欺欺人的話。就連我自己都發現,我的精力,時間,都悄悄在溜走,被瑣碎的事情,碎片化的知識帶走,有時候我甚至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的,時間一天天過,一無所獲的無力感就迎面襲來。于是乎,我大刀闊斧的退群,基本是有人發言的群,活躍出來的,我就點擊“刪除并退出”按鍵。現在,我的微信很安靜,一天不看微信的信息量,都沒有趕上以前幾分鐘沒看微信的。刪除了微信群,我進一步刪除訂閱的公眾號,圍繞自己感興趣和喜歡來精簡再精簡,標題黨類的公眾號優先刪除。某天花了一個上午的時間,用“清理微信存儲空間”這個功能,清理微信記錄,釋放手機內存,也釋放了我內心的壓力。現在換了手機,蘋果系統清理微信內存就更方便了,幾乎是日清。
每個休息天,我都呆在家里收拾房子,覺得自己挺勤快的。但是我發現,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收拾好的,沒過幾天,又恢復一團亂糟糟的樣子。原因,就如《斷舍離》書上說的,“所謂的收拾,物品只是換了一種狀態存放在房子里,從沙發到抽屜,從零碎到用塑料袋裝好房柜子的整理而已。”我發現可有可無甚至沒用的東西,太多了。找了一個晚上,下決心收拾,實行狠狠的“斷”,把“破爛兒”清理出房子,我家賴生比我會整理,我請他出手幫忙,兩個小時,整理出三大箱。房子減負,人的心里愉悅。
現在社會,物質和信息都泛濫,過多的物品和信息,只會令自己心煩不已,內在的感應力都遲鈍了。不管是有形的物品還是無形的信息,如果不值得自己花時間,金錢,勞力去收拾的,就果斷的“刪”,“扔”吧,書里說,“扔掉家里的一件垃圾,這個簡單的動作就能磨礪你內在的智慧。”
敢于丟棄和刪除,才能解放自己,方遇見果斷和自信的自己。
二、3種扔不掉東西的人,有種人叫做“擔憂未來型”
學習了九型人格的三大副型知識,我是個典型的自保型人,自保型人的關鍵詞是“儲備”,生活用品的儲備,人脈關系的儲備,知識的儲備,反正就是各種儲備。這種人的潛意識的想法是,多準備點,總有一天會有用。譬如,去超市就會儲備很多生活用品,就會買很多優惠的紙巾,牙膏,洗發水,家里永遠不缺這些。因為很多人,包括我在內,在面對商品打折這件事上,是完全沒有抵抗力的,如果不買,總覺得這么便宜了,現在要是不買,說不定就碰不上這么好的機會了,感覺就虧了。真相就是,價格優惠,買一送一之類的促銷手法,商家一直在用,從未停歇。
有個晚上,石頭朋友特意約我聊天。他很愛學習,除了周末休息時間學習MBA,還利用晚上時間聽大神分享。我問他,你的職業生涯目標是什么,你學習的知識圍繞什么目標學習。他說,我現在不想那么多目標,也不想讓學習和人際交往那么功利,多學點知識和結交朋友,總是好的,現在沒有用,總有一天會用上的。雖然他沒接受我的建議,但是我還是說了,你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有目標性的去做一些事情,會讓你的時間和精力更大價值化,也更專注。
擔憂未來的人,腦子里總是沒來由的焦慮和擔憂,“總有一天危機會來臨”,“總有一天會用上”“將來的某一天”,但這“一天”卻從來沒有真真正正的出現過。
生命在當下,在每個流動的當下,我很佩服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鎮靜自若的面對的人,那是相信自己每個當下都有能力面對不同的人和事。
三,物品是自身的投影,每天在用的物品作用于潛意識
很久前看過一個故事,故事說,一位太太,買了一套昂貴的瓷器,擔心打碎了可惜,一直舍不得用,直到離開人世,也沒有使用過這套瓷器,這也是一種可惜。兩種“可惜”相比,后者的“可惜”令人更可惜。《斷舍離》書中我們不舍得用貴的東西,潛意識居然是“我不配使用”的自我貶低的意識。我讀到這里我停下來覺察,我原來我這種自我貶低的意識,好濃烈。我在書中的這句話下面做了畫線標注“為了成為自己想成為的自己,先從日常試用的容器開始,進行意識上的革命吧”。從現在開始,進行意識的革命……
從“擁有”的觀念釋放出來,擁有太多冗余的物品,自己成了物品的奴隸。《斷舍離》告訴我們,物品和我,我才是主語,我使用的物品才有價值。不是“擁有”就有價值,放下“擁有”的執念,從多到少,少到精致。雜貨鋪的商品是見縫插針的緊密擺放,奢侈品點,零散的擺放少量的商品,特別精貴和精致。逐漸的,把生活從雜貨鋪狀態活成奢侈品店的狀態。
一個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夠反映出自我形象。了解自己,放下過去的自己,允許自己使用高級的東西。,提升自己的形象,讓自己值錢并值得擁有更美好,更精致,更快樂的人生。
希望看完文章,你默默開始行動整理手機的信息和收拾房間,其實就是整理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