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讀書籍收獲:
一、問題行為的根源:歸屬感缺失與價值感扭曲
阿德勒認為,所有問題行為的本質都是對“歸屬感”的訴求失敗。當個體無法通過正常途徑(如協作、貢獻)獲得歸屬感時,便會通過“異常行為”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甚至以傷害他人或自我貶低的方式尋求關注。
核心邏輯:
“問題行為 = 對歸屬感的錯誤獲取方式”。
例如,孩子通過破壞規則、頂撞師長等行為,表面上是為了反抗權威,實則是試圖通過“被看見”來填補歸屬感的缺失。
二、問題行為的五個階段(遞進式發展)
書中雖未在第三章直接展開,但結合阿德勒理論可歸納為以下階段:
1. 尋求關注(階段一)
表現:通過乖巧、討好或輕微違規(如上課插話)吸引他人注意。
心理動機:認為“只有被關注才有價值”。
應對:
避免過度反應(如頻繁批評或表揚),否則會強化其“被關注”需求;
引導其通過貢獻行為(如協助班級事務)獲得價值感。
感恩日記:
感恩思涵老師帶領大家共讀幸福的勇氣,陪伴大家成長;
感恩星火姐和澤凱的付出,我們做血管SPA排毒;
感恩周總善意的提醒,5月5日的活動伴手禮比較少。
冥想感受
今天冥想的時候,關注自己的呼吸,慢慢加深呼吸,感覺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