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曼哈頓,人山人海,什么種族都能見到。1982年我來到這里,天哪!三十五年前,那時的總統是里根,他們的地鐵很老舊。一百多年前他們就有地鐵,除非你有的是錢叫出租,在紐約你先得學會坐地鐵。上東城86街到了,往第五大道走,大家看見嗎?那就是大都會美術館。我沒有上過高中,大學,大都會美術館就是我的大學。三十五年過去了,我不記得來過多少次,現在我還沒從這兒畢業。好!《局部》第二季開始了,我是陳丹青。”
伴隨著陳丹青儒雅而克制的念白,在維瓦爾第四季冬的第二樂章的片頭曲下,《局部》第二季開始了。
這款在豆瓣評分高達9.4分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和它的第一季一樣,依然毫無懸念的不溫不火。雖然總共超過6000萬的播放量不算少,但是和其他綜藝動輒一集就超億的播放量相比,實在只能算小眾。
節目全篇透過旅美畫家陳丹青的個人視角,以串講人的身份歷數了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的數十件收藏珍品。從柯羅巴比松,講到卡拉瓦喬;也會聊印象派的馬奈塞尚一直到近代的馬蒂斯畢加索。欣賞名畫的精彩細節之余,還會輔于個人獨特的生活經歷與感悟。文案與念白,內斂而精準,克制又不失洞見。短短二十來分鐘的節目,總是讓人覺得意猶未盡。
“一個老頭子在那兒說藝術品,這種類型的節目國外很早就有。和他們不同的是,可能我是一個畫家。這是我的節目好于他們的原因,也是不如他們的原因吧?!?/p>
陳丹青最近接受的一個采訪中如是說到。
說起陳丹青老師,由于自身學過幾年美術的關系??梢哉f初識的老師并不是這樣的一個文化公知的形象,而是他的作品——《西藏組畫》作為一組具有開拓性意義的油畫,在當時打破了人們頭腦中已成定勢的所謂“蘇聯派系”的風格。其繪畫表達真實的生活,而摒棄了烏托邦式的主體思想。這也直接導致了之后中國美術教育的改變——產生一大批簇擁法國印象派和追求人文主義表達的畫家,其中我的幾位老師也是如此。
回到節目本身,就先得回到陳丹青這個人。
有一次事件被認為很是能展現陳老師的個性與為人。
2000年,陳丹青重返故土,回到大陸,且被聘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教授與博士生導師,但是在短短4年之后,卻因為教育體制問題,憤然辭職,那年他51歲。
“我們不能單憑英語分數就把一個孩子粗暴的拒絕在門外!”連續三年因為英語成績不合格而無法招入一個學生的陳丹青,以一封激烈言辭的辭職信,使自己再次站在了風口浪尖。
一個地地道道的叛逆者,并且與體制格格不入。這是當時在學習繪畫的同學們心中對他共同印象。說實話,當時老師們對他風評不佳者更是有甚。
這幾年陸陸續續的看過陳老師的一些訪談和節目,才逐漸發覺,說他“張狂”,其實是對他最大的誤解或污蔑。這大抵是因為他的確有一些脾氣與痞氣。
“我沒有上過高中,大學,大都會美術館就是我的大學…”一如他在《局部》中做為開場白的那句話,大多數的時候陳丹青都是自學美術,只是在中央美院接受了不超過兩年的訓練,所以他總說自己的節目是提供消遣而不是說教。
私以為,他口中的“不說教”才是這個節目最大的魅力。這樣的節目有種能讓人“靜下心”的效用。世事大多如此,“不說教”才能“靜下心”。
節目透過陳丹青獨特的個人視角,再次觀察一幅幅世界名畫,通過層層堆疊的油料間,忽明忽暗的光陰中,窺尋創作者的一份心境或執念。這樣的節目本身就是一次藝術熏陶,這比死記硬背美術史本身更重要不是?
而陳丹青更多的時候就像一個孩子,在《局部》中介紹自己心愛的玩具。隔著屏幕,卻能感同身受他的如癡如醉。但是一份克制和警覺又總能避免自己進入教條與偏見的誤區。精準的把握自我與受眾的關系,剛剛好的溫度,卻讓人覺得有滋有味而意猶未盡,也是這個節目受人喜愛又同時小眾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