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Day16·利用“時間下腳料”(5)】
這是“崔律精時力之100天挑戰(zhàn)《奇特的一生》閱讀”系列,今天是2019年2月17日。
一、原文:
P66
(小標題)時間統(tǒng)計法的本質:針對過程的“事件·時間日志”
“工作中的任何間歇,我都要刨除。我計算的是純時間,”柳比歇夫寫道,“純時間要比毛時間少得多。所謂毛時間,就是你花在這項工作上的時間。”
(以下是柳翁自述)
常常有人說,他們一天工作十四五個小時。這樣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拿純時間來說,我一天干不了那么多。我做學術工作的時間,最高紀錄是11小時30分。一般,我能有七八個小時的純工作時間,我就心滿意足了。我最高紀錄的一個月是1937年7月,我一個月工作了316小時,每日平均純工作時間是7小時。如果把純時間折算成毛時間,應該增加25%到30%。我逐漸改進我的統(tǒng)計,最后形成了我現在使用的方法……
當然,每個人每天都要睡覺,都要吃飯。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時間用在標準活動上。工作經驗表明,約有12到13小時毛時間可以用于非標準活動,諸如上班辦公、學術工作、社會工作、娛樂等。
二、我的閱讀日志:
片段中提到了純時間和毛時間的概念,乍一看基本理解意思,類似純利率和毛利率,但深挖掘,到底什么是純時間,什么是毛時間,卻無法給出準確的定義,于是上網查了一下!結果如下:
1.查資料
概念:
毛時間:你所花在工作上的時間統(tǒng)稱為毛時間。
純時間:你真正專注于工作的時間稱為純時間。
概念解析:
毛時間和純時間是一對關于效率的概念。
每個人的能力、效率都有閾值。
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斷的提高純時間的比重,提高效率的閾值。
提升自己的控制力,使我們更多專注于重要但可能無趣的事情上,而不是不重要但非常有趣的事情上。
長時間保持高效,不斷提高純時間的比重,只有經過訓練的人才可以做到。
圖片來自網絡
2.我的重述
用精時力的中的概念,幾乎所有任務都包含事務型、常規(guī)型和高價值型三部分,比如我們寫便簽,需要打開文檔、準備片段,這部分就是事務型時間,也就是非純時間的部分,而片段所說的純時間是專注時間,我理解是聚焦在常規(guī)型和高價值(更偏重于高價值型),就像我寫便簽真正用于寫的時間,就是我做這份任務的純時間。經分析發(fā)現:事務型、常規(guī)型和高價值型任務和毛時間、純時間無法一一對應,但可以幫助自己更好理解。
盡管了解了概念,但依舊感覺這兩個點并不好界定。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體會。
那我們一天的純工作時間應該是多少呢?柳爺爺給了我們一個他的統(tǒng)計數據,對她而言一天最高純工作時間是11.5小時,而一般每天7-8小時,這個數據乍一看也沒什么感覺,但真正做的話,一般人是很難做到的。我這幾天的統(tǒng)計還處于摸索狀態(tài),沒有統(tǒng)計純時間,所以不知道自己一天的純工作時間能有多少,又獲得了一種可以更好了解自己的工具,嘗試用起來。
另外,柳翁把一天的任務分為標準活動和非標準活動,其中吃飯、睡覺這些就是標準活動,而于我而言我每天的標準活動是吃飯、睡覺、交通、洗漱。柳翁還計算出了一天可以用于非標準活動的時間,大約12-13小時,但這是柳爺爺的時間,不是我自己的,我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記錄去做統(tǒng)計。
經過這幾天的時間統(tǒng)計,感覺有了數據,可以計算的東西很多,原本認為自己在基礎數據上每天都在做優(yōu)化已經做的很好了,但看了柳爺爺的做法,再次看到了差距,慶幸有那么多前輩摸索出的經驗,可以供我們參考借鑒。
【行動指導】
(1)在記錄時間時,注意記錄純時間,并做統(tǒng)計,以促進效率的提升
(2)把自己每天的活動,按標準、非標準進行劃分,并做計算,以便更好的了解自己
三、崔律的閱讀指引:
我在本段中收獲的最大的一個點:
記錄時間,并不是單純記下了就可以了,而最重要的是要通過分析,知道自己真正有效的時間是多少,從而促進效率提升。