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者/山水平生
風俗習慣這東西,算是一種地方文化,你還別說,十里就可能不一樣。
我大南山就特別流行過年的時候炸油條,俗稱“下鍋”。而自從嫁給南陽,過年的時候榨的都是蓮菜啦,丸子啦什么的,俗稱“過油”。于是我就覺得:沒有大竹籃子裝起來的油條,炸的不過是些“雞零狗碎”,凈顯小氣,這年過的多沒意思。如果南陽人看到我們炸一籃子一籃子的油條(大鍋出品,一根都是二三十厘米甚至更長),可能會在心里評價一句“土包子”。其實,這些無非都是習慣了自己的文化,對別人的一時不能認同,形成了文化偏見。順便插一句,其實很多婆媳矛盾就源于文化差異,彼此不順眼,或者單方面不順眼,哈哈哈。這種偏見很好解決,無非就是需要一點寬容和大度。
炸油條這活計,雖然炸的時候,我和哥哥連廚房門都是不讓進的(怕小孩子亂說話),不過經年累月,耳濡目染,我認為只要給我原材料,我隨時都能給你來一份!這可能就叫胸有成竹吧!
前幾天朋友圈里流行做涼皮,我其實無動于衷,畢竟我又不愛吃那玩意兒,霍霍了面粉又不愛吃,不干那沒意義的事??墒钱斉笥讶﹂_始流行炸油條的時候,我坐不住了。我們一合計:等現有的饅頭吃差不多就開整!
喏!周六,正好我休息。婆婆早飯后發了面,午飯后提了一次面,我午睡起來她就準備熱油開始炸了。我說:不行不行,按我爸爸的經驗,這面糊得提到“三光”!不然不好吃。
關于這個“三光”,事情是這樣的。小時候一次過年,見爸爸在提一大盆面糊,圍著圍裙,棉襖都沒穿,那畫面給我的感覺是不緊不慢中透著力量,只是又覺得這個提面、醒面的過程太漫長,離酥軟香脆的黃金油條還差的遠。于是我問爸爸“你一直在提提提,你咋知道你提好了?”爸爸脫口而出“咋不知道?提到手光、面光、盆光就到火候了!”我總結“三光”,爸爸夸我總結的好。
看來我的很多人生經驗都來自于爸爸??!我拎起手機給爸爸打了個電話,聽他給我簡單說了提面要領。我卷起袖子,圍裙一系,甩開膀子跟面糊較上了勁!提了不下20分鐘才不粘手,不容易啊不容易,扶盆子的手酸疼,右邊肩膀疼。又醒了一會兒,起泡了,開炸!當第一個面劑子進油鍋,“呼”一聲變大浮起,婆婆說“怪好怪好!”我倆拉著家常,不知不覺就炸了一大盆形態各異的家常版小油條。
圣人說“治大國如烹小鮮”,我說“慢工出細活,細活路數多”,耐心才能做出美味。看著金燦燦的油條們,我心里都是參與勞動的喜悅!
任何事情別說你不行,別說你不會,先用心學學看。凡事量力而行,盡力而為,這是我的人生信條,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