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次被《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吸引,是源于它的書名《被討厭的勇氣》,心里想著應該很少有人會喜歡被人討厭吧,又何來的勇氣一說呢。于是抱著這樣的想法去讀完了整本書,然后就有了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
? ? 不得不說,這本書打碎了我很多固有的觀念,讓我不得不開始反省自己過往近30年的為人處世以及人生信條,同時它又為我輸出了很多新穎,有趣的思路,讓我仿佛醍醐灌頂般闖入了一個全新的思維樂園。
? ? 這本書的作者是來自日本的岸見一郎,書中引用的觀點大多來自于"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思想。阿德勒原名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奧地利的一位心理學家,他曾是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思想的追隨者,但后來2人因為觀點對立而分道揚鑣,阿德勒便自立學派創建了阿德勒心理學。
? ? 簡單概括就是:阿德勒打破了弗洛伊德的【原因論】,認為"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么,都對今后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自己。"也就是所謂的【目的論】。
? ? 書中通篇以一位青年和學者(岸見一郎)五個夜晚的促膝長談為切入點,在一問一答中,在對立博弈下,不斷拋出各自對于人生、幸福等問題的觀點和看法。探討了諸如"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人生三大課題","幸福的本質"等哲學性問題。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課題分離】這個概念。
? ? 書中岸見一郎以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學習"課題為例,提出"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而辨別這一課題究竟是誰的課題的方法,可以以"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這一標準來判定。仔細想想,確實如此,很多父母、家人、朋友、甚至同事...都會打著"為你著想","為你好"的理由來干涉你的課題,但其實歸根結底,這份"為你好"的背后其實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或支配欲…,實質上的“為你好"其實是“為我好”。所以無論是在【交友課題】上,還是在【工作課題】上,亦或是在【愛的課題】上,明確課題本身的主體,并做好課題的分離,保持與人相處的距離和尺度,才能真正的提升人際關系和人生幸福感。
? ? 其實我有想過,課題分離的另一面,會不會讓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缺乏親密感和信任感,但岸見一郎很快又給出了一個新的觀點:"課題分離"只是人際關系的出發點,而終點則是"共同體感覺"。所謂的“共同體感覺”,包括三個內容,分別是【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在課題分離的基礎上,接納自己的優秀/不足,在待人接物上,不懼背叛,對他人給予無條件的信賴,視他人為自己的伙伴。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找尋自己對于他人的貢獻或價值,這份貢獻或價值并不一定是行為上的,有時候,你的存在本身,對某些人來說就已經是最大的價值了。
? ? 最后為想說,"被討厭的勇氣",也是獲得幸福的勇氣。一旦擁有了這種勇氣,我們的人際關系也會一下子變得輕松起來。世界很簡單,人生也是一樣!讀完這本書,我想你也會和書中那位年輕人一樣,獲得一份"被討厭的勇氣",收獲一份"很簡單、卻很幸福的、屬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