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每個人最稀缺的資源,因為它留不住,帶不走,就是對于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不論是窮人還是富人,擁有的時間都是一樣的,既然時間無法增加怎么進行時間管理呢?時間管理本質其實對于一個人精力管理,在做到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及在正確地方正確時間做正確的事情,說起來很簡單,怎么做到呢?需要通過不斷踐行,反饋,調整,再踐行的不斷練習過程,時間管理不是學會了理論就可以管理好自己時間,每個人情況差異不一樣,要自己不斷踐行調整才能總結出適合自己一套時間管理系統,下面針對我近幾年踐行GTD時間管理的一些經驗做一下簡單分享。
時間管理有很多種方法,而GTD(全稱:Getting Things Done)就是其中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現在最受歡迎的方法。Getting Things Done翻譯成中文就是“把事情做完”,GTD的核心理念概括就是 “通過記錄的方式把頭腦中的各種事情移出來,然后整理安排自己去執行”。帶著一些自己的理解,下面談一談我對GTD的理解以及方法論,GTD的核心步驟為五步:收集、處理、管理、執行、回顧。
步驟一:收集,就是把事情從大腦里移出來,什么意思呢,找個安靜時間,拿出10分鐘思考,把自己想做的,不論是近期還是未來想做的事情,全部列出來,即使自己沒有能力,但是想要做的,都可以列出來,正常人一般都可以列出來20項以上,大腦不是硬盤,是CPU處理的,把所有想到記錄在紙上或電腦文檔中。
步驟二:處理,對信息進行做歸納整理,處理信息時采用“二分鐘法則”和“四象限法則”,“二分鐘方法”就是如果一件事情兩分鐘內能解決的事情,無論是何種事情,馬上著手解決掉,如果不能再進行分類,如果項目很大,可以分解若干小目標。另外分類則采用四象限法則,四象限法則是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不同的程度劃分成四個“象限”:既緊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既不緊急也不重要。
步驟三:計劃排程:
根據設定事件的最后日期,安排年,月,日的日歷中,把它們排進日程表。每天要做的事件采用'三只青蛙理論",三只青蛙只的是最重要緊急事情或重要不緊急的事情, 做好它,對其他事情有重大影響。 前天晚上睡覺前設定第二天最重要的三件事,起床后就可以開始著手這三件事了(同理可用于每月的“三只青蛙”, 每季度的“三只青蛙”,每年的“三只青蛙”)。在制定想完成一項任務時,可以采用 21天禮物法,即一件事只要堅持21天,就初步可以養成習慣,鞏固到90天基本可以固化成為自己的習慣。
第四步驟:堅決執行
再完美計劃,不執行也等于零,就是學會再高深的理論,不去實踐也等于白學。制定好計劃就一定要做到,否則就是一張白紙。在執行過程中,可以分不同情景進行分類執行,比如那些事件在辦公室來做到,哪些事情可以在家里做的,哪些是不被打擾才可以做的,哪些是可以并行去做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執行某個事件是,一定
在不分心的情境下,一次只執行一件事,既不要多線工作,也不要讓你的工作突然中斷。建議可以采用番茄工作法,將番茄時間設為25分鐘,專注工作,中途不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直到番茄時鐘響起,然后短暫休息5分鐘繼續番茄時鐘,每4個番茄時段可多休息一會兒。番茄工作法極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成就感。
第五步驟:反饋檢查
目前我采用的是每個周反饋復盤一次,采用PDCA循環法對長期目標、中期目標和短期目標進行回顧,對工作和其它事情進行回顧,看看哪里做的不好,需要改進,重新做出調整計劃。這樣能使得計劃更有效地進行,更加合乎工作程序的邏輯。
GTD理論容易明白,執行起來最好建議用一些工具配合使用,會更加高效,以后會分享時間管理工具的實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