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什么?
藝術是感情的表露,
藝術使用的是一種人人都能理解的語言。
——《月亮與六便士》
文丨舊故麻袋
∨
如果說話是門藝術,那么用藝術的方式說話呢?會是什么?
我嘗試在各類藝術節目上找尋答案,看到《局部》純屬偶然,源于一個陰差陽錯的點擊,而對于節目的主講人陳丹青,我并沒有過多的記憶,唯一的印象是停留在“理想國”墨刻書脊上的名字,與木心、白先勇、梁文道、竇文濤等人同列,所以最淺薄的印象,只是一位頗有影響力的文人,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是一位畫家,甚至還曾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教授和博導。
或許人生軌跡離藝術太遠,《局部》對我這類藝術熏陶零基礎的人來說有些過于生硬,聽不懂,有時候也是一種折磨,所以看完第一期就打算放棄了,當然放棄并不是因為陳丹青說得不好,他說得非常好,甚至可以說這樣娓娓道來的講述方式,比紀錄片更具象,更生動,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對藝術作品的理解不夠,看完不明覺厲,但沒有吸收。
后來隔三差五也看了幾期,喜歡他講述“千里江山圖”的那種敘述方式,沒有講述畫作如何的高深,對中國影響如何深遠,而是講述北宋王希孟的年輕與朝氣,用作畫之人來敘述畫作,視角獨特,還不會限于教條。
直到堅持看完幾期之后,我才漸漸頓悟,這檔節目的意義,不在于為你講述藝術畫作的博大精深,而是借陳丹青這雙畫家之眼,帶領觀眾觀看藝術杰作中為人忽略的局部,講述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生命不同尋常的故事。跟隨陳丹青的眼睛,洞見幽微遼闊的萬華世界,欣賞名畫細節精彩。
淺薄和無知就在頓悟的當下煙消云散,我開始愛上這種節目方式,一位講述人,幾副畫,一位畫家,一段歷史,一些細枝末節的追究,就靜靜地聽,靜靜地看,也聽不膩,看不膩。
《局部》有一種格調,這種格調恰巧是在其他節目中找不到的,它來自陳丹青身上獨特的氣質,有文人的文雅,也有時而戲謔的雅痞,不端著,講述時像是聽朋友嘮嗑,你只需要端上一杯茶與他對坐。
他曾說:拍《局部》本就是給不畫畫的人看的,讓人們有點談資可以裝B。在他看來,裝B就是裝文雅,沒什么不好。從這點上解讀,《局部》不僅是一種消遣,也是一種熏陶。
而他本人,給我們展示了中年男人最舒服的樣子,嚴謹的話語、克制的身材、滿溢的思想,就算是靜靜地坐在椅子上,也仿佛一個深沉的思想者。他沒有老年人那種老氣橫秋和好為人師,在他看來藝術不該是高深的,那些被拿來衡量市場價值和美術技巧的條條框框,不是我們應該關心的,我們更需要在這些藝術作品中感受美的力量。
時隔三年,陳丹青帶著《局部》第二季回歸公眾視線,這一次,他身著白色襯衣行走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用畫面和語言來講述這些藝術品的歷史,帶我們走進不一樣的藝術世界。
《局部》有屬于它的優勢,它像是一把打開藝術之門的鑰匙,讓你在遇見藝術的同時,理解藝術。這場藝術之旅更像是一場人生之旅,聽完這出“大師課”,讓眼界變得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