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思維旗下付費閱讀產品得到APP2015年12月上線,2017年2月21日CEO脫不花在直播中透漏,目前用戶529萬,日活42萬,訂閱份數130萬,由此可推算營收最高達到2.5億。
其中李翔商業內參,上線僅3個月,獲得7萬訂閱量,產生了1400萬的營收。
中國比特幣首富李笑來專欄,截止到今天訂閱量>17萬,營收超過3400萬。
市場上不缺知識付費類產品,是什么讓得到脫穎而出成為佼佼者?
答案是當一個產品進入了用戶的“習慣區間”,產品就獲得了持續的生命力。
所謂習慣,就是一種 “在情景暗示下產生的無意識行為”,是我們不假思索就做出的舉動。
當用戶形成習慣后,使用產品就變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提醒,不需要督促,就像每天吃飯睡覺一樣。
那么如何讓用戶習慣你的產品呢?
《上癮》給出了一個極簡的“HOOK”模型,觸發——行動——多變酬賞——投入,詮釋了很多暢銷品所蘊含的理念,揭示了這些我們每天都在用的產品和服務讓人欲罷不能的秘訣。
萬事開頭難,第一步吸引用戶的注意力,也叫“觸發”
觸發分為兩類——內部觸發和外部觸發
要讓用戶對我們的產品感興趣,首先要了解用戶的想法和情感,什么時候用?為什么用?借助你的產品解決什么問題,消除什么煩惱?填補什么情感需求?這就是內部觸發。
得到賣的是知識,它的定位就是有學習需求的人,這些人有什么煩惱和需求呢?
迷茫,找不到方向,焦慮,對未知很敏感;
時間碎片化,很久才讀完一本書;
沒時間學習,有知識焦慮癥;
學院派知識,跨界知識無從獲取;
不知道學什么,擔心有一天被時代甩下。
所以羅胖就抓住這一痛點,主打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讓你的生命充滿成就感。
痛點開啟了內部觸發,它創造了一個簡短情景暗示,每當用戶感到“痛”,他就會……
這個痛不是痛苦,而是一種“癢”,他潛伏于我們內心的一種渴求,當這種渴求得不到滿足,不適感就會出現。
用戶的內部觸發被觸動時要及時的引入外部觸發,我們身邊任何東西都可以充當行動召喚,這些信息會告訴我們接下來該做什么。
注意到了么?
得到APP是橘黃色,是暖色系中最溫暖的顏色,它使人聯想到金色的秋天,豐碩的果實,是一種富足,快樂而幸福的顏色。進入應用后很多地方(播放按鈕,進度,標注等)都是橘黃色,中央“得到”存在感很強,在此,用戶獲得了關于下一步行動的清晰指令,那就是,點擊這個顏色鮮明的按鈕。
除此之外,做廣告,通過搜索引擎推廣,熟人推薦,優秀平臺轉發等都是有效的外部觸發。
羅胖《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知識發布會,人民網微信公眾號下的推廣等都能獲得用戶關注。
要吸引用戶,就要揣摩用戶心理,把握痛點,內部觸發+外部驅動。
觸發之后,第二步就是刺激用戶行動
行動要兼具動機和能力,有了動機,還需要有足夠的能力來完成。
動機決定了你是否愿意采取行動。
比如你的手機響了,是得到直播信息,瞟一眼看題目不是你感興趣的,老師不是你喜歡的,就不會打開,這就是動機不足。
人類行為無外乎受三種動機影響:追求快樂,逃避痛苦;追求希望,逃避恐懼;追求認同逃避排斥。
吸引了用戶關注后,還要降低用戶對新事物的抵觸感。盡可能的簡化產品,為用戶使用過程掃清障礙,從而增加用戶使用產品的能力。
得到的主打是音頻
羅胖的主業是電視,很多同行問為什么不用視頻?視頻多豐滿。
他答道:“我現在做的是知識服務,知識最重要的是傳達,視頻對用戶的流量耗損大,要求全神貫注,制約了用戶,而音頻解放了用戶的眼睛和時間,無論在做家務,上班,健身時都能使用。”
你看,為什么用戶不用你的產品,有障礙啊!
到底是什么限制了用戶的進一步行動,福格總結了影響任務難易的6個要素。
時間,金錢,體力,腦力,社會偏差,非常規性。
究竟是時間不夠,經濟不達標?體力消耗過大?產品太難操作,還是不符合常規?
