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廈九九
01
最近公司來了一個新人,應屆畢業生,學歷簡歷都很漂亮。上周卻被老板辭退了,算一算來公司也就一周。理由是,是他接連請假兩次,不符合公司工作需要。但背后的真正原因是,當老板問“他是真的能分擔工作,還是在增加工作量?”我的答案是后者。
為什么說是增加工作量呢?一共就給他布置了幾次任務,不是覺得任務簡單,看不上,不愿意做;就是聽不太懂不知道怎么做也不問,很浮躁地草草完成,不符合期望。
對于前者我得花心思和他溝通,做思想工作。對于后者,做出來不行,首先我要苦口婆心說一陣說服,因為他覺得自己做得挺好的,為什么不行。然后還要想方設法讓他理解該怎么做,最好是給到范本和框架,而很多東西是沒有現成范本和框架的。
總體上給我的感覺就是:眼高手低,心高氣傲,心態浮躁,還是典型的學生思維,但溝通態度還是很好的。
反正這波操作下來我自己著實受累,不但沒有給我減輕工作量,反而占用了我很多時間,而我自己又一堆事要做,所以難免有些力不從心,工作之于也沒有多些照顧。
后來人事和我反饋說,走之前的最后一次溝通,他還給公司提了兩點建議,一個是覺得自己沒有歸屬感,不屬于這里;二是在布置工作的時候,要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要說清楚明確。
說真的,辭退他我也挺遺憾的,覺得是自己沒做好。但反過來,職場就是這樣,公司請你來是分擔任務、解決問題的,而不是耽誤別人的功夫來教你,溝通成本、時間成本都是成本。
從他身上,我看到了許多自己曾經的影子,唯一的差別就是當年的我,沒他那么不自信。多年之后,當我轉換角色成了職場老人,更能理解和看清當時所處的狀況,自身的問題。從校園到職場,每一個人都必須親歷之后,才能帶來心態和思維的轉變。
02
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從實習開始的,在一家寶馬4S店做推廣助理。只待了一個多月我就不干了。原因是沒人帶沒人管,和前面提到的新人一樣,覺得沒有歸屬感,同事們都各忙各的,中午吃飯也沒人叫我一起。
現在想想,自己當時的想法真的挺可笑。事實上大家都很忙,沒時間指導你、關心你很正常,并不是所有企業都有很好的企業文化。無論是作為實習生還是職場新人,到一個新環境,應該主動去融入,而不是要有人被動來關照,同事們也沒有這個義務。
畢業后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做地產策劃,所在的公司被稱為地產策劃的“黃埔軍校”。從一線做起,每天200個電話打到吐,大熱天也要跑盤市調、掃街發傳單,暴雨天也得去項目開會、去工地現場。
對內要搞定銷售經理,對外要搞定甲方和各種活動、廣告、物料供應商。白+黑,7+2,通宵寫報告都不是事兒。在我以前的文章中也多次提到過這段經歷。總之就是工資低、常加班、很苦逼,但確實能學到很多東西,加上沒有更好的去處,所以我熬了兩年。
出來后,果然如前輩所說,工作一年頂別人三年。當時養成的職業素養、工作思維和方法、可遷移的能力,在換了行業后也還能靠吃老本輕松過兩年。
作為應屆畢業生,哪怕是正式員工,一開始也是做著很基礎的體力活兒,打電話、發傳單、跑盤。我也曾抱怨過,也覺得不屑,覺得丟人,心想我堂堂985、211畢業的大學生怎么跑來做這個。
但如果沒有通過這些基礎的一線實操,你怎么知道自己寫的電話銷售說辭行不行,怎么知道競品樓盤現場的情況,如果對這個行業都沒有基礎的了解,即使安排給你有技術含量的活兒,你也沒法做,也做不來,甚至連認知都不在一個層面。
03
從校園到職場,角色轉變了,如果心態還沒有轉變,不但自己痛苦,別人也難受,對自己的發展也很不利。
這里順便推薦一本很老、知名度不高、但卻常讀常新的書——謝耘老師的《從校園到職場》,這也是我現在的老板4年前推薦我讀的,她說每隔幾年她都會讀一遍,不同階段去讀感受都不同,即將畢業工作的人尤其值得一看,可以幫助你提前建立自己的工作觀和價值觀。
職場不是校園,布置任務沒法像老師布置作業一樣,有明確的題目,有標準的答案,很多時候你要自己發現問題,建立答案范本。
馬上就工作滿7年了,從職場老人的角度,也從回望人生第一份工作經驗教訓的角度,我想分享幾點對于職場新人的建議,也算是我對職場這道極其復雜的問答題,交出的一份7年答卷,希望能給職場新人或實習生一些啟發。
關于人生第一份工作,我的7個建議:
1,盡己所能進入大公司,吸收好的工作習慣和思維方法
第一份工作還是要盡己所能地進入大公司、大平臺,因為它會奠定你最初的工作習慣、工作方法以及思維模式,這種影響可能會持續你的一生。
大公司無論在體系、制度,還是架構分工、工作流程上都更規范,很多工作方式方法都是幾年十幾年沉淀下來的精華,對于新人來說直接吸取學習,就比在小公司摸索試錯要好得多。
而且大公司的人職業素養,專業能力、環境氛圍都相對更好,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和高手過招,武功自然高。
如果沒有機會進入大公司、好平臺,建議先就業再擇業,先積累再選擇,天下沒有白走的路。每個公司都有優有劣,關鍵還是自我成長的意識,吸取好的,摒棄壞的。
2,選擇能發揮你的優勢潛力,自己也感興趣,并且未來發展前景好的工作
什么樣的工作是好工作?通常需要滿足三個方面:興趣、能力、價值。
以興趣為導向,你喜不喜歡這份工作?所做的工作內容是你感興趣的,或者熱愛的嗎?以能力為基礎,你有沒有能力或潛力勝任這份工作?能不能發揮你現有的優勢?光喜歡還不行,能力和天分潛質也要有。
同時以市場需求和價值為參考,你所在的行業有沒有前途?你的工作市場價值大嗎?未來可發展空間如何?
