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日里一直都在忙碌中度過,竟沒有真正的閑暇時間可以讓我再投入的看看書或者寫篇文章了,今天忙里偷閑,竟讓我得此良機,倒也十分合了我的心意。
平日里上班偶有閑暇,但是領導們又不讓玩手機的情況下,除了發呆外我真不知道又有什么是可以做的。于是就只好背上一兩首早已經背得滾瓜爛熟的詩詞打發打發時間,可是時間一長,這一兩首詩就顯得不打夠用了。于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不斷的背誦更多的詩,方能更好的打發時間。于是乎,我也就只好詩詞常誦千古愁了。自此,我也成為了一個奇葩。
背詩打發時間有一個好處,就是如果領導們不高興你在上班時間做別的事時,他們并不能夠限制你背詩。因為世上有兩樣東西一旦擁有別人無法拿走的,一個是吃進肚子里的食物,另一個則是記到腦子里的東西,如果哪位領導真的無法忍受我背詩的話,除了將我開除之外再無他法。
背詩還有另外的一個好處,就是在心情不好時,大可以背一些詩詞,將這些情緒寄托在詩詞之中,有時竟能緩和自己的心情。就如幾天前要加班,實在是恨人的緊,于是乎李白的《俠客行》和郭沫若的話劇《屈原》中《雷電頌》就是我背詩的首選,背上幾遍后,竟也可以使心態平和下來,那感覺倒也不錯。只是那幾天正好細雨霏霏,倒不知是不是上蒼為了安慰我特意與我配合的。
隨著背誦的詩詞量不斷增加,有時也會因一些環境去選擇我要背哪些詩詞,也不求全詩多么的符合當時的環境,只要能想到一句就只管背去。就如下雨,只要有雨字,才不管是春雨還是秋雨,是豪放派還是婉約派,我都會背一背。寫文章有一種寫作手法是借景抒情,我則是借詩抒懷。
當看到我前面寫的這些,有人或許會認為我是什么好學之人,其實我可沒有這么好。我雖然不是在什么教育機構上班,所從事的也只是一個收銀員的工作,可閑來無事時就背詩打發時間的確實只有我一個,有時和人聊天時,不自覺的說一兩句詩詞,就顯得極為另類。雖然我所在的單位里我也算得上一個奇葩了,可好在習以為常,再者沒什么束縛,畢竟單位的規章制度里并沒有不許背詩這條明文規定。我要背哪首詩也是極為隨意的,有時喜歡了李煜,就大量的背誦李煜的詩詞,過幾天喜歡了李清照,又轉而去背誦李清照的詩詞,再過一段喜歡了蘇軾的,又去背蘇軾的詩文。本身這件事也沒什么,但是后來在我重讀《紅樓夢》時,看到了香菱學詩時,林黛玉的那段話后,就又覺得到底應當先看看大家的。李杜的詩固然不錯,可是我早已經喜歡上了“古硯微凹聚墨多”這樣淺顯有趣的詩詞,再想達到香菱的水平就怕有些難了。
有時也會遇到有人問我你背這些東西有用嗎?說真的,沒用。就算是日后真的從事教育行業,所教的應當也是有限的。如此多的詩詞能用上的畢竟是少數,而且,詩詞不像其他的東西,它不能直接創造價值,它只是一種娛樂,一種陶冶性情的東西。詩詞的起源本身也沒有任何的功利性,《毛詩大序》中就解釋了詩歌的起源是“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痹姼璞旧砭褪侨绱耍霸娧灾荆柙佈?,聲依詠,律和聲”。我喜歡詩詞,也就是基于這些,詩歌恰恰可以很好地表達某些我難以言明的情感,我的志向。
私下里我仍會不斷地背誦一些詩詞,自從知道了“雙鬢多年做雪,寸心至死如丹”這一句,就覺得這應當也是我的生活追求,有時甚至覺得詩詞就是我的精神食糧,就像是蘇軾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常有詩詞相伴,我喜歡這種詩意的生活方式,有趣而又典雅,有時也經常羨慕一些古人可以彼此詩詞唱和,現在有時冒出的一兩句詩詞別人也會說我“說人話,聽不懂”,我也只好笑罵他們“此即人語,爾非人哉?”近日偶得幾分閑暇,不覺想到李涉的“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一句,就覺得應該做些什么了,不過是近日所感,覺得有趣,聊以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