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西方及美國家庭育兒的方法傳入我國,風靡一時。比如美國家庭鼓勵孩子做家務,并依據家務的項目與類別支付不同的報酬一一金錢作為孩子勞動價值的體現。
一時之間,贊同者極力提倡。他們認為,這種方式讓孩子明白了勞動產生價值,同時,契約式的服務使孩子產生責任感,同時又培養了他們動手能力。家長讓他們明白,要用錢,自己掙。無庸置疑,此種方式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生存能力善莫大焉,值得極力提倡。
反對者認為,孩子在一個家庭中生存,父母為他提供了衣食住行,那么孩子也應該適當分擔一些家各,以盡自己的家庭義務。如果做家務給錢,那不是培養孩子金錢至上的觀念,忽視家庭中的人倫親情以及愛與奉獻的原則?這在講求集體、奉獻的東方家庭文化中無論如何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他們極力反對。
這兩種觀點有沒有道理呢?
我認為都有道理,但是我更傾向于前者。中國的孩子,我們都知道,由于父母給錢大方闊綽,他們從來用錢都大手大腳,不知道父母賺錢的艱辛。錢來得如此容易,不僅不利于他們以后依靠勞動來自食其力,更不利于他們有計劃地賺錢,用錢以及財商的培養,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父母造就了一批只會享受,衣手伸手,飯來張口的"啃老族"。今天,我們很多父母在埋怨已成人的孩子成天窩在家里睡覺,上網,聊天,打游戲之時,我不知道他們想過沒有:是誰導致了他們今天的這種狀況?
報酬式的家務活動從小培養了孩子勞動的意識,賺錢的意識,以及合理支配金錢的意識,因為他們知道了賺錢的不易,所以他大多都會節省而有計劃地花錢,這為他們以后獨立生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種方式,看似把家務,家庭關系金錢化了,實際上這是父母長遠而智慧的愛。
不得不說,這種報酬式的家務讓孩子的勞動更有目標,更有價值感,從而也更有動力,因為他們要實施自己的一項旅游計劃、買自己久以心儀的東西……這種目標更有驅動力,達到目標后更有價值感,成就感。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內在的,人格的,品質的東西得到了慢慢的塑造。
奉獻式,無償的家務勞動,不得不說,孩子很少有持續的動力,更多的是心不甘,情不愿,或者說是父母的要求而已。這種方式,不利于長久培養孩子勞動、獨立的意識。它雖然有利于培養奉獻的意識,避免赤裸裸的"金錢至上"觀,但我還是認為弊大于利。
有沒有一種方式,既融合西方的個人的獨立價值意識,又有東方的奉獻與集體意識?
答案是當然有。
為更好地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與熱情,獨立生存的能力,金錢的計劃、運用與管理,以及他們集體意識與奉獻精神的培育,我們可以把家務勞動分為兩類:一類是義務的,無償的。一類是責任式,報酬性的。
義務、無償的家務勞動解決的是父母提供衣食住行,作為孩子也應提供一些義務勞動建設和諧的家庭,它解決的是家庭的集體協作精神與奉獻的問題。
責任、報酬式的家務解決的是勞動積極性,金錢、財商意識以及獨立生存能力的培養。它是一種購買式的服各。孩子是服務商,他出賣自己的勞動以獲取價值。家長是購買商,他靠錢購買勞動以獲取服務,以及培養孩子動手、獨立生存等各方面的能力。
兩者完美結合,很好地解決了兩方分歧及擔憂,適合東方文化及中國家庭。
例如在我家,我規定了兒子一周哪幾天該洗碗、做飯,拖地,洗自己的簡單衣物……這些完全是義務的,必須做。除此之外,都屬購買型的服務,如果我需要購買服務,我直接和兒子談價格,成交后他就自己去勞動賺取金錢。比如今,今天我購買了一項服務,清洗久未清洗的風扇。服務商是我的兒子,從下風扇罩,葉片到清洗,到最后裝好風扇,價格10元。此舉是向他表明:勞動產生價值。要用錢,自己掙。家務分兩類:一類是無償義務的。一類是購買服務。今天屬購買服務。兒子完成后,我十分滿意,非常樂意支付了10元。我不覺得這是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它反而讓我覺得這才是正常的家庭關系。有義務,有責任,同時又有強烈的生存意識培養。
做家務該不該給孩子錢,我以為該,其利大于弊。如果把無償與有償兩者結合,堪稱完美。
當然,如果做家務給孩子錢,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隨便給孩子錢。凡是必須之外為滿足自己娛樂等的費用,均應讓孩子自己掙,如此效果才會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7.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