如何選擇第一份工作?首先考慮你的興趣和能力優勢與工作的匹配程度,其次是行業前景,最后才是公司平臺和薪酬福利。
反觀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盡管看起來很勵志,但過程真的很痛苦和壓抑,因為我自己并不喜歡那份工作,也沒有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和天分。直到轉行做了別的工作,我才感覺到工作的自在和樂趣。
3,積極主動,無論是學做事還是學做人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第一個就是積極主動。積極主動地學做事,更要學做人。
當你對公司和業務還不了解的時候,不給他人增加工作量就是在幫忙。前期對于一些熟悉業務所必要的基礎工作,不要抱怨消極對待,積極做事踏實,遇到問題先主動思考,再虛心請教,別人會更愿意帶你。
與同事相處,要積極融入,而不是被動等著大家來關心你、關注你,歸屬感是自己爭取的,只會怪公司或同事,沒有任何意義。
4,相信積累的力量,沉住氣,忌浮躁
沒有人是一開始就什么都會,很多能力和技能都需要積累成長。特別是工作前幾年,幾乎人人都是苦過來的。
在知道自己所做的事值得,能從中學習成長的前提下,一點要沉得住氣,吃得了苦,扛得了壓,耐得住寂寞,切忌眼高手低、心比天高、心浮氣躁。僅僅是從讓自己舒服的角度,頻繁換工作,這樣很不利于你的積累。
工作中,把問題、難題都看成是機會,允許自己有犯錯和做得更好的機會,用開放的心態開心地工作。你會發現我,工作中總有有樂趣的人和事。
5,經歷不一定會帶來成長和經驗,總結復盤才會
不是所有的經歷都會帶來成長,只有經過總結復盤才會。工作中總會經歷一些不愉快又難搞的事情,你是從中思考總結、提升成長,還是停留在自我感動的層面上,前者是理性,后者是情緒。
學會記錄問題、總結復盤很重要,這也是我成長的加速器。從第一份工作開始,就被要求寫周計劃和周總結,個人的、項目的,每周、每月、每半年、每年的。
沒有總結就沒有提升。很多人連自己昨天吃了什么都不知道,更別說回憶自己一周都做了什么,有什么收獲了。所以作周工作計劃、列當日任務清單,遇到問題和案例順手記下來就很有筆要了,等到周末做總結的時候你會有很大收獲。
6,8小時之外,要有學習的時間
大學學的不是知識,而是學習方法和思考方式。畢業后進入社會,才是學習的開始。出來混都是要還的,如果你大學沒有培養好的學習習慣,畢業之后也不繼續學習提升,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職場,是沒有競爭力的。
讀書學習也是一種對工作的投入,8小時之外一定要有主動學習提升,為自己賦能。只是一味輸出沒有輸入,很快你會覺得自己被工作榨干,沒有新想法新思路。做一個終身學習者已經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7,要有中長期的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是對職業生涯乃至人生進行持續的系統的計劃的過程,它包括職業定位、目標設定和通道設計三個要素。簡單點說,就是搞清楚三個問題:你要干什么?你的目標是什么?你怎么實現它?
不要只看到眼前,還要看到未來三五年乃至十年,你想往哪兒走,你能去到哪兒。越早思考這個問題,后面越少迷茫和瓶頸。畢業后進入同一家公司做同樣的工作,一個有職業規劃,一個不做職業規劃,幾年后,無論在薪酬和發展上前者都高出幾籌。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7個建議。愿我們都能趁早覺醒,主動爭取,盡早攥得人生最好的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