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勞動產生愛”,所以做家務一直都是家庭成員的義務和責任,但新時代的粑粑麻麻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外加理財意識,創造了“有償家務”這碼子事。有償家務是好還是壞?有償家務如何“有償”更合理?值得每一位粑粑麻麻思考。
有償家務?Yes!
蘇珊家女兒8歲了,從上幼兒園開始,蘇珊就實施有償家務的政策:自己穿衣、刷牙、洗臉可得3元;自己洗手絹、內褲可得5元;洗碗可得1元;倒垃圾可得2元;幫爸爸媽媽捶背可得3元……女兒干得不亦樂乎,攢下不少零花錢,生活自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蘇珊非常推崇有償家務,她的理由有4個:
1、讓孩子做家務更有動力,從而培養孩子基本的生活能力。
2、教會孩子基本生存準則,即:金錢來之不易,只有通過辛勤的勞動才能獲得。讓孩子明白金錢不是單一物品,而是與勞動付出有關。
3、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通過做家務掙錢給孩子制造學習管理金錢的機會。父母可以借機教孩子如何理財,甚至還可以鼓勵孩子“用錢生錢”,培養商業意識。
4、金錢是一種有效的激勵機制,孩子步入社會后也會接觸金錢激勵,不如早點明白“有償服務”是怎么回事。
有償家務?No!
安娜家兒子5歲了,從小不點會走路開始,安娜就讓兒子幫著干家務,最開始是幫忙遞個杯子擺個碗,然后是掃地,接下來是洗碗、收拾玩具、倒垃圾。兒子很樂意幫安娜干活,還不到上小學的年紀,就已經能把自己的小天地打理得很好了。閨蜜跟安娜提起過“有償家務”,安娜想都沒想就拒絕了,她的理由有也有4個:
1、做家務是為了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和家庭意識,這與金錢沒有關系。
2、金錢會帶給孩子動力,但比金錢更重要的是孩子內心的愿意。內在動力遠比外在動力能帶給孩子喜悅和滿足,原因是——如果孩子是因為自己的內在動力驅使而完成家務,那孩子在心理上能得到這樣3種感受:
競爭力:因自己對如何完成家務以及何時完成家務有控制能力而體會自己的競爭力。
相關性:在做家務的過程中,產生關心他人、與人互動的強烈愿望。
自主性:主導自己的行動的自主性。
3、無償家務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與父母一樣,也是家庭的重要成員,一樣為家庭做貢獻,從而產生自豪感。
4、有償家務可能會讓孩子養成惟“錢”是從的習慣,父母讓孩子做任何事都得給錢,這種理所當然的權利意識可能會對孩子今后的生活產生負面影響。
有償Or無償,到底該怎么做?
再說說蘇珊的女兒和安娜的兒子吧。
做“有償家務”的蘇珊的女兒最近對金錢的意識大幅提升,她不再安于媽媽定的價格,開始討價還價了,比如洗碗起步價5元,掃地、拖地10元,那天蘇珊做飯讓女兒下樓買包鹽,女兒還提出要跑路費。
而做“無償家務”的安娜的兒子最近有點犯懶,因為他知道班上同學都幫父母干活能得到報酬,而自己一次都沒有,心里有點不高興,他試著跟媽媽談過一次,遭到了嚴厲拒絕,對做家務的熱情瞬間就降到了零度。
哎呀呀,有償好像不對,無償似乎也不妥。到底該怎么辦呢?以下這幾點,或許可以試試:
1.表明態度。你可以告訴孩子:“家是你和爸爸媽媽共同的,愛護它、美化它是我們一家人共同的義務和責任,這種責任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所以每天你要完成自己分內的家務,而份外的家務爸爸媽媽愿意付錢?!?br>
2.規定孩子必須完成的無償家務。你可以先把希望孩子做的家務列出來,然后根據孩子的作息時間,讓孩子每天選擇做2-3件。需要注意的是,時間不要太長,內容也不要太多,可以從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出發。
3.羅列孩子可以選擇,你也愿意付費的家務。這些家務可以略微超出孩子現階段的能力,不一定每天都要做,可讓孩子自行安排時間完成。一方面鍛煉了孩子合理安排時間的能力,另一方面金錢能帶給孩子激勵。
4.鼓勵孩子從小成為企業家。如果孩子真有動機想要賺錢,你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家中或者社區尋找或創造機會做額外的家務來賺錢。
有償也好,無償也罷,中間的度都需要每個家庭根據自身情況來掌握。
親,你的孩子在家是如何承擔家務的?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