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 |素黑
采訪、編輯 |蔡娜
圖片 |楊菲朵
香港及內地知名心性療愈師、作家素黑最近寫了一部治愈系小說《如山、古樹和我》,講的是一個面朝大海,名叫“麻木樹”的療愈工作室里,有一個可以“一眼看穿所有人痛根”的療愈師,還有一位擁有“茶療讀心術”的神秘茶人。
他們會為前來求助的客人發掘傷痛的根源,為他們匹配一杯可以和身體產生奇妙共振的茶品,幫助他們從內到外開啟蛻變的人生。
這本小說里共出現過十八款茶,每款茶都有她獨一無二的故事、前世今生的命脈。茶的出場是一面鏡,是療愈各種傷痛的重要“藥引”。
而它的誕生背后,是素黑多年來與茶的結緣,在茶修中不斷觀自己、修自己的經歷。
素黑說,讀者常常寫信問她:我怎樣了解自己多一些?她說,其實你喝一杯茶就知道了。茶好像一面鏡一樣,從中能看到你的素質,你的層次,你現在的身體狀況,以及你的欲望,你的限制,你的無知。
她希望借茶去告訴人們怎樣修自己——茶是來教我們悟自己,泡成怎樣,不過是反照、填補、修復我們內在那個洞。
素黑介紹:
香港及內地知名心性療愈師、作家、心共振療愈顧問總監、生命管理顧問,被譽為華語世界首席情感療愈作家。
她相信人有自愈的本能,近年研究糅合藝術,結合陰陽二氣的心腦協調情緒治療法,尤其是結合聲音共振與靜觀內心的自療方法。創立個人品牌“靜聽愛”,自行研發聲療工具如銅磬和自療音叉等。
經典書籍作品《好好愛自己》、《好好修養愛》,最新小說作品《如山、古樹和我》。
心探索:你現在平時都喝什么茶?
素黑:很多人都知道,不是為學習或試茶的話,我的日常飲用茶一般只喝普洱,尤其以古樹生普或熟普為主。那是較簡單和天然制造的茶類,太陽曬好便成事。一般下午會泡茶,幾款不同的生普或熟普輪流喝。也會因應天氣、濕度和茶的狀態,還有自己的狀態來決定喝什么茶。
心探索:你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體質偏寒,對茶一直又愛又恨。那么是什么時候開始接觸茶的?以及什么機緣讓你真正開始了茶修之路?
素黑:其實是茶選擇了我,我從來沒有刻意接觸茶,因為自小到幾年前開始喝茶以前,我都只喝清水,喝含咖啡因的茶或咖啡都會心跳和不安,身體并不適應。不過并不清楚到底是不懂得喝才出現不適,還是什么原因,沒有去考究,只能說緣分未到。
然后,幾年前,我一直在尋找文字以外能讓讀者親身體驗打開五感和鍛煉細心、發現自己的粗心和麻木感官的方法。我一邊發展聲音療愈的工具和方法,一邊想從飲食入手,尋找能吃進身體,體驗變化,靜觀自己如鏡子一樣澄明的東西。
一直知道茶能助人感受安靜,也是養生的飲料,剛好那些年認識了一位很棒的茶人朋友,他單純地愛著云南那片茶土地,找到最干凈和純正的普洱茶,我便決定通過學習和親身試練喝茶的旅程,期待能找到我想要的效果。
緣分到了,普洱茶的純樸、云南高原那片土地、喬木樹獨有的力量,都讓我在普洱茶里找到訓練仔細和修養身心的養分。
我花了好幾年時間虛懷地喝茶,從好的普洱到壞的,從其他茶類到觀察水對茶質的影響,還有茶對不同的體質和身體狀態的影響等,從茶的特性、內觀層次和茶園土地的質量,發展出可以教大家從茶去修自己。這是很美好的學習旅程。
心探索:持續喝茶后,你的體質和心性發生了什么變化嗎?
素黑:持續喝茶對我而言是一個考驗,以前是喝一點會心跳變快的咖啡因后遺癥,經過幾年的訓練和調校后,現在很清楚自己能喝什么茶,喝的分量是多少,喝后身心的反應是什么,如何喝才能有良好的反應,超越了又會怎樣。這是很有價值的發現之旅,也是每個人都應該經歷的過程。
喝了幾年茶氣好的普洱茶,氣比以前通透了,心的敏感度更提高了,更懂得逐層深入身體和內在的變化可以是無窮的探索,是一生謙虛的學習。茶幫我更深入地打開五感,能分辨,長智慧。
心探索:在茶修路上,哪位或哪幾位老師讓你印象深刻呢?他們的狀態如何?他們對茶的領悟如何觸動到你?
