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受桃媽邀請,我帶澄兒去過三次游樂場。
與桃妹的興致勃勃不同,澄兒總是要呆呆站立觀察很久,才會一步步邁向感興趣的游戲區。等他徹底放松下來,投入地進入各個游戲地帶,時間往往已經過去大半個小時了。
看到別的小孩旁若無人的興奮奔忙,我心中都閃過一層焦慮:孩子內向?慢熱?正常嗎?
雖然放眼望去,游樂場的孩子都比他大不少,同行的桃妹也兩歲半,澄兒至今才滿十七個月。
可是,在孩子們的嬉戲喧嘩中,我更容易看到別人家小孩的盡興與奔忙,更容易關注澄兒的小心謹慎,更容易忽視孩子們的實際年齡差別。
我這樣焦慮。
所以,前兩次我都積極施以援手,把他抱上旋轉木馬,放進海盜船,帶他一起坐滑梯……我生怕他錯過一個游戲地帶,失去體驗一處新鮮的快樂。于是,總是趕時間般將他抱進抱出一個個游戲區。
起初,今天我也做好了幫他的準備。我先走進游樂場中間,在一處游戲區站立,靜靜地等候他。我一直望著他,期待他接收到我的邀請信號。可是,他目光掃到我,又離開。那一刻,我突然克制了去抱他的沖動。
只見他一個人站在入口處,眼睛四下張望搜尋,他在觀察、思考……一瞬間,我好像看到了他的頭腦里各路神經血管奔突忙碌,將目光所見統統收入腦海中整理分析。
我帶他來游樂場的目的是什么?玩耍?見識?
他的眼在看,腦在動,見識長了;他安安靜靜地站在那兒,不慌不忙,不驚動不打擾,兀自站成了一幅畫,他的內心必然平靜安寧,快樂的感覺一定在心中流淌,這不等同于玩耍取樂么!
孩子是我的一面鏡子。今天我定定地看了他很久,如同他定定地看整個游樂場。我看見了他,如同看見了我自己。
后來,澄兒一點點上前,從撫摩游戲器材開始,逐漸上道,像其他的小朋友一樣痛快地玩了起來。
在整個游樂場時間,除非他請求幫助,我始終站在一旁,不遠不近地看著他。
2
旋轉木馬一定要坐在上面玩耍嗎?看、撫摩,甚至用手撥動木馬算不上玩耍?
更進一步想,玩耍的定義是什么?某種玩具的使用規則是固定的嗎?如果固定,這規則是誰制定的?解釋權歸誰?
孩子能決定怎么使用手里的玩具或者其他什么東西嗎?
爸爸帶三歲的兒子在樓下玩滑板車,腳踩上去,這樣,不對,這樣子,對,就這樣……
媽媽教兩歲的女兒吹泡泡,對著呼一口氣,來,我教你,別舔,我來,別奪……
對話熟悉嗎?
玩耍的是孩子,可他們往往被剝奪了主導權。
3
仔細觀察孩童初次接觸某種東西的狀態,你一定會發現球不是踢的而是用來舔的,書不是讀的而是拿來撕的,食物不是吃的而是拿來扔的……如果大人不急于糾正的話。
大人們總是急切地將他們認識的這個世界顯示給孩子看,籃球用手拍,足球用腳踢;書是用來讀的,撕了是褻瀆;食物是拿來果腹的,扔了是浪費……
這些沒錯呀!確實,這些常識在成人世界里通用,可是大人忘了,這樣赤裸裸的傳授,剝奪了孩子認知的體驗。
孩子天生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對他們而言,直接經驗比間接經驗來的更深刻也更有趣。
更嚴重的是,若大人傳授的不僅是常識呢?比如:對待配偶的態度,殘疾人的態度,學校乃至教師的態度,甚至其他一整套認知。
假如這些涉及大是大非的態度違背了人類價值標準和自然法則了呢!孩子會禍當其首嗎?
4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做了媽媽以后,我更覺得在孩子面前要謙虛,要謹慎。身教言傳都是自我的外化,若上梁不正,下梁歪了呢!
世界變得太快,我們的知識折舊率太高,若不及時升級認知,頭腦里必有一大片腐朽荒涼。
要清除,要清除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