問問自己哪一個步驟能讓用戶繼續下一步,
將簡化使用過程作為設計宗旨,消除障礙,推動用戶跨越福格所謂的“行動線”,采取下一步行動。
得到APP版本更新頻率是21天,比同類產品快了63.16%
事實上選擇項越多,用戶用于權衡的時間就會越久,太多或者無關的選項會讓他們猶豫不定,不知所措,甚至就此罷手。
要提高用戶發展成無意識習慣的可能性,行為一定要易于實施,動機一定要合乎常理,才能減少有關下一步行動的思考時間。
行動之后,要給用戶多變的酬賞,讓用戶得到額外的滿足
多變的酬賞主要表現為三種形式:社交酬賞,獵物酬賞,自我酬賞,那些欲罷不能的產品或多或少都利用了這幾類酬賞。
社交酬賞,來自他人的認同
人是社會化的物種,彼此依存。我們學習專欄,通過留言,發帖,與老師和其他人互動,被精選,被點贊,被認同,被喜愛,從中就會得到滿足感。
獵物酬賞獲得資源,信息,金錢
目前得到有商業,經濟,政治,心理,科學等21個專欄,提供各個學科的資源,還在持續更新中,你想要的它都有。
每隔一段時間,請大咖駐場,推出精品小課程等讓用戶不斷追逐。
自我酬賞,完成任務的成就感。
今日學習板塊,提示更新多少篇,完成任務后可獲得?。
每日學習情況自動記錄
完成一定任務后獲得勛章,并隨機獎勵精簡版電子書。
多變的酬賞讓用戶獲得預期之外的體驗,參與熱情度更高,對產品越來越依賴。
最后讓用戶進行越來越多的“投入”
用戶與產品接觸的越多,就越離不開它。我們總會高估自己的勞動成果,為產品賦予更高的價值。盡力和過去的行為保持一致,為了避免認知失調慢慢改變自己的喜好。這類傾向會導致一種“文飾作用”心理。這一心理使你相信,這樣做肯定值得,為什么?因為你已經為此花費了時間,付出過。
世上的玫瑰有千萬朵,小王子卻獨愛星球上的那一顆,因為付出過。
一款產品如何才能讓用戶不斷接受,直至養成習慣呢?
答案就是點滴投入,讓用戶形成偏好,但是用戶只有在享受了酬賞之后才會對產品進行投入。
得到每天為用戶提供6條免費語音,時長2分鐘,大部分都是商業大佬的觀點或科學理論;
每天免費贈送一條金句;
《邏輯思維》1元即可收聽
………
這么做有什么好處呢?
免費讓不付費的也能持續使用軟件,開始投入,也為后續收費做好了鋪墊,我就是聽了免費的內容,才開始訂閱專欄的。
訂閱用戶也可以分享給好友或朋友圈,并且允許限定名額人收聽。一般來講,收費后內容理應被封鎖,但是你可不要小看這個設計,對于分享者來說,是一種獨占資源的優越感,對搶讀者來說,有一種搶到微信紅包的快感,沒有搶到的,也刺激了對方的好奇心理。不知不覺中就加載了下一個觸動,帶動了訂閱人數上升。
至此,一個“上癮模型”的4循環已經完成,觸發—行動—多變酬賞—投入,觸發要顯而易見,行動要易于實施,酬賞要超出預期,投入貴在點點滴滴。
那如何利用“HOOK”模型,讓用戶對自己的產品上癮?
需要先問自己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自己會使用這個產品嗎”,第二個問題是“這個產品會幫助用戶大大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就可以嘗試使用上癮模型了。
使用模型創建用戶習慣需要進行“習慣測試”。這將有助于你理清哪些人是你的粉絲?哪些容易讓用戶形成習慣?你的產品特征為什么會改變用戶行為?
習慣測試步驟如下:
第一步:確定用戶
搞清楚用戶使用產品的頻率,確定有多少以及哪些用戶滿足你的條件。
第二步:分析用戶
摸準用戶的脈,研究忠實用戶的行為和習慣路線,找準路徑,就能改進產品體驗來鼓勵用戶行為。
第三步:改進產品,
有了新的見解和新的想法,就要應用到產品中,推動新用戶成為忠實用戶。通過渠道更新、內容變更、功能去除,現有功能增強來達到這一目的。
想要做好產品,尋找機會的第一步是照鏡子,保羅格雷厄姆建議,去想“我希望其他人給我解決什么問題”,而不是“我應該解決什么問題”,這樣你至少會有一個用戶——你自己。
想讓用戶對自己的產品上癮,就要全面了解產品,同時也要了解自己的用戶,然后利用上癮模型4循環,觸發—行動—多變酬賞—投入,讓用戶產生路徑依賴,想到第一件事情就是使用你的產品。億萬用戶對產品的愛,才能成就產品為市場的獨角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