素黑:很感恩遇上不少好老師。不得不感謝香港“云茶境”的創辦人呂沐真,他是我的普洱茶啟蒙者兼多年好友。他對我最大的啟蒙是“愛茶先愛土地”。他說:“要喝好茶先要尊重茶,保育種茶地,良心地造茶。”
他在云南偏遠山區出資為學校建食堂,讓孩子讀好書、長見識,希望將來認識到祖輩留下的最大財富是一座完整的山,而不是僅僅的一些茶樹,保育和守護這片孕育他們成長的茶山。如斯心念,意義深遠。
“當你保護古茶樹,品嘗古樹茶時,同時也在支持著茶農傳承他們祖輩流傳下來的永續生產方式,明年你才有機會喝到同樣好質量的古樹茶,令世世代代享受人茶互愛的恩澤。”
另一位啟蒙者是蘇惠雯老師。蘇老師堅持喝茶泡茶應以“人”而非利益為主,回到對“茶”最根本的尊重去,并將其二十多年鉆研佛理的精神融入茶中,修養人茶合一之道。
蘇老師對茶有一個基本要求:必須干凈,單純,別混多余的東西,也不用過于追求茶席上的擺設或氛圍,回歸茶的本身更重要。
泡茶前必須先用無味肥皂洗手,這是她的嚴謹,也是對茶的尊敬。她在臺北的十方禪林開茶課,從水到茶到沖泡到品評到修為,毫不茍且。
幾十年的細致修為和潛心修佛,令她修得“超”能力,能一品便知是何人泡的茶、泡茶人的心情和茶的來歷。和茶深交過,一體與同在,茶便會說話,你便有洞見,茶不過是來反照你和世界的關系。
還有好朋友李天安,他是年輕的茶修行者。我的小說《如山、古樹和我》里出現的很多茶都是他介紹的。
他不盡跟隨“標準”或形式主導的主流“正確”泡茶法。泡茶前寧愿先磨好一顆心,調校到專注和謙卑,不只心安靜,更要心仔細,如母親細心照顧和栽培孩子般,讓水與茶葉交融成甘露。
他告訴我:“水沸后,我喜歡稍歇一刻才沖泡,為水與茶葉多留一點余地,出來的茶會更體貼,有更多變化的空間。”
其實他也正在說自己。你是什么人就會泡出什么茶。和茶細語、對話,不以操控她來做出你想要的效果,茶自會打開自己,給你最好的回音,達至人茶互敬共轉化之境界。他教曉我要先聆聽茶要跟你說什么,不要去馴服茶,讓茶去修養你。
而我正式上過茶課的老師是余文心,她示范泡茶、事茶時先找到自己的中心點,要先定,才開始,然后自能收放,做人、處世自沒有多余的。她說:“茶席上發生的任何事,都讓它發生、歷過,別卡在某一點,先走過去,沒有好與壞,也不用介懷,原諒,再來,夠了。
茶的本身不知好壞,茶是來教我們悟自己,泡成怎樣,不過是反照和填補我們內在那個洞。”她說喝茶是和自己在一起,先懂得和自己相處,然后和別人相處。
還有永遠嚴謹和對茶恭敬、不斷學習的資深茶人劉可盈,她讓我看到茶的世界本是智慧的反映,你虛心地學習的話,永遠有驚喜的變化,茶不會一成不變,你多走一步,它會為你打開,給你看見更多,看得更深。
這是一輩子的學習,也是茶的修行道。
心探索:你自己的茶修之路是怎樣的?新書中有一句:每個人一生總會遇到和你當下的人生匹配的茶,那就是你的“蛻變茶”。能否介紹下你自己的“蛻變茶”?
素黑:我是先虛懷細品每一類茶,再找到屬于自己的蛻變茶,那是普洱茶。假如要選一種茶作為修行的茶,普洱茶是我的首選。她告訴你原始和單純是什么,和樹融合的真實,沒有花巧的工藝,繞過對香氣的欲望追求。
因為是后發酵茶,她沒有賞味期,是能逐年觀變化的茶,像看人的成長。和普洱茶相處是等待的修煉,歲月共度的沉淀。
每種茶都有不同的修為,普洱茶的修為是“陪伴”,意味深邃地動人。
有些茶是喝茶的香氣,有些是喝樹木的陽氣,有些是喝茶的清新。很多茶都能喝出“靜”,可很少茶能喝出“定”。我的茶修方向,都是以能助人定下來的茶為本,地和茶要干凈,身和心便干凈,這是修的第一步。
對喝茶我們有太多道聽途說,卻太少親身體驗和驗證,不懂得分好壞和是否適合。而很多女性像我最初一樣,對茶性并不了解,對身體的反應也不清楚,只按推介或口味去亂喝,喝壞了身體也不清楚,喝了不良的茶還以為是好東西。
正確地認識茶,通過茶去看清楚自己,從而修養身心,這是我的愿境。
心探索:你開設茶修課,具體是怎樣通過茶修幫助人修練和療愈?
素黑:記得十年好友兼著名電視主持人李蕾在我的小說發布茶修會上,喝過我泡的蛻變茶 “初心”后說:“這茶喝出誠實,第一泡特別老實,很體貼。
第二泡喝后身體會「轉」,從上到下一直在轉,很貫通,發現身體是在的,這點很重要,因為我們平時其實是跟呼吸、節奏、跟心跳割離的。
可這第二泡喝得好「懵」,走得很遠,老實話我「不喜歡」,因為要我面對自己,我未準備好,所以身體就在轉了。
說真的,每個人都需要這泡茶,因為它很勇敢。”還說:“茶不打探你的隱私,卻可以讓你感受到療愈。”她說的正是兩個茶修的關鍵詞:面對。面對后便是療愈。
我的茶修課,核心正是面對自己。一杯茶是一面鏡,看清你自己。從訓練感官開始,讓泡茶的人永遠回歸一個中心點,像武術,覺知身體的全部,集中在一個點,這是人生不偏不倚,不離不棄的那個中軸,幾乎所有道理都離不開這點,泡茶時你要先持一個中心點,泡出來的茶才有力量,正直不倚。
這不是禮儀,不是儀式,不是好看不好看的問題,而是一個字:定。先定后靜。修定的重要是能修忍,修慢,修愛,修凊明。而喝茶的人,從修“茶觀六感”開始,修感知、感官、感在、感靜、感恩和感悟。
你的身體就是你的道場,茶是修靜的最好工具。我設計的茶修重點是以茶來修行,人和茶結合,通過認識、品嘗來尊重茶生態,從茶的豐富層次和變化中學習內斂,看清自己。茶修的底蘊是敬重大自然,放下自我和習性,修養自己。
借茶學習返回根源,即人回歸子宮,茶回歸土地和茶山,先教大家重新看茶是什么,跟茶樹先有連系,而非看重茶湯、茶器、茶人美感這些外在的形式等。然后是修(訓練、修煉)和打開自己的感官、同在感、覺知感和感恩心。
我近期還剛開辦了茶修課以外的“一茶一遇”系列沙龍,以“一茶一話”和“一茶一問”的形式,深談小說里許多人生的課題,一盞茶,一席話,跟大家遇見智慧共成長。
心探索:對于不懂茶也想要開始茶修的入門級讀者,你有什么建議?面對眾多茶品,如何開始入手、尋找適合自己的茶?
素黑:別迷信什么跟著感覺走,除非你不過是想喝一杯茶打發時間。茶修是進入修的境界,需要認真一點的。我的茶修六感的第一感便是“感知”,要先學懂,知道你在喝什么茶,這茶是否干凈,不騙人,對身體沒有害。
親自多品嘗,訓練五感的細致,覺得自己笨的話,上茶課,上修練修靜的課,準備好能分辨和評好壞的基本功。茶修的底蘊是敬重大自然,那先從認識茶的來源開始,知道那片是什么土地,如何育成,是否已被破壞,是否靠農藥和頻繁采摘濫制商品。
知道后,再選擇你較容易入口的口味,再一步一步學習不同的茶的茶性,用身體去測試,這是幾年的基本功,然后是一生的受益。
再“好喝”的茶都可能是片面的欲望滿足。假如你只求口福,喝什么都一樣。假如你想進入認真的茶修,建議只選干凈的茶,再讓身體反應告訴你哪種茶適合你,哪種茶你還未準備好自己,要繼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