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伴兒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常常感受到對生命的敬畏。
往往苦心費力,反復教育的,未必有效,而他自然展現,令人驚喜的,卻又與灌輸無關。于是常常思考,我們到底能教給孩子什么?知識和技能?生活的態度?習慣和價值觀?......
當陷入焦慮時,我會不自控地講上一通大道理,當時感覺義正詞嚴,鏗鏘有力,過后冷靜下來一想,有誰會在內心充滿抗拒的時候,虛心接受你以高高在上的姿態拋出的一堆貌似正確無比,其實與己無關的大道理呢?翻來覆去,做的都是無用功,那些大道理無非是焦慮的釋放以及變形的軟暴力,傳遞給兒子的信號則是——你怎么就不能做得更好?!
再將心比心,我們自己也從未被大道理改造過,否則成功學早就成功了,那些無法融入生命體驗和生活實踐的空洞道理,再正確也是然并卵。
關于教育,我喜歡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說的: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真正的教育,是浸潤,而非灌輸,是喚醒,而非強制!
道理是從生活中高度抽象概括出來的,而日子卻要一天天過,孩子要一天天長,做父母從來都不是什么輕而易舉的活兒。
上周日,兒子用我的手機聽音樂,一轉身,耳機線把手機扯到了地上,凄慘屏碎了。
前段時間,我發現兒子很愛抱怨,發生了什么不好的事,馬上指責對方。為什么會這樣?是我在他犯錯時,用了同樣的方式,被他模仿到了嗎?想到這里,我開始比較有意識地去覺知,盡量避免使用負面否定的方式去表達,哪怕是在焦慮和生氣時。
這不,考驗來了!手機屏碎成了蜘蛛網,不知修理要花多長時間,而我寫文章、閱讀,幾乎離不開手機,怎么辦?懊惱總是難免的。孩子一看闖了禍,趕緊道歉,“媽媽,對不起!”,很短的時間內,我讓內心恢復平靜,事情已然發生,指責和抱怨統統于事無補,我平和地對他說:“手機屏碎了,媽媽是有點心疼,但你不是故意的,這只是個意外,媽媽不會怪你,事情發生了,無法改變,咱們想辦法怎么去解決就好!”
明顯地感覺到兒子放松了。面對突發事件,父母以怎樣的態度處理,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往往會成為未來他處理同樣情境的模板。平靜地接受變故,在情況失控時,不以指責和抱怨替代解決,這才是一種成熟的心態,可這一點連很多成年人都無法做到,更何況是還在成長過程中的孩子,所以只能慢慢學習。
有一天和兒子下了公交車,他突然拉著我喊:“媽媽,你快看,快看!”我順著他的手指看過去,發現車窗玻璃里映出我們兩個人的頭像,但腦袋是變形的,兒子的頭被拉得老長,像個大鳳梨,我的臉則被拉得很扁,像個小南瓜,看起來實在太搞笑了,我們倆對著車窗傻傻地大笑,一直到車開走。事后,每次回憶起來,都能笑上老半天。
平淡的生活,哪有什么波瀾壯闊,能夠從平凡的小事中發掘出快樂,是多么寶貴的精神。保有細膩的童心,和孩子一起為微不足道的小事開懷大笑,這就是在傳遞一種生活的態度。而漫長的一生,只做正確、正經的事將會是多么乏味啊!
做父母的總想刻意教育好孩子,卻可能沒有意識到,言語的教導之外,我們還在無形地影響著孩子。那些沒有說出來的信息,潛在的價值觀,對待生活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教育是心對心的滋養,是靈魂對靈魂的喚醒,教育不是單向的,否則父母承擔的便是一項苦役。童年不僅僅是為成年所做的準備,它本身就是生命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當教育的導向從把孩子塑造成跟我們一樣的成人,變為生命自身的不斷成長和完善,從成人本位變為生命本位,我們既能更加開放地看待生命本身的成長,也能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實現自我的完善。
正如紀伯倫在《先知》第四章“論孩子”中寫下的那首著名的詩: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放下對完美的期待,我們越接納自己,便越接納孩子。否則,我們無法自我接納的部分,遲早會變成焦慮投射給孩子,我們無法做到的,會強迫孩子為我們實現。當我們把希望壓在一個孩子身上時,愛變成了操控的理由,教育變成了對孩子的捆綁,而我們自己,則錯過了自身的成長。
成長將是貫穿一生的主題,在家庭中,首要的是自我教育,其次才是對孩子的教育。
昨天,和兒子并肩回家的路上,他突然蹦出一句話:
媽媽,等我長得比你高了,咱倆走在一起,別人會不會以為你是我媳婦?
我不禁哈哈大笑,為孩子的天真,更為他的成長!
無戒21天持續寫作訓練營之第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