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媽蜜吖,經作者授權后轉載,文字內容有所改動。
1
上學期,我常常聽到tony 說,我是班上寫字最差的人了,誰都比我寫得好。我沒放心上,只說那你要努力練習哦。
一天路上,遇到他的同學,說起寫字,她不假思索,tony是我們班寫字最差的孩子了。然后,哈哈大笑。
我看了兒子一眼,他默不作聲。
參加家長會,有個小姑娘跑過來:“tony媽媽,tony寫的字真的跟鬼一樣吶!”不等我反應過來,她就跟一陣風一樣的跑走了。
甚至有段時間,我自己都會下意識的覺得他的字簡直不忍入目,在跟人聊起他的功課的時候,第一時間冒出“寫字最差”這樣的想法。
一直到有一天,一個關系很好的同班同學的媽媽轉告我:“今天我家姑娘說:‘我其實覺得tony的字寫得進步很大了,可是所有人都說他是寫得最差的,連他自己都這么說’。”
我這才意識到,“寫字差”成了一個標簽,不但被別人,也被他自己在無意間貼在了身上。
2
情急之下,我各種查“給孩子貼標簽”的文章。
滿屏都是“給孩子貼標簽的危害”、“請不要給孩子貼標簽”、“貼標簽是如何毀掉了一個孩子”等等等等。驚出我一身冷汗。
總結一下,主要觀點如下:
1、貼標簽的心理暗示,影響孩子的性格和行為。
2、標簽的以偏概全,對孩子的判斷不夠準確。
3、有些標簽是父母強加給孩子的期望。
內向的孩子會因為內向膽小的標簽而更膽怯,而丟三落四的孩子會因為時常被批評而更毛躁。
文章教導我們,要如何避免給孩子貼標簽,如何謹慎的評價孩子的行為,如何避開使用不那么積極的詞語跟孩子對話。不然,將毀了孩子的一生。
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又總覺得哪里不對。
到底“標簽”能多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我心血來潮,拿自己做了一個案例。找了30個我身邊的人,讓他們分別給我貼上5個標簽。
這30個人,包括最親近的父母、姐妹、老公、兒子,小學同學、大學同學、同事朋友甚至是我的領導和客戶。
答案五花八門。
但篩選下來,有幾個意外的結果。
幼時被貼上的“外向”“開朗”的標簽沒有持續(xù)影響我的性格,反而從大學開始出現了比較多的“宅”、“害羞”、“內向”這樣的標簽。
而學生時代的“懶散”、“厭學”到了進入職業(yè)階段轉換成“勤奮”、“專注”。
關系相當親近人的,毫不猶豫的用“脾氣急躁”、、“愛生氣”、“沒耐心”、“固執(zhí)”來評價,而大多數人都是“友善”“易親近”“和氣”。
我發(fā)現,人的智能其實遠超設想。
潛在骨子里的內向或者外向的基因不會因為被貼上標簽而改變,而那些行為模式的標簽會隨著成長而改變。
人之所以在某個階段會被“標簽”影響,只是因為還沒找到改變的方法。
標簽的作用不容小覷,它會對一個人“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產生強烈的影響作用,但如果說它會成就或者毀滅孩子的一生,實在有點夸大。
3
回到兒子身上。
我還沒有想好如何跟他聊,他就先問了。
“媽媽你知道,剛開學,老師都不熟悉我們,她怎么能最快速的管這么多孩子嗎?”
“每天都跟你們呆在一起?跟每一個孩子談心?學習專門的管理孩子的書?”
“不對!最快速的辦法叫做'貼標簽'。”
“嗯???”
“老師會先分大類,給孩子們貼上標簽,等慢慢熟悉了,再分小類。等到特別親近了,就會有每個人特定的標簽。
貼標簽其實是一個特別好用的方法。爸爸說他的工作里就會經常用到,你的朋友圈也會用?!?/p>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種理論,驚為天人。
他說的頭頭是道,我聽得目瞪口呆。
“可是,媽媽你知道嗎,一不小心就被人貼了標簽,可是碰到不好的標簽想要摘掉就特別難。
比如我現在就是“寫字最差”這個標簽,大家都這么說,我只有把字寫得特別好,而且不是一次寫得好,是每次都寫好,還得等很久才有可能摘掉這個標簽。”
聽到這話我覺得好心酸啊。
他卻說,“所以媽媽你不要著急,要耐心一點。”
正準備說,好。
他補了一句:“我估計在小學畢業(yè)之前應該差不多了?!?/p>
好吧,至少他很坦然的面對“被貼標簽”這件事。
他清楚的知道,標簽并不意味著什么,如果不喜歡的標簽,可以通過努力摘掉它。
這就夠了。
最后,我想說一下,當孩子被貼上不良標簽的時候,我們應該多和孩子溝通。如果孩子無法坦然面對,家長要做的就是告訴他們,你是好孩子,也許在某個方面暫時做得不好,但我們可以通過行動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