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羅胖將二戰時的一場發生英國和法國之間的海戰,叫奧蘭海戰。當時英國和法國同為同盟國成員,按理說英法兩國應該是團結一致,共同抵抗德意日軸心國的入侵。當時德國和意大利在歐洲勢頭正盛,英法兩國不應該在兵臨城下的時候,同室操戈。那為什么最終英法之間還是發生了奧蘭海戰呢?
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1940年5月,德軍擊敗了位于比利時和法國北部的英法聯軍。5月26日,丘吉爾下令撤出在法的英軍,6月法國投降,建立維希政權。失去了法國這個盟友,英國就要獨自抵抗希特勒的納粹德國。英國和法國就隔一條英吉利海峽,萬一哪天希特勒動用當時世界排名第四的海軍艦隊來對付英國,英國就難以應對了。
因此,擺在英國面前只有兩個選擇:第一,勸法國海軍投降自己;第二,英國動手干掉法國艦隊,以絕后患。這也是個兩難的選擇,當時法國已經投降德國,對于軍人來說,二次投降是恥辱的,因此法國不大可能再次投降;如果不干掉法國艦隊,后患無窮。親自向盟國下手,這在道義上說不過去。當時英國想盡辦法讓法國艦隊處于德國的控制范圍外,多次努力未果的情況下,7月3日,英國向法國海軍開火,停泊在北非阿爾及利亞奧蘭港內的法國艦隊全軍覆沒。
當然,英國發動奧蘭海戰,原因還不止這些。我之所以對奧蘭海戰感興趣,是因為在人生的路上,我也可能遇到當時英國的兩難境地。
在處理兩難選擇時,我們的祖先處理方式是“大丈夫不拘小節”、“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意思就是說要堅定目標,不要被眼前的事迷惑,果斷作出決斷。這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羅胖講的“第一性原理”:以目標為導向,以目標作為選擇的依據,不去理會那些與達成目標無關事物,這樣就不會被兩難選擇所左右而作出錯